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1

曾經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琦君散文》。我認爲它的美不但在於情感的優美,而且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代人的文學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慾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於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人的情愫了。

從中,我發現人的情感一旦置於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的夢,還是家鄉的夢在縈繞着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的親朋好友。那不像徵虛無緲緲,更不象徵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恆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嚐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着點甜,苦中滲透着些辣。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裏任意瘋狂。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2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着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着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着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處處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後的餘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裏成年人才有的鄉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的“但我寧願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於從中發掘並表現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爲是柳永所爲。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3

最近對長篇小說有些厭煩。冗長的情節像迷宮般曲折。有時提着的心還未放下,又一次聲勢浩蕩的生死離別赫然擺在眼前。這些大起大伏大悲大喜不斷衝擊着我,受不了。我需要一些寧靜淡雅的文章,於是理所當然的,睡前讀物定爲《琦君散文》。

初次接觸這個作家是在小學課文《桂花雨》裏,如今具體內容已記不真切,卻仍然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那幅畫面,閉上眼睛就能嗅到撲面而來的桂花香,是淡淡的,樸素且不張揚,一如琦君的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圓潤似光滑的碗底。就像是和你對面而坐,用一種溫婉的語氣將人生的酸甜苦辣細細道來。我看了太多人的文章,他們以爲好的文章,就必須要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華麗的詞彙,於是讀下來一路跌跌撞撞手足無措,有些甚至都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琦君的文章多寫童年、故鄉、親人,有人說她的選題範圍太過狹隘,但是她說:“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不再寫。”

獨孤的時候,難過失意的時候,如果腦海裏沒有那些美好的過去,會不會更加心灰意冷,覺得明亮的月光也是冷的刺骨。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經過光反射後到達眼睛的,也就是在零點零零零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後。所以,所有人都活在過去。

如果有一天面不改色地談起自己的故鄉、童年,用一種高高在上事不關己的語氣,這是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讀着琦君的文章,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對家鄉親人深沉的愛。她用自己幾十年的心血將這些眷戀精心雕琢,使其成爲一件藝術品,隨着時光的打磨沉澱出一種獨特的美。她的童年,溫馨而美好。《春酒》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善良能幹的母親,每每想起總是讓人會心一笑。

在這裏,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看不到撕心裂肺的愛恨情仇,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近在咫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親情,友情,這些都是我們伸出手就能觸摸到的,也正是因爲對它們捻熟於心,開始司空見慣,認爲這是理所當然的,然後置之不理。當週圍的人都在爲金錢、名利拼的你死我活時,琦君捧着茶,坐在搖椅上,回憶着過去的一點一滴,領悟着身邊的一草一木,內心如一汪平靜的湖,風起卻不見半點波紋。她的語言精緻而優美,描寫細緻入微,手法是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卻如涓涓溪流從不枯竭。這和我喜愛的作家落落很像。可能最初讀時並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回想起來,彷彿被電流擊中,驚歎於自己的心情竟然被對方完完整整地述說出來,彷彿前世有緣。有時也會疑惑,爲什麼她總是放不下過去,一味地沉浸在回憶裏,現在恍然大悟,承載這一切的,都是愛啊。

琦君的文是美的,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胭脂,是一種洗淨鉛華的美。讀來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好不舒暢。她沒有刻意去描寫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從字字句句,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此波瀾不驚的平靜敘述下是洶涌澎湃的感情。我有幸窺見這麼高超的寫作技巧。她得心應手地駕馭着文字,一個個人物在她筆下紛紛鮮活起來。也許在她心中,他們一直是有血有肉的吧。

放下書,我沉沉睡去。夢裏有一個女人,她眺望着遠方,繼而低頭,撫摸着相片上家人的笑臉,眼角沁出大顆的淚。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4

第一次讀琦君的散文,有種沒看夠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的散文了。對琦君其實很陌生,當初之所以買她的書,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選到初中教材裏,二是這本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想來應該不錯就買了。現在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讀,我還打算再買她的書來讀,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細流,能滋潤人的心田。

《母親的金手錶》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關於母親、親人、老師、家鄉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寫的質樸、真摯,尤其是她寫自己的母親,勤勞善良,總爲別人着想,就連自己離開人世也不願打擾外出求學的女兒,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沒見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時候要不是多多長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輩子,勤勞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爲自己活過。姥爺去世後,就在三個兒女家輪着住,沒有自己固定的窩,工資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沒什麼心可操,也沒什麼人說話,於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癡呆,再加上前兩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癱瘓在牀,所以現在生活得一點兒質量都沒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讓我特別心疼。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沒糊塗,沒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中午睡覺前媽媽把我罵哭了,我心裏委屈的很,躺在牀上睡不着,是姥姥陪在我身邊一邊安慰我,一邊給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記煩惱很快就睡着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諒我這麼長時間沒去看您,我愛您,永遠愛您,在我的心裏您比媽媽還重,希望能早日見到您。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5

