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家巴金讀後感推薦

家巴金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家巴金讀後感篇一:

鍥而不捨的終於看完巴金先生的名着《家》,下面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對於結尾,我是始料不及的,感覺就像是吃到一塊很美味的蛋糕,很想再吃第二口的時候就突然沒有了,不見了!原以爲還能看到覺慧獨自去了上海後能等來覺民和琴相聚,然而,巴金先生就這樣停筆了,或許故事還沒有結束,看着先生寫的後記,他說他不是一個冷靜的作者,我想我也不是一個冷靜的讀者! 《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請求今天的讀者寬容地對待這本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寫的小說。我自己很喜歡它,因爲它至少告訴我一件事

家巴金讀後感推薦

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我簡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想笑,我又想哭,()我有悲憤,我也有喜悅。但是我現在才知道一件事情: 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 不錯,我會牢牢記住: 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那麼就讓它作爲我的鼓舞的泉源吧。 先生二十七歲寫下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我這個小小的讀者在二十七歲被他的精神所鼓舞着! 沒錯!!我是愛閱讀的! 書不是胭脂,卻使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使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能帶人飛翔。你在閱讀上花的每一秒都不會荒廢,某一天,它會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報於你。

  家巴金讀後感篇二:

《家》,是巴金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五四”時期四川成都爲背景,描寫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崩潰的全過程。

在《家》中巴金成功地刻畫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並且真實地寫出了這些人物思想性格的複雜性及其發展變化性。

濃烈的抒情色彩是《家》的主要藝術特色。巴金的創作從來不是爲文而造情,而是爲情而造文,是因“情動於中”才執筆的。他的生活經驗和他的要求變革的激情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積極地發揮。他對於三位女性角色的把握和憐愛無比表現出他細膩而獨特的抒情手法,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她們平凡之中的偉大。

小說還以“家變”寫“世變”,通過家庭反映社會。高家這個封建大家庭就猶如當時封建制度下的舊中國,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高老太爺、覺新和覺慧就代表了舊社會中三種不同的生存狀態——專制、保守和反抗。這也體現了作品的現實主義。

巴金說,他寫《家》的目的,就是“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訴)”。這句話概括了他對舊制度憎恨的心情和基本思想,而它也正是巴金熱情寫作的動力。 我認爲,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可以這樣分:

一.3位男性

若說到《家》中男性的代表人物莫過於高家的三兄弟了。 大少爺覺新是我很欣賞的一個人物,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過於重要的地位註定他無法逃離被囚禁的命運。就像巴金先生說得那樣:“他被人玩弄着,像一個傀儡;又被人珍愛着,像一個寶貝。”他也有過理想,有過抱負,有過愛情,但他更有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讓他不得不放棄前面的一切,包括與梅的感情。這一放棄害死他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女性。他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愛自己的家人,爲了弟妹甘願委屈自己。但他的犧牲並沒有得到弟弟們的理解,反而成了他們仇恨他的根源。就如他奉行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一樣,不僅無法使他維繫住整個家族,而且還害死了他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性。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最終,命運將他逼上了爆發這一條道路。

二少爺覺民在三兄弟當中是個相對來說不是很鮮明的人物,但他與琴之間的愛情以及爲愛所做的鬥爭對整個故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同三少爺覺慧一樣,也是一個進步青年,但他又不像覺慧那樣激進。然而面對愛情即將失去的現狀,又使他不得不站起來進行反抗。他也是幸運的,他愛的人恰好也愛他,他們的鬥爭又有覺慧在幫忙,而且又恰逢老太爺病重,無力再對他進行干涉。於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們暫時勝利了,成就了與覺新和梅完全不同的命運。雖然這與他們不懈的鬥爭是分不開的,但這其中難免有僥倖的成分存在。

三少爺覺慧在書中可以說是第一主人公了。他可以說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進步青年,對一切舊的事物進行抵抗,參加學生運動,辦報紙,幫二少爺抗婚,同情下層人民。他是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的,他信奉一句話“我們是青年,

