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有關現代詩歌寫作技巧與手法

有關現代詩歌寫作技巧與手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那些被廣泛運用的詩歌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現代詩歌寫作技巧與手法,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現代詩歌寫作技巧與手法

現代詩歌寫作技巧與手法

一、語言和意境的運用

現代詩歌有三個明顯而具體的要素,它們是:語言,意境和韻律。由此可見語言和意境對一首現代詩歌有多麼關鍵的作用。如果要鑑賞一部現代詩歌的好壞,這兩個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語言來自於生活,我們都知道,但任何體裁文章使用的語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裡的語言。“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其實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學體裁的語言來源於生活,但也“必將高於生活。”

作為一種詩意化的文學體裁,在語言這方面,就更有著不可言說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現代詩歌裡,如果語言優雅而別緻,就必定有一些嚼頭和看頭;而如果語言使用不當,就會敗壞整個作品的氛圍和格調。至於意境,我個人認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圍的一些東西,可以是一幅幅開啟的畫面,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也可是一種感觸或哲思,禪意。也就是說意境的劃分大致兩類:有形和無形,能看得見的物體和畫面,就是有形的意境;還有一種意境是無形的,因為並沒有那種畫面和物體,這種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種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作品,來領略一下語言和意境的魅力。

首先我們來閱讀詩人何三坡的詩歌作品《麻雀》

《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裡

屋頂上蹲著炊煙

麻雀們打扮成

秋天的葉子

從樹杈上落下來

又頃刻間

回到樹上去

短短數語,詩人卻已利用優雅的語言和意境,向我們敞開了一幅優美的畫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裡/屋頂上蹲著炊煙”,在這三句簡單詩句裡,我們能體會到一種很美的意境,這是一種有形意境,“潔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煙”,幾個樸實的物象,在不經意間,已起落有致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實已營造了一種特別雅緻的意境和氛圍,源自大自然的寧靜與聖潔,引人入勝,又令讀者浮想聯翩。而“從樹杈上落下來 /又頃刻間 /回到樹上去”,實際上也算是一種有形兼無形的意境了,在這種無形的意境裡,我們不僅看到了麻雀,葉子,樹木,還有一種視覺和思想的遼闊,有著不少感悟和思考,嚴寒下動物們樂觀生存,努力向上,對於人類,實際上又是一種多大的鼓勵和感恩。

“麻雀們打扮成 /秋天的葉子/從樹杈上落下來/又頃刻間回到樹上去”,在這裡我們還能領略到詩人語句和敘說的優雅,“麻雀們打扮成/秋天的葉子”,幾乎沒有過多的修飾,而帶給讀者的卻是無比干淨和明朗,“從樹杈上落下來/又頃刻間回到樹上去”,在安靜的畫面裡,突然峰迴路轉,可愛的麻雀向上飛起,帶領讀者的視線上升,上升,在不經意間,寧靜的畫面在動,向上飛翔和超越。短短的詩歌作品也由此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們足夠領悟到了語言和意境給作品和讀者帶來的巨大魅力。

二、韻律和節奏的把握

凡是接觸過文學的人,我們都知道韻律的意思。在古典詩詞裡,韻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韻律,或韻律不整,那麼古典詩詞就不能叫詩詞,最好的詩詞也會失去看頭。

新文化運動後,在早期的現代詩歌裡,詩人們對韻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細緻。在早期現代詩歌作品裡,我們經常能讀到那些韻律和節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這些好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通常是閱讀輕快,優美,抑揚頓挫,也或幹練,大氣,醇厚,回味悠長。這些韻律和節奏的佳作,同時也是最好的朗誦作品。

那麼我們再回過來,帶著節奏與韻律的品味,來欣賞先哲現代詩人的佳作

再別康橋(節選)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優美的韻律和節奏在作者把握下,詩人開啟的敘說彷彿一湖水美麗的漣漪,帶著清涼和透徹,漸漸盪開在讀者面前。如果輕輕朗誦起來,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緩緩開啟的美麗而恬靜的物象“雲彩,金柳,夕陽,新娘,……”“輕輕的走了,輕輕地來了”,一幅幅春天碧綠的畫面映入讀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真是溫暖而心動,愜意而輕快,柔情並美妙,又彷彿一曲曲輕輕的歌兒,迴盪在我們耳邊。

這也就是很多詩人以為的,現代詩歌,不僅是詩,更是一曲優美的歌兒。縱覽詩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韻律和意境,我們才知道,現代詩歌,有著多麼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