《琦君散文精選》收錄了臺灣散文大家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之情、親情、友情等寫情文章。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和林清玄齊名的著名當代女作家,尤以散文寫作著稱。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她筆致細膩柔婉,善於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而可見人性的深度,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筆下的童年有趣而美好,而在童趣盎然的場景背後,你還可以看到長輩的溫柔慈愛,親人的生離死別,包括春日的欣欣向榮,夏日的炎熱生機……例如《春酒》一文中寫道,“那麼我最喜歡的是什麼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嚐嚐。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麼不經意的一筆竟可以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以及母親的勤勞無私仁愛。把特別的母女情描寫得淋漓盡及。

不僅是母女情,老師對於琦君的'愛也是顯而易見,《三更有夢書當枕》曾寫家庭教師輔導作者的兒時故事,家庭教師的嚴厲讓作者不喜愛學習,認錯了就要打手心她可不喜歡,所以琦君總是裝病逃課。實際上,老師是很溫柔的,老師只是希望琦君快點成爲才女,教師的嚴厲便是一種師生情,滋潤着作者,愛並不轟轟烈烈,它很平常,但琦君的筆把這種愛更美好地告訴我們,雖是卑微的愛,情誼卻深。

琦君的文章不誇大,不煽情,只是把童年以及情感一一展現出來,她的文章可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切又動人,讓我也融入那個童年歡快,融入屬於琦君的快樂生活……

琦君散文讀後感範文6

讀琦君散文的第一印象就是通俗,我特討厭華麗的詞藻來修飾散文,不過這似乎避免不了的,她的散文散發的是引人入勝的味道。她主要以她母親爲主線,寫出她真摯的情感,

琦君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納妾娶小,使得“鄉下女人”的母親在情感心靈上備受冷落和打擊。她從小就接受虔誠信佛的母親的身教言傳,到臺灣曾有十年的在法院工作,目睹了人世社會罪惡的陰暗面。這正反兩個方面對她創作活動的影響是最爲深刻的。琦君爲人爲文始終一貫低調、低姿態,這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壇上都是極爲罕見的。不過琦君的低調、低姿態並不是裝出來遮人眼目的人格面具,而不折不扣地是她人格的底色,是她歷練修身養性所達到的一種境界。與她同輩作家中那種偉岸不遜、慷慨激昂、舍我是誰的霸氣,幾乎是絕然是涇渭分明的,她與某些閨秀作家因爲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同樣程度的沾染或是張揚乖巧,或是媚世作態的做派,也是同樣格哥不入的。琦君的平易謙卑不時自卑,而是一種倫理學和美學領域內的自信和明主作風。對琦君來說低調、低姿態是使一份免遭玷污進入紅塵俗世、爾虞我詐社會的解毒劑,同時它又是一張步入聖潔審美殿堂的入場券。低調低姿態在藝術上就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有拉近了與普通讀者的距離,推心置腹、披肝瀝膽,也就有了可能。低調低姿態也就是虛懷若谷,爲琦君贏得了進行藝術創造所必不可少的廣闊精神空間。

夏志清先生說,琦君的《看戲》、《一對金手鐲》等作品,列入世界名作之林,也是當之無愧的。我很贊同這個建議。琦君的這兩篇作品,在題材上與魯迅的名篇《社戲》、《故鄉》如出一轍,但寫法上個有千秋,而在藝術境界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則完全是同一個水平線上。至寫母愛、寫童心、民胞節,琦君在一定意義上超過她孺慕的前輩,這是因爲她的母愛沒有絲毫顯示出普泛的缺陷,筆觸所及均到了實處,舊制度壓在中國婦女頭上的沉重枷鎖,未曾扭曲母親的人性;慈悲爲懷的佛家氣度,淡化和弱化了強加在婦女頭上的苦難,不是苦難已不再存在,而是母親那堅韌的性格、博大的母愛惟有在苦難和屈辱中才能放大光芒。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母親的小腳》,,比較有同感。琦君的母親是一個農家婦女,對她們來說有一雙三寸金蓮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母親是家裏的長女,要一邊在農田裏幹活一邊帶着年幼的弟弟,所以腳纏得比較晚,她成婚的時候還怕新郎嫌她的腳不夠秀氣,沒想到一結婚後,她父親就勸母親把裹腳布解開,免得走路很吃力。可是布解開後,因爲腳趾骨已經斷了,再也恢復不了原來的樣子了,母親走路任是一副要跌到的樣子。母親的一雙小腳卻撐起了一家。是啊,腳已經裹了,再也恢復不了了,舊社會對婦女的毒害猶如那三尺長的裹腳布,雖然把它解開了,但是已經有了那樣的後果了。她的父親後來又娶了一格女人,母親看到那女人的腳很大,感嘆的說那時候不裹腳就好了。

總之在琦君的筆下,只有被扭曲的社會,沒有被扭曲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