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1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同樣也有很多的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麼多的節日裏,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因爲我又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

中秋節,月亮特別的圓,非常的亮,我們在中秋節都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月餅,味道也是千奇百怪,可是自己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個味道,一個味道是團圓,另外一個味道則是幸福。

眼看馬上又要到中秋節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是想到中秋節快要到了,馬上就覺得如釋重負。回想起之前的中秋節,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團圓飯,然後大家一起吃着自己喜歡口味的月餅賞月,並談論着彼此的理想和自己完成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夜,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到中秋節,想到在遠方的爸爸爲了一個家在外拼搏。此時此刻我多想月亮在圓一些,和中秋節一樣,那我就可以見到我的爸爸了。

家鄉的風俗之中秋

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祖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雖然都是過着同樣的節日,但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一些特別民風民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中秋節,應該全國都要吃月餅,全國都要吃團圓飯,這個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大傳統。我的家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祭祖,各家各戶都會在一個時間,沒有事先安排,都是不約而同。祭祖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例如:祭祖時的祭品,祭品是首先準備好,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飯菜都在桌上,這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所有得水果和飲品都搬到桌子上,然後把爸爸開始燒香磕頭,接着嘴裏念着每年都一樣的話,開始把桌子上每一道菜都取一部分裝在碗裏,最後我們纔開始吃飯。

飯後,我們都會集中到一個地方,這時還有一個講究,女的不能一起。大家一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燒完紙錢後,把準備好的飯菜潑出去,這樣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大家就一起吃着月餅賞着月,聊着各色各樣的話題。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2

除夕的晚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是我國春節的一項年輕的風俗。爸爸媽媽說:他們十幾歲時,也就是大約在1984年纔開始每年不拉地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在1980年以前,很多家庭連電視都沒有,看電視上的晚會便無從談起。我隱隱約約記得,自己大概是從三歲時開始每年看春節聯歡晚會的。但是,幾乎每年都沒熬到節目結束就睡着了。

對於億萬中國人來說,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是除夕夜的必看節目,這已經成爲春節傳統的一部分,就像吃團圓飯和放鞭炮一樣。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8:00至初一凌晨1:00左右,一家老老少少圍坐在電視機前,吃着、笑着、說着、玩着、看着節目,共同度過一個祥和、喜慶的除夕之夜。

春節聯歡晚會上主要有這幾類節目:舞蹈、唱歌、雜技、小品、相聲、魔術、戲曲、詩朗誦等等。整臺晚會就像一桌無所不包的滿漢全席。節目主要以烘托出和諧、喜慶和歡笑的春節氣氛爲目標。

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是在爺爺、奶奶家看的。那天家裏特別熱鬧,有遠道趕回油田過年的姑姑和姑父,有年過半百的爺爺和奶奶,還有我們一家三口。我們這一大家人早早地吃過年夜飯,高高興興地圍坐在電視機旁,等待中央電視臺的春晚開始。

今年我是從春晚正式開始,一直看到凌晨1:00左右。連我自己也沒想到我有那麼興奮,一點睡意都沒有。

對於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最喜歡看趙本山演的小品,因爲其中有這麼一段讓我覺得好笑。小瀋陽讀到一段信:“在一片玉米地裏,小瀋陽的爸爸和情人遇見了一頭驢,那頭驢看了他們一眼就走了,趙本山也學驢看他們一眼就走了。”趙本山說:“此處略寫一萬字。讓大家想去吧。”我看到此處覺得特別好笑。

不過,今年春晚開始沒多久,奶奶、姑姑、媽媽和爸爸就坐在電視機旁的方桌邊,興致勃勃地打起撲克“五十K”來。當然,遇到他們感興趣的節目,他們就停下打牌,看上一會兒。

看完今年的春晚後,我提兩個希望:第一,希望春節聯歡晚會上的節目一年比一年更精彩;第二,希望減少讀駐各國大使館工作人員的祝賀詞的時間。如果能這樣,我想我會不間斷地看完整臺節目。真希望我的願望都能實現。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3

一年中也就數春節最熱鬧吧,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熱火朝天的忙碌着。大人們打理家中的衛生,小大人們也得幫着大人們幹活,但不必像大人們那樣累,娛樂的時間總該是有的,與同齡的孩子們聊聊天,或是忙一些自已的事。小孩子們當然是玩了,東跑西竄,或是再叫兩三個一塊瘋去。一玩就是大半天,回家一般都很晚,自覺的孩子當然是早些回家,不用父母費心。那些不自覺的,自然是要吃飯時或是天色已晚被父母喊回家去,怕是走時也還會有些念念不捨的吧。若是父母不來,臉皮厚些,恐是要在別人家吃住了。

前頭說了那麼多序曲,接下來也該是重點了。

先從除夕夜說起吧,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家中必然是要打掃乾淨的,晚飯桌上還要多擺上幾個碗筷。我問過媽媽爲什麼要多擺上幾個呢?媽媽告訴我,這是寓意着未來家裏多子多孫的。我從不信這些,認爲只是用來烘托氣氛罷了。在晚飯前,家中公櫃上還要燃香,門外還要放爆竹,爆竹放完後既可吃年夜飯。

吃完飯後,就是包餃子了,按我們家鄉的習俗,餃子中還要包上硬幣,多少都隨意,只可放一個五角,若是在吃餃子時吃到五角的代表你今好運連連、財源滾滾。

於是,在盛餃子前,總會,用筷子弄破幾個,看看裏面有沒有硬幣。若有,就盛去。沒有,就放那兒,誰愛要誰要去。

我本人並不喜歡守歲,所以吃完飯沒一會兒就睡下了,那些守歲的就不停在放鞭炮,擾的人不能安寧。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吃完餃子後就要去祭祖,這祭祖只能男人去,女人們就要待在家接待要來的客人,這祭祖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三四歲的小孩,都可以去。持有族譜的人家放炮,聽到炮聲後一個莊子的人都要去祭祖。人齊後再次放炮,然後就是燒紙,公櫃上放着一個觀音像,前面再擺着香。老輩人頭髮都掉了光的,手中拿着木魚,隔一會敲一下,木魚一響,同輩的人兩兩結伴跪下磕頭,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情形還以爲是哪家要結婚呢。

