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集錦八篇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集錦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集錦八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糉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

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

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又是一年端午到,看到媽媽在廚房裏忙着包糉子的身影,我心裏癢癢的,也想去試一試。跑進廚房,眼前一亮,哇!包糉子的材料可真豐富,有五花肉、糯米、紅豆、花生、蜜棗……看得我眼花繚亂。

我搬來凳子,在媽媽身邊坐下,默記着包糉子的步驟:先把三到四片糉葉捲成一個喇叭形,放入少許糯米和紅豆,然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蜜棗或豬肉,最後用早已撕好的棕葉條把糉子較大的一頭捆紮好。

我一邊默唸方法,一邊學着包起糉子來。前面的程序倒不是很難,最後一步可成了攔路虎。我左手握着糉子的半成品,右手拿着棕葉條,剛想做一個纏繞的動作,沒想到左手一下就鬆了,糯米和餡兒撒了一地。媽媽趕緊安慰我:“萬事開頭難,慢慢學就會了。”接着,她特意放慢了捆紮的動作,一邊纏繞一邊交代要領:“把糉子攥緊點,捆綁時得用點勁。這樣纔不會撒,煮的時候也不會散開。”在媽媽的指點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一個糉子。轉眼看看媽媽,居然已經包了一盤。我不着急,慢慢學,一會兒,基本能趕上媽媽的節奏了。真可謂“熟能生巧”!

媽媽看到我包的糉子,笑着說:“你包的怎麼像個三角形?不過還是蠻漂亮的,有創意!”我一看,還真是,媽媽包的是一個個圓錐形的糉子,有模有樣的。

該煮糉子了,媽媽往鍋裏放了一些水,然後放入一個金屬架子,把糉子一層一層壘上去。一個小時後,糉子出鍋了,一股濃郁的糉葉香撲鼻而來,聞着就想吃。我搶先嚐了一個,哇!好燙!我只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這樣反而更能品味到糉子的清香了。

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聞着濃濃的糉香,真是妙不可言!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星期天就是端午節了,所以星期五我們舉行了一場包糉子比賽。我們準備第一節課包糉子,第二節課寫糉子,第三節課嘗糉子。

開始包糉子了。大家都熟練地拿起一張糉子葉,我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捲成一個筒(筒底下要是尖的,不能漏),然後開始填米。開始還一切順利,可到了蓋糉葉這一步我就怎麼也包不好了,不是一個扁扁的三角形;就是蓋上後漏米。同學們都說我們這一組是“一點就通”,可沒人“點”,可我覺得我是“百點不通”啊!奶奶在家教了我好多次了,可我還是一點不會。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於包出了第一個糉子,這個糉子該尖的地方不尖,該圓的地方不圓,真不成樣子,不過我還是很重視它,把它放進了我的小盆裏。

開始寫糉子了。所謂寫糉子,就是包糉子的過程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作文。我雖然包得不好,可寫起來是“下筆如有神”。我寫了一行又一行,很快交了上去。老師問:“怎麼這麼快?肯定沒好好寫。”我打趣地說:“我這是速成作文,保證質量!”

終於開始我們最喜歡環節:嘗糉子了!老師把煮好的糉子發給我們,我們吃得津津有味。雖然這些糉子不如家裏包的好吃,不過在我們心中,各種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它—一個自己包的糉子,因爲那是我們全心全意包出來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理解更深了,我還明白了:任何事都不能一味地去做。就像包糉子,這樣包不行,再換一種方法包。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4

今天上午,我和媽媽準備包糉子。因爲,我覺得糉子吃起來很香,也想自己嘗試着包糉子。所以媽媽一說,我立馬答應了。

媽媽昨天晚上就泡好了糉葉和糯米,今天上午就可以包糉子了。其實媽媽也是第一次自己包糉子,對怎麼包也不熟悉,真是新手上路。媽媽讓我去洗乾淨手,然後我和媽媽一起坐下來包糉子。媽媽拿起一片糉葉,把它窩起來,把糯米放進糉葉裏,又放了一些紅豆,就把糉葉包起來。可是媽媽怎麼包也包不起來,米老是撒出來。媽媽覺得自己包的方法肯定有問題,於是媽媽把一個買來的糉子“解剖”了,這才知道別人是怎麼包出四個角的糉子的。媽媽又重新開始包糉子,這回她終於包出了一個成功的糉子。媽媽一開始包的很慢,但是不一會媽媽就很熟練了,包得又快又好。我看媽媽包糉子,覺得很好玩,就自己拿起一片糉葉,照媽媽的樣子捲起來,把米放到糉葉上,再拿起點紅豆按進米里。這個步驟不難,但是好景不長,當我要把糉子包起來的時候,卻犯難了,媽媽做的樣子看着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儘管我怎麼包都包不起來,米都漏出來了。結果,我一個成功的糉子也沒包起來,這讓我有些遺憾。但是,我也幫上媽媽的忙了,我幫媽媽剪線繩捆糉子。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倒進水,開火把糉子煮熟。當糉子煮好的時候,我聞到了米香的味道,我迫不急待地嚐了一個糉子,真香啊!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希望我和爸爸媽媽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5

