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有關初二風俗的作文錦集十篇

有關初二風俗的作文錦集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8K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風俗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初二風俗的作文錦集十篇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1

今天,我和大家講下我們家長過年的風俗。

相傳很多年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經常打擾村子,後來有個聖人告訴鄉親們,“年”怕鞭炮、紅色,只要誰家沒有,“年”就會到誰家去。所以現在挨家挨戶們都會在自己門口貼上紅色樣式的福字。我們不僅要做這些,還要祭拜、登山。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心想事成,步步高昇。不過放煙花是我們小孩的最愛了,五彩繽紛的煙花“啪啪”響着,這時,我們就會陶醉之中,過好久都沒有反應過來。

欣賞了“煙花晚會”後,我們就要一大早被叫醒,更糟糕的是要登一天山,一家人在長輩的陪同下,開始向山頂前行。這次我跟爸爸打賭過,我要成爲第一個登上山頂的人,爲了我的諾言,我充分做了準備,帶上我足夠的物質出發。我踏着輕快的步伐,奮勇向前,一會兒功夫,我的家人都被我甩到了後面,連人影都看不見了。山路十八彎,以耗盡了我的力氣,心底在想還有多遠呢?離山的頂峯還要多長時間呢?我的精力還能撐多久呢?正當我在思索的時候,隱隱約約聽見爸爸他們的喊聲,更能清楚的聽見媽媽在叫,你慢點兒,勻速前行,才能抵達終點。我心裏暗暗在想,今天的第一名,可能要“泡湯”了,當我垂頭上氣時,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小夥子加油!突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擻。拿出了在運動場上堅持不懈,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向着我的目標繼續出發。山路雖然不平整,但我有信心,有耐心,肯定會成功,一串串的聯想,把我帶到了山頂。哇!山頂好美呀!我成功了一次,我是第一個登上峯頂的。爸爸便在身後,預祝我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一次難忘的登山,一件記憶深刻的故事,讓我永遠忘不了。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2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說起我們東北的習俗,不得不提“臘八節”。

提起“臘八”,大家並不陌生。其實臘八節的別稱還有很多,因爲在這一天,相傳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稱“法寶節”、“成道會”、“佛成道節”等。

臘八節的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臘八”一詞源於南北朝時期。它本是佛教節日,後來經過演變也成了家喻戶曉的節日了。

在我們這,過“臘八節”必不可少的就是“臘八粥”了。臘八粥又稱“七味五寶粥”、“佛粥”、“大家飯”。臘八粥由多種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農作物製成的“工藝品”。臘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產物而有所區別。但其中糯米、蓮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餘種食材,可別小看這一碗臘八粥,它盛滿了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覺。喝起來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臘八粥就證明已經做好了迎接新年的準備,並且好運很快就會降臨,因爲它象徵着幸福。所以在節日間,我們這的鄰里鄉親、親戚朋友都會互相贈送臘八粥,送的人要客氣地說是請對方嚐嚐自家的味道,並把好運帶給對方,這不就是圓滿嗎?

在北方,臘八節的美食除了臘八粥,還有色如翡翠的臘八蒜,那味道別有一番風味。

臘八意味着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所以過了臘八大家就會好好歇一天,然後做好過年的準備!辦年貨,大掃除,貼春聯,穿新衣,還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們哩!

這就是我家鄉的臘八習俗。其實不論是喝臘八粥還是吃臘八蒜,這背後蘊含的都是每個人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那麼,你的家鄉有什麼獨特的風俗呢?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葉家是淳安縣威坪鎮六都的一個大村莊。這裏有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舞龍就是這裏最熱鬧的風俗了。

舞龍的時候,人們可以向龍祈禱幸福、祝福吉祥。每年的正月初三,就是舞龍的日子。

在去年正月初三的下午,廣播裏響起了招人蔘加舞龍的聲音。我們在家閒着的人都去參加舞龍這個活動。因爲舞龍不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誰都可以參加。聽到這個消息,我可高興壞了,便和幾個小夥伴去當彩旗隊的成員。我們練習了好幾個小時,爲的是在觀衆面前展示出美好的姿態。3:00多鐘的時候房頂上陸續升起炊煙,在4:30左右家家戶戶陸陸續續都吃好了晚飯。雖然舞龍還沒有開始,但人們都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廣場上等候。

