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的教案?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下冊《傷仲永》的教案?

1、知識目標:

⑴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⑵瞭解“之”“於”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

⑴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⑵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簡潔、洗煉、精當的語言。

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3、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重點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設想】

1、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2、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瞭解課文大意;解決生字詞。

3、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1、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2、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補充課文註釋:

隸:屬於。

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書:動詞,寫。

自:自己。

為:動詞,題上。

自:從。

是:這。

就:完成。

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有的人。

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

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比……好,優秀。

卒:最終。

且:況且。

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2、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⑶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⑷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3、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4、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傷仲永:哀傷,哀憐,形容詞作動詞。

5、翻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5、全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⑴第一部分(1~2):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於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絡下文說說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交代了他的籍貫、身世、姓名、家世。

“世隸耕”為下文作鋪墊,既襯托出他的非凡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②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③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④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⑤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⑵第二部分(3):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①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僅指什麼?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裡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而根本無從學習,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後者並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的關係不無裨益。

②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④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⑶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例項,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例項說明具有普遍借鑑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6、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並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

⑴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⑵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⑶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8、拓展閱讀:

⑴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⑵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1、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⑴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其中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⑵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於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2、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前兩段敘事,最後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後的情況,先仰後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後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彙;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採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發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彙;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匯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幻燈)

⑴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⑷理解幾個詞語:

①養父母:贍養。

②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縣的人。

⑤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且為眾人:尚且。

⑩固眾人:本來。

⑸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裡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②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⑵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父異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稍稍賓客其父

④或以錢幣乞之

⑤環謁於邑人

⑥泯然眾人矣

⑦賢於材人遠矣

⑧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複述課文內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採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絡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並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錶達文意有什麼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後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後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後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並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於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後,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後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於人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