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傳統節日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昨天,我和姐姐去超市買糯米蜜棗和蘆葦葉子,準備回家包糉子。傳統節日端午節當天,媽媽一邊給我聽寫生字一邊包糉子,姐姐也參與了包糉子。姐姐包的糉子造型非常好看,媽媽包的可就差遠。

剛包了一回兒,我姐姐突發奇想,要往糉子裏包火腿和海苔,然後姐姐專職包火腿餡糉子,媽媽包花生綠豆葡萄乾餡的糉子。姐姐包了十多個,媽媽包了十多個,她倆互不相讓。

閒話就說到這裏,下面我們開始吃糉子,媽媽還做了很多菜和魚湯。我吃的第一個糉子是海苔餡的,這個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過得非常愉快。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6

端午節,我夢寐以求的日子,因爲奶奶答應了我要教我包糉子,所以,這天對我的意義自然與衆不同。

清晨起來,梳洗完畢後,餓得飢腸轆轆的我跑到餐廳,只見餐桌上擺着的並不是豐盛的`早餐,而是糯米、長長的葉子,一些五顏六色的肉、菜混攪得餡。我立刻氣的火冒三丈。我跑到廚房氣勢洶洶地問奶奶:“奶奶,今天誰來家裏做客呀?還是什麼特別的日子?怎麼不做飯,難道就吃這些葉子”“傻丫頭,今天是端午節。”“呀!我怎麼忘了?”“走吧!傻丫頭,全家總動員!”“幹什麼去?”“包糉子唄!”我歡呼起來,我既不懂包糉子的技巧,也不懂該怎麼做,但小女子一言既出八馬難追,外加9個香爐——一言九鼎,只好硬着頭皮去蠻幹。

奶奶把糯米蒸熟了,也把五花肉也蒸熟了,便一把手一把手地包起來,我雖然也裝的有模有樣,可還是逃不過奶奶的火眼金睛,“傻丫頭,不懂了吧?我來教你,先把葉子重疊,分開一點,再把糯米拿來放在手心,然後……”雖然聽得迷迷糊糊的,但還是聽懂了,便有模有樣地做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個橫七豎八的小糉子就誕生了,雖然模樣看起來很不樂觀,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注重的還是內在美。接着,我又做了幾個,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大。“再見了,我的糉子。”還沒說完,它們就被奶奶送入了蒸籠裏。

“哇!好香!”吃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有一番滋味呀!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7

又到了傳統節日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糉子。

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傳統節日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8

家鄉人包糉子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簡單,其中,又有多少汗水和智慧凝結的呢?

在家鄉,端午節前必須去包糉子,對農村人來說,這可是大事。

一大早,忙着去摘糉葉。父親說:“摘糉葉可講究了,要選又寬又厚的,這樣就不怕破了,要是你用大的,一煮就破。因爲葉大的很薄,容易破。”大家摘的可利索,不一會就提來一大籃子糉葉。

別以爲摘完了糉葉就沒事,還有一件大事在等着你,那就是調糯米。首先把洗好的糯米加些鹼,再和了,鹼要合適,等糯米全變黃了再加餡。父親放了些切好了的瘦肉加進去弄均勻,這就調好了糯米。也可以拿紅豆當餡。

一切準備停當,現在得包糉子了,父親拿起了三片糉葉,一大二小,還有一片尖朝上,一片尖朝下。擺放好糉葉後,捲成尖筒,手握牢,勺了幾勺糯米,用筷子把糯米壓緊,又勺了一勺糯米,留了2釐米深。父親把它包好,用繩子紮緊,這便做好了一個小巧的糉子。父親告訴我:有功夫的人還能把糉子包成“尖牛角”“圓皮球”等等。父親叫我把糉子的葉尖剪掉怕煮的時候尖頭把其它糉子扎破。

端午節來臨了,大傢伙忙着煮糉子,大街小巷上處處飄着糉子的香味。

香噴噴的糉子端上桌來了,我們幾個小孩爭先恐後,生怕被別人搶去,拿了糉子就開吃。“哎呦,哎呦,真燙!”我把糉子放到了桌上,看到別人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吃起來,覺得異常的香。

吃到的一個糉子包含着多少智慧和汗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