當天一擦黑兒,舞龍就正式開始了。演員們都穿着各種各樣的古裝,敲大鼓的人有節奏地敲起來‘咚鏘咚鏘咚咚鏘’,這個鼓聲給場面增添了幾分熱鬧感。舞龍的隊伍要出發了,此時,已是人山人海歡呼聲不斷,但觀衆還是爲隊伍讓出一條道路來。隊伍走到哪兒,觀衆就跟到哪兒。整條大街上處處懸燈結彩,鞭炮聲不斷,一串串煙花陸續射入天空,在天空中綻開了笑臉,彷彿就是在辦喜事,真是熱鬧非凡,燈紅酒綠!

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的遊行,我們把大龍頭放在大會堂裏,有無數的人來參觀,並且於龍頭合影,人們還輪流去摸龍頭,並且向龍祈禱幸福,祝福吉祥。

到了8:30左右,舞龍結束了,人們都回家了,各家門口都堆放着爆竹紙。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一一舞龍。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4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淳安也不例外,現在就由我來跟你們講講淳安的風俗吧。

就在千島湖一旁的金峯鄉朱家村,在每年的陰曆正月初六,他們的宗祠內就會擺滿101個豬頭,聽爸爸,說這個習俗可大有來頭呢,據說宋代大文學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還聽說,“賽豬頭祭祖先”這個習俗就是朱熹的重孫子,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一習俗,在當地已經有800餘年的歷史了,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拿着自家的豬頭一同擺到宗祠內一較大小,並比賽誰家的豬頭最有創意,村裏頭最有威望的老人會對豬頭進行評議,最後選出最好的發紅包,發年畫以示鼓勵。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峯鄉朱家村,來看了一場熱鬧又盛大的“豬頭大賽”。

我們到了那兒已經是上午十點鐘了,此時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獅們踩着節拍輾轉騰挪,甚至還疊起了羅漢,神采奕奕,精彩非凡,爲這個春節增添了幾分“精氣神”惹來了陣陣叫好聲。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纔從這人流中擠進祠堂,只見100多個大豬頭,整整齊齊的擺在桌案上的提籃裏,一個個都精心的“美顏”和“點綴”過。還配以萬年青,天竺葉,鮮花,水果,不少還貼着福字,喜氣洋洋,饞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現在可以吃的話,我真想上去咬兩口。

舞獅之後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馬錶演,濃妝豔抹的村民腰間繫上竹馬,一手拎着馬脖,一手舞着馬鞭,和着音樂翩翩起舞。

最後,“豬頭大賽”經過逐一比拼稱重,決出了一、二、三名,掌聲和歡呼聲響徹了整個祠堂。

那天晚間,朱家村還舉行了豬肉宴席宴請所有遠道而來的賓客。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5

連綿不斷的山峯;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數不盡的高樓大廈……這,就是我的家鄉——千島湖。

要說我的家鄉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戲、竹馬、舞龍燈等等。但是我從小在人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討論竹馬的。當然,從小在千島湖長大的我對竹馬也十分有興趣。

在竹馬這項藝術中,有很多能體現千島湖民風的地方。無論是做竹馬的手藝,還是跳竹馬的姿態,沒有一處是不令人陶醉和讚賞的。

雖然身在千島湖,可看竹馬錶演的機會卻很少。每一次觀看竹馬錶演,都會非常激動,以至於睡不着覺,吃不下飯。記得我第一次觀看錶演,是在書香瀰漫的校園裏。

在我四年級時,學校裏建了一個陽光圖書館,裏頭各式各樣的書都有,在圖書館裏還有一個竹馬館。在竹馬館門外的牆上,掛滿了關於竹馬的解說和圖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資料,看完資料,我對竹馬這個新鮮玩意兒入了迷。

沒過幾天,學校的主席臺上被佈置得漂漂亮亮:紅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還有背景上四個紅色大字“淳安竹馬”。對竹馬正感興趣的`我頓時眼前一亮。佈置完場景,老師就在教室裏宣佈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馬的消息。那晚,激動的我在牀上興奮的睡不着覺,滿腦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時候,同學們到了操場上,滿臉期待的我聚精會神地盯着。演員出場了,紅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馬入場了,在竹馬館門外的資料上,我瞭解到:表演竹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淨、醜的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丑騎黑馬。還有,上面寫道黑馬最活潑。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騎着黑馬,拿着馬鞭,蹦來跳去。紅色的狀元馬,讓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島湖的成功,黑馬還有前程似錦的寓意,寄託着千島湖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表演結束,我對我的家鄉千島湖又有了新的感覺。這是我的家鄉風俗,既讓千島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顯了淳安“錦山秀水,文獻通考名邦”的獨特神韻和風采。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6

