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舊書讀似客初歸散文

舊書讀似客初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那一天,天氣別樣,難得閒心,也有雅興。潛入國家圖書館。

舊書讀似客初歸散文

國家圖書館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分很多區。由於陌生,心生敬意,難免忐忑和茫然。走路的腳步愈發小心翼翼。站在偉岸的大門口,拍一張照片,就此宣佈,我來過。由於不能帶包進入,那麼第一道程序就是存放物品。待辦完存放手續,不由的跟隨人流涌入。等待的是更嚴苛的安檢,十分鐘後闖關成功,證明我是安全無毒的,睜大一雙好奇的眼睛,開啓“第一次進城”模式。

闖入的竟然是學習區,楹聯知識的由來和普及。偌大的大廳,有趣的展示和逐一註解,還有視頻播放楹聯的各種典故等。好奇的腳步,逐步安靜的心,一點點隨着漫長的歷史長河,穿越其中……

朱德庸說:“我每天都會找一個滿足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感覺,有時是一杯咖啡,有時是一部電影,有時是一段適合散步的街道,有時只是一幅畫面。而我們只需要一顆簡單的心就能享有這世界的一切。”是的,用一顆簡單的心,好奇的.參觀楹聯的世界,其實腦子裏的小馬達始終沒有停歇過,今天更加充滿熱情的在找存在感。

楹聯形式的產生可追溯至漢代。兩漢流行歲末除夕在自家門上用桃符辟邪求福。這種桃符是用兩塊桃木板製成,上面或畫或刻“神荼”“鬱壘”兩位門神形象,有的則簡單刻寫二神之名,在形式上好像一副短聯。後來就成了我們現在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使用的對聯。然而以對聯稱之,則開始與明代,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子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與書法巧妙結合,成爲中華名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明清時期是楹聯文化的鼎盛時期,現代引用頻率最高的楹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出自明代,這一時期楹聯文化興盛,蔚然成風,歷久不衰。

順着楹聯的由來、分類和形式等逐一學習下去,不由的一聲聲感慨,簡直絕了。每一個楹聯,每一個典故,豈能是精彩能形容的,我已經無力去表達。

以前,我對古文、文言文、古詩什麼的天生頭疼,因爲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解讀,去理解。然而我們似乎會在某一年,某一刻,爆發性的成長,爆發性的覺悟,爆發性的改變自己,讓原本沒有什麼意義的時間刻度,成爲了一道分界線。一念之間,今天突然爆發性的喜歡上它們:精闢,有意境,有意義。

如:“雲水巴山雨,文章金石聲”這個是楹聯屬題贈聯,題贈聯是指題贈給他人的對聯,其內容一般帶有某種讚頌、祝願、勸勉性質。這是老舍於20世紀60年代贈予巴金的對聯。上聯化用唐人詩句“共話巴山夜雨時”,暗喻巴金爲蜀中奇才,下聯則是讚揚巴金的文章飲譽海內外,定然會發出“金石”之聲。本聯亦爲嵌字聯,上下聯第三個字分別嵌巴金先生的名字。真的讓人很激動、雀躍,感覺非常美好。忍不住在心裏默唸,好奇心逐步加重,期待心就更加強烈。

明代文學家程敏十歲時,以神童被推薦到京城,大學士李賢見他聰明,打算把女兒許配給他,但又不知道他有無真才實學。一天,李賢宴請程敏,指着桌上果品出聯考他:因荷(何)而得藕(偶)?陳敏當即指着杏,對出下聯:有杏(幸)不須梅(媒)!

“荷”“何”,“藕”與“偶”,“杏”與“幸”,“梅”與“媒”,分別都是同音,用雙關語表達各自的心意,寓意巧妙準確,李賢從對程敏對出下聯一事,認定他才思敏捷,便將女兒許配給他。看的我津津有味,覺得特有意思、有趣味,這就是趣巧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看完這一幅,忍不住在心裏拍手叫好。“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怎一個“妙”字了得。

走過長長楹聯之路的介紹,每一個妙趣橫生,妙筆生花,都會讓我在心裏暗暗稱讚和滿臉的崇拜、羨慕。如果說春聯能讓們朗朗上口,覺得有意思,那麼各種的楹聯,每一個分類的展示,都能讓人心生嚮往。這都是文人通過長期精心“熬製”出來的精華,講究煉字煉意,必須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才能創作出情感豐富,形象鮮明,意蘊深厚的作品。所以,總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讓人拍手稱好。

羅素說:“只憑閱讀本身並不能提高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讀到一本好書,在閱讀中又感到樂趣,這種樂趣又把我們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樂趣,這纔是一本好書應有的價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義。”是的,楹聯走過歷史長河,經久不衰的代代相傳,他們一定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推敲、思辨中產生,並從中找到無限大的樂趣,在這種樂趣中逐步讓文字成熟,從而產生鉅作,流傳至今,讓人難忘。

話說在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到山中寺廟遊玩,長老殷勤招待。飯後,長老說有事相求。原來,唐伯虎遊玩到此,曾在寺中荷花圖上留下“畫上荷花和尚畫”一句題詞,並說,“若有人能對出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李調元一看,果然畫妙字絕,寫出了與唐伯虎上聯珠聯璧合的下聯,“書臨漢字翰林書”。“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字翰林書”,在楹聯裏叫回文對,指上下聯或上下文調換位置,顛倒過來,迴環往復都能誦讀,且意義完整。迴文對首尾迴環的情趣,給人以蕩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蒼白的我覺得有趣的無話可說。

不虛此行啊,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楹聯文化跨越千年,綿延至今,我被深深的震撼,越發感覺自我的知識太過匱乏。楹聯的展示以及我能記到的只是太倉一粟,但已經能深深體會的功夫的深厚。有時候一個環境,一個城市總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和無知,有時候也會讓人極度的瘋狂和崩潰,但終究是好的,因爲“不滿”,因爲“匱乏”,所以“奮進”,所以“謙恭”。同時也給以前進的力量和向上的動力。

飢腸轆轆時才發現,不知不覺已經中午。

“醇酒飲如花漸放,舊書讀似客初歸”臨結尾看到這個點睛之筆,默默點頭,反覆領會,這也許就是文字的魅力。忍不住駐足,琢磨,回味,欣喜。偶遇知音之感。我,竟然對國家圖書館依依不捨。盲人摸象,楹聯展示只是一小角。國家圖書館,還有無限大的內容,等着我,我還回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