祭完祖就是拜年,所有祭祖的人結伴而去,女人們就站在門口,手中拿着香菸,遞給來的客人。說白了就是組團到別人家站一會,順便拿兩根菸罷了。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也沒太多不同的吧。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媽媽的家鄉在浙江寧波,那我也算是半個寧波人,就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寧波獨特的風俗。

寧波,取自“海定則波寧”,簡稱“甬”。寧波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角,是我國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業的發源地之一。寧波也同樣是歷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在這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別具特色的寧波。

寧波的美食數不勝數。豬油湯圓是寧波的四大名點之一,寧波人過春節和元宵節,都有吃豬油湯圓的習俗。湯圓圓圓,象徵着團團圓圓。豬油湯圓的餡由豬油、黑芝麻、桂花配成,

湯清色豔、皮薄餡多,再加上桂花的香氣,一口咬下去,香氣撲鼻、油燙香甜,讓人讚不絕口。寧波還有一種美食叫青餅。因爲它是用一種名叫“青”的植物製成的,並且顏色爲青綠色,就像一塊翡翠。青餅在清明節前後最盛行。在寧波,祭拜祖宗可以沒有雞鴨魚肉,但一定少不了青餅。青餅有鹹、甜兩種口味,它不僅有着青草的芳香,還包含着春天的氣息。

寧波的習俗別具一格。在立夏那天,寧波家家戶戶以紅茶煮蛋,稱爲立夏蛋。在那天最有趣的是“拄蛋”。家長在立夏之前,用五色絲線結成蛋套,放入茶葉蛋,讓孩子掛在胸前。孩子們則手持茶葉蛋,以一頭相互擠壓,誰的蛋殼最後碎,誰就算贏了“拄蛋”比賽。除此之外,立夏那天孩子們還要系七彩絲繩在手腕或髮辮上,相傳可以消暑祛病。

這些都是在過節是在有的習俗,寧波自然也有些其他習俗。比如修房上樑時除了要放鞭炮,主人還要從房頂上向下扔饅頭,讓鄰里鄉親來搶,這是也要讓別人沾上一些喜氣。我們這裏有人要結婚,一定是大清早就要去接親,宴席一般在十二點左右開始,但寧波不一樣,那裏是在下午兩、三點時新娘纔出嫁,宴席也就在晚上纔開始。如果有人去世或祭拜祖先,大部分地方時燒紙錢,而寧波人要用銀色的'長方形折成一個船形,在朝底部吹一口氣,它就會變成一個精緻的紙元寶。

我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一定對寧波這個美麗的城市和它美麗的風俗有了一些瞭解。寧波的獨特風俗說不盡、道不完,我對寧波的那一份獨特的情感也抹不掉、剪不斷。

我知道的風俗初一作文5篇5

端午節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滿了濃濃的中華色彩:吃糉子、點雄黃、賽龍舟……這樣一箇中規中矩的傳統節日,有朝一日竟然能夠與手工DIY掛上鉤?!如果,你在端午節這天有幸來到了我們的社區,那你能感受到的不僅是對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欣慰,還有古老節日的現代化活力。

端午節當天,社區的售樓大廳燈燭輝煌,人聲鼎沸。大廳中央擺放着一張古色古香的長條桌,桌邊有若干把做工精緻的太師椅。桌上擺着幾大盆白白的糯米和碧綠清透的箬葉,儼然一片莊重的氛圍。哈哈,你猜的沒錯——一年一度必選項目,包糉子!在場參與的'孩子們包得可認真了,四角形的,三角形的,有的甚至還包成了一個扁扁的多面體哩!

你可能會說:“這沒什麼好玩的,不就是包個糉子嘛!”少俠莫急!端午節的另一大習俗,就是“佩香囊”。且看,清過桌面後,一座五彩斑斕的“花園”立地而起:紅的布,藍的布,繡着招財貓的,印着櫻花的……簡直就是一座布匹市場。對於什麼針頭線腦的,我們就有點“班門弄斧”了。一旁的幾個助教老師輕巧地飛針走線,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無需多時,一個精緻美觀的香囊就出世了。但是到我們親自“磨刀上陣”的時候,可就沒這麼規範嘍。一個個香囊“歪瓜裂棗”,擺在同一張桌子上,可以稱爲“羣魔亂舞”。有的小朋友照着老師的做,成品“馬虎過關”;一些同學是照着往年家中購置的三角形吊墜香囊創作的,還縫着大氣的流蘇……“不走尋常路”的我另闢蹊徑,縫製出的成品竟然和《紅樓夢》中記載的種類沒什麼兩樣。我特地選用了紅底仙鶴紋的布料,用五彩繩做了一個可調節活釦鏈繫上。香囊底端墜着一條中國紅流蘇,增加了許多趣味。自己做的香囊佩戴在胸前,可是別有一番甜蜜滋味呢!

雖然我們自己製作的糉子和香囊遠遠不比市面上買的好,但是在我們的心底,這些“形態各異”的糉子永遠是最甜最糯的,那些“繽紛多彩”的香囊永遠是最香最靚的……因爲這些“勞動果實”的溫暖陪伴,所以這個端午節肯定是我們從此以來度過的最獨特的一個,也是我們永遠鐫刻在心中的一個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