“咚咚鏘,咚咚鏘,財神爺來咯……”兩隻槳在“海浪”裏翻騰,兩條腿快速的前後翻飛……這,就是我美麗家鄉的習俗——劃旱船。

劃旱船,顧名思義,就是在陸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輪廓而製成的木架子,然後在木架的周圍圍上藍色布簾,畫上白白的波浪,彷彿小船在大海里乘風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從旱船底下的洞鑽進去,手扶着船邁着碎步往前走。當然,每條“旱船”旁邊都有一位右手搖蒲扇,左手扶槳的“艄公”,他一手比畫着蒲扇,一手搖着槳,同時兩人高聲的唱着戲,一艘快樂的“旱船”就出發啦!

新年喜慶的“劃旱船”活動開始了,整條街上擠滿了圍觀的鄉親,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突然,鄉親們都不約而同朝着一個方向張望——“旱船”划過來啦!

一個身穿紅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邁着歡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後的艄公,一邊使勁地舞着蒲扇往旱船簾子上扇風,一面划動着槳,旱船搖搖擺擺,猶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這時,只見那艄公扯開嗓子高聲唱戲:“今年風調雨順,喲……喲……”看熱鬧的鄉親們和着艄公身後的樂團一起應聲:“喲……喲……”同時鑼鼓恰到好處地敲了起來:“咚咚鏘!咚咚鏘!”所有的聲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會讓人感到雜亂,反而是那麼和諧。那麼鏗鏘有力!別有一番韻味。

忽然,艄公將蒲扇別在腰間,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槳,原來這是遇上“驚濤駭浪”了!“財神爺來咯,喲!喲!”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來,鄉親們高亢的聲音一唱一和:“喲……喲……”這不僅是家鄉傳統的習俗,更是人們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豐收,風調雨順。

“財神爺來喲……”隨着旱船搖搖晃晃的遠去,聲音也漸漸散去,夕陽西下,小鎮慢慢恢復寧靜,但方纔那高亢、激昂的歌聲始終縈繞在鄉親們心中,陪伴他們開始新的一年……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7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餃子,有的地方在過春節時會吃湯圓,而我的老家在過春節時會吃苕(sháo)粉坨,寓意團團圓圓。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過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裏面的餡料多用五花肉、蘿蔔丁、藕丁等調成。

我聽媽媽說,包苕粉坨講究一個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們先用開水沖泡紅薯粉,在它凝固時立刻倒入保鮮袋保溫。不過不要以爲這就能休息了,現在纔是重點,我們需要迅速開包,因爲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剛做出來的苕粉皮捏成窩窩頭的樣子,然後把調好的餡料放進去,最後收口,一個飽滿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這種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後,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說,這煮苕粉坨也是一門學問。煮苕粉坨一般要15分鐘。煮的時間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時間長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腸”了。

煮好後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一倍,外皮晶瑩剔透,裏面的餡料誘人至極。這時的苕粉坨已經可以食用,但我們家一般還要用醬油、蒜瓣炒一下,這樣可以讓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鍋後,香味撲鼻,原本晶瑩剔透的外皮上裹了一層醬油,讓人食慾大發。不過這時可不能直接吃,剛出鍋的苕粉坨燙得很呢,我們要先在皮上咬一個小口,然後往裏面吹吹風,等它差不多涼了才能吃。一口咬下去,富有韌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飄香的五花肉,濃郁的醬油……這多種口感夾雜在一起,那味道無法形容。

不過苕粉坨因爲製作繁雜,而且不易儲存,所以一般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8

我的家鄉在山西,在這裏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十分有趣。

就拿端午節來說吧,在這一天裏,人們會吃糉子,喝雄黃酒,戴花繩。而這些習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時候一次戴花繩的有趣經歷了。