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所以他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一切。 但他所有的鬥爭都是激進的,現在看來,不免有“憤青”的嫌疑。而且,三少爺的地位使得他不需要承擔像大少爺覺新那樣大的壓力,這讓他無法理解兄長的痛苦,還一味地責怪大哥已經失去了勇氣。他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除了舊的制度讓他壓抑之外,幾乎不需要承受任何生活帶來的痛苦。所以,他無法看到整個社會造成的氛圍,而只是一味地仇恨家族中的舊勢力,甚至遷怒到愛他的人身上。而作爲一個少爺,也使他養成年少輕狂的個性,他曾經給過鳴鳳幸福的承諾,但最終卻因爲要專心鬥爭的藉口而放棄了鳴鳳,所以,當得知鳴鳳第二天就要嫁人的時候,他也並未加以制止。而當鳴鳳自盡後,他也只是經歷了短暫的哀傷,通過對“我是青年”這一信仰的重新理解之後,便又重新振作起來了。從對待愛情這一角度看,大少爺覺新反倒是一個性情中人,而口口聲聲要革新的三少爺反倒是一個冷漠的人了。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使鳴鳳最後不是因爲要抗婚而自盡,恐怕也會因爲失去賴以生存的三少爺的愛而像梅一樣鬱鬱而終了吧。而三少爺對琴存在的另一番感情,不得不又讓我們感覺到他實在是一個多情的人,不知他是愛琴,抑或是鳴鳳,或是兩個都愛?由此看來,對於鳴鳳的愛可能真的就是一時糊塗了。可憐鳴鳳還爲他失掉了性命,不知是不是值得。 雖然他在感情方面是如此的不負責任,但這也許是年紀還輕的緣故。對於他努力與舊勢力鬥爭的事實,還是不能抹煞的。

二、2個配角

書中出現的另外一個新青年就是與高家三兄弟有親戚關係的陳劍雲。書中對他的描寫並不多,他是屬於一個落魄家庭的,靠教書養活自己,可以說從家境方面來講,與高家三兄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且,他是一個憂鬱的青年,身體又不好。但是,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愛琴,可他知道自己無法與覺民競爭,又或許是認爲自己無法給琴帶來比覺民更多的幸福。總之,他放棄了,甘心把琴交給覺民,自己只做一個默默的祝福者,爲自己愛的人默默祝福着。從這個角度講,他可以說是覺民和琴愛情下的犧牲品。而更廣來講,也是門第財富下的犧牲品,是這個黑暗社會下的犧牲品。第二個值得提一下的配角是高家的小姐淑貞。她可以說是配角中的配角,但她又是另一類人的代表。她是高家的小姐中唯一一個纏足的,她不是長房的小姐,而且是小姐,不是少爺,從小自卑就籠罩着她,這樣的情況讓她怕了,所以她讓母親爲她纏足來避免將來可能因爲天足而產生的悲劇,是她自己選擇了做舊制度的跟從者。但現實讓她迷惑,她不知道自己用殘疾換來的出嫁時的榮譽是否值得,她的殘疾註定她只能做高門大戶中的小姐,無法出去外面,像琴一樣的鬥爭了。目睹過太多悲慘的現實讓很多人如她一樣對眼前的一切感到迷惑,不知道何去何從,他們是在徘徊中游蕩的人。

三、一個助推器

書中曾提到過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沒有正面出場過,卻對情節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就是馮樂山。他和高老太爺一樣是舊勢力的代表,而且是個純正的配角,但是,他所起的負面作用要遠遠超過高老太爺。他曾涉及過高家的三段婚姻。第一段是他要娶鳴鳳做妾,直接導致鳴鳳投湖自盡;第二段是要給覺民做媒,使得覺民離家出走;第三段只是略帶了一下,說是給小姐淑華做媒,這個不作爲重點。前兩段婚姻都是整部小說的轉折點,可見這個馮樂山的重要之處。如果說書中有反面人物的話,他實在可以算是一個了。他的存在

加速了高家解體的過程。所以說他既是社會轉型的助推器,也是整部小說情節發展的助推器。

四、一個高高在上的老人

整個高家得以維繫這麼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老太爺的存在。雖然家中的事一直由三叔克明和覺新負責,但遇到重大的事件時,這位很少露面的高老太爺就會出場主持局面了。他是一位守舊的官僚大家長,但他又是開明的,不然三兄弟不會上洋學堂,更不會出現膽敢反抗他的覺慧了。可是傳統的觀念使得他極其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地位,才導致與覺民、覺慧兩兄弟的對峙,這其實並不是他所想要的局面。他同時又是一個極其重視家庭觀念的人,他極力想維持住這個大家族,不希望它破碎;或許他早已預示到這個家族最終破裂的命運,所以纔想盡一切辦法保住它,即使是隻保住一個完整的假象。最後,他發現他失敗了,這個家族其實早已經從內部腐爛了,不可能再像他想象中那樣“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了。於是他放棄了,放棄通過改造覺民、覺慧來達到這樣的目的了,所以,他在臨死時說:“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這是一箇舊的家族大家長對新局面的妥協,或者是期待吧。只可惜,剩下來的守舊的人們無法理解他最後的含義,依然朝着錯誤的道路走下去。這可能也是高老太爺生前所沒有想到的。

整部作品塑造了數不清的人物,這裏僅是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巴金先 生通過對人物等的細節描寫,再現了一箇舊的官僚大家庭的全貌,從而映射了整個社會。

最後我想借作者的一句話,“《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請求今天的讀者寬容地對待這本27歲的年輕人寫的小說.我自己很喜歡它,因爲它着少告訴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作品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有許多值得反思的東西,是一部難得的優秀作品,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