那是在我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端午節,媽媽從街上買回許多五顏六色的花繩。花繩,又叫五彩絲,也叫五色絲,是由五種顏色的細繩編成的,很漂亮。媽媽在我的手腕與腳腕上戴上花繩。許久後,我心生疑問,便對媽媽說:“媽媽,在端午節這天爲什麼要帶這種花繩呢?”媽媽對我說:“古時候,這種繩子是由五種顏色的細繩編成的,並不像現在這麼多顏色。而這五種顏色也代表着五行,據說可以避邪。”那時我不懂,又問:“媽媽,邪代表什麼呀?”媽媽又說:“就是不好、不正義的東西,你長大就明白了呀!”“哦,原來是這樣……”

端午節後的一天,下雨了,媽媽便把我的花繩丟在水泊之中了。我又不懂了:“那麼漂亮的花繩爲什麼要丟在髒水裏呀!”媽媽說:“順着水流走,代表着煩惱與憂愁都漂走了。”“那我一定會很開心了。”“哈哈……那只是一個說法而已。”“啊?好吧!”

後來我們還吃了糉子,糉子裏放着江米和紅棗,還有花生米。吃的時候放點兒糖,甜絲絲的,可美味了。那種味道令人留戀,讓人懷念。後來我才得知端午節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中華民族風俗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一樣的,、特殊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9

我們這裏的民間風俗有很多,不過我想說的是過年貼福字這個風俗。

每逢過年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都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福。很多人爲了更充分的體現這種嚮往和祝福,乾脆將“福”字倒過來帖,表示福倒(到)了。

當然,我們家過年也要貼福字。而且每次貼福字都少不了我,只要爺爺貼福字,我就會停下手中的事,去和他一起貼。

今年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爺爺手裏拿了一堆福字,招呼我和他一起貼。我趕緊跑過去,爺爺把福字一一攤開,準備挑一張最大、最漂亮的福字貼在我們家的大門上面。看着大大小小的福字,突然,一張大大的帶着鯉魚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簾,這應該是最大的福字了吧?我對爺爺說:“爺爺,我們把這個大福字貼在大門上吧。”爺爺笑眯眯地點了點頭。準備貼了,要知道這貼在大門上的福字走過路過的鄰居都能看到,因此一定要貼得端端正正的纔好。爺爺在前面帖,讓我在後邊幫他看着,這可馬虎不得,要是貼歪了可不行!我在後面指揮着爺爺:“爺爺,向右一點……”“奧,好……”“不對不對,再向左一點點,好,停——。”就這樣,我們把最大、最漂亮的福字都貼在了我們的大門上了。爺爺走得遠一些,又端詳了一下,對我的指揮表示很滿意。隨後,我們把其餘的福字一一貼在了門、窗、櫃的上面。整座房子裝飾得喜氣洋洋,充滿了過年的氣息。

這就是我們這裏過年最重要的風俗,當然,我也喜歡這個風俗。

初二風俗的作文 篇10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江蘇泰州,在我們家鄉有着自己獨特的風俗,小夥伴們,我就給帶大家感受下屬於我家鄉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作爲春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雖然元宵節沒有大年初一那麼熱鬧,但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過好元宵節,象徵的整個春節的圓滿謝幕!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一家家點亮盞盞精緻的燈籠,照亮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人們三五成羣,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飯,來到非常熱鬧的街市,東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鋪都鋪滿了有關元宵節的商品,大人和孩子們挑選着各自喜愛的東西,臉上洋溢着快樂的微笑,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孩子們吃着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餡料,用糯米粉包的圓子,寓意着團團圓圓、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着春天的到來,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走出家門,聚集在一起,欣賞着美麗的夜景、享受着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息。

元宵節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習俗就數賞燈和猜燈謎了,相傳漢明帝永平年間,皇家爲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參拜神佛。此後這種風俗便流傳到民間,直至現代,人們爲了增加其賞燈的趣味,便在各種彩燈下懸掛着紅絲帶,在絲帶上寫着謎面,讓大家來猜謎底,大人們聚集在一起,互相競猜着,人們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終於猜出謎底,臉上充滿了勝利和喜悅的笑容,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走在喧鬧的街上,大人們牽着小孩的手,小孩們手牽着各式花燈,盡情着享受着節日的快樂,以飽滿的熱情迎接着一年新的開始,享受着美妙的元宵節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