而在數十年後的今天,現代詩歌翻越了無數個臺階。今天的現代詩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滿個性,它們大氣,奔放,內斂,開闊,並無憂無慮。也就是說,在今天現代詩歌表達上,眾多詩友也許拋棄了詩歌原本該具備的韻律,但節奏仍舊是必不可少的。在某個意義上說,節奏其實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種氣勢,也可以說是一種風格,如果節奏把握得巧妙,它將成為詩人們的一種個性,也可能由此誕生各類風格,形成百家爭鳴。

三、清新靈動法

我們都知道,詩歌都是由每個細緻的句子構成。這裡的清新和靈動,指的就是句子的表達和結構。一個句子的構成,有許多種方式,在表達上,一般個人都喜歡用自己慣用的手法和個性來組織語言,有拖沓的,凝練的,清新和雅緻的,也有繁瑣和囉嗦的,詩歌水平和風格的差異,我想首先就是來源於一個人組織語言能力的差異吧。清新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是清爽和鮮活的組合。如果一個句子的組合或一首詩歌的表達能達到這點,給讀者默默間送去清爽和鮮活,又怎能不令讀者喜歡和動容?

而靈動,則是指表達中蘊含一種無形的力量和動感,使陳舊的畫面鮮活,使靜止的物象跳躍,使暗淡的顏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體再次重生!由此,我們可見靈動有多麼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見,靈動的“動”實際上就是一種無言的力量。下面我們具體以詩來分析。

《冬日陽光》

它們翻過牆壁,防盜網

翻過緊閉的玻璃,紗窗

輕輕跳下來

遊蕩在房間裡

多麼活潑的一群魚啊

它們穿金黃衣裳

它們遊弋在凜冽的空氣裡

它們遊弋在潔白的地板上

我靜靜的看著

彷彿寒冷的時光復蘇

彷彿那些歡悅的魚兒,就遊弋在我溫暖的心海里在這首精緻而短小的詩歌裡,我們能領略到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帶給我們的無比溫暖與美好的感覺,濃濃的詩意貫穿其中。這首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新和靈動,此外畫面感也特別強。在第一節“它們翻過牆壁,防盜網/翻過緊閉的玻璃,紗窗/輕輕跳下來/遊蕩在房間裡”,在這我們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語言,沒有瑣碎和繁雜,而“翻過”、“跳下來”、“遊蕩”等一系列動詞又恰到好處,由遠及近,引領讀者的視線和感官,清清爽爽。

在第二節,更是有一種意蘊的美感和動感,這裡的冬日陽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潑的魚,“它們穿金黃衣裳/它們遊弋在凜冽的空氣裡/它們遊弋在潔白的地板”,陽光本是安靜的,甚至有靜止之覺,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敘說,令安靜的事物遊動,令安靜的畫面跳躍,由此,則不得不嘆息清新和靈動的神奇作用。

而在第三節,作者則又巧妙地昇華了動感,將畫面的動感繼續拉伸,利用靈動的句子,輕輕向上跳動,“我靜靜的看著/彷彿寒冷的時光復蘇/彷彿那些歡悅的魚兒,就/遊弋在我溫暖的心海里”,呵呵,陽光普照萬物,也普照每個人的心海,“彷彿那些歡悅的魚兒,就/遊弋在我溫暖的心海里”,溫暖的陽光變成一群金色的魚,它們溫暖而熱烈的游進來一個人的心房,也遊進了讀者的心房。如此溫和與熱烈,如此柔情與細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歡欣!

四、擬人法

說到擬人,我們都知怎麼回事,而詩歌裡的擬人,並不是單純的比喻,如果是這樣,那麼詩歌就要丟失原本具備的詩意,語感和意韻。

詩歌中的擬人法,是指將要表達的主題或物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用人物的某些個性的特點來詠物,如果表達恰當,甚至能讓虛擬的人和真實的物共成一體,借人詠物,以物喻人,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可比擬。

下面我們來看看擬人法的神奇作用

《月光》

作者:何三坡

你提著裙子從後山上下來

樹葉們在晚風中浮起

月光在木門上湧動

呵呵,讀何三坡的作品,總有著更多的感動和喜悅。在這短短的三句話話裡,作者利用寥寥數字,乾脆利落,打開了無數美麗的意象,儘管短小,讀起來卻餘香滿口,意韻無窮。“你提著裙子從後山上下來”,很明顯,這是用的擬人法了,因為月亮不是人類,更不會穿上屬於女人的漂亮裙子。

靜夜。月圓。樹葉晃動。月光灑落在木門上。佇立在夜裡的詩人,看到皎潔的月亮掛在上空,暈黃的月光慢慢揮灑下來,美得令人浮想聯翩的月亮,此刻在詩人眼內,不是一個沒有溫度和情感的物體,而是一個溫柔並優雅的女人。“你提著裙子從後山上下來”,什麼的樣的女人才會有如此的優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溫爾多情,必定是美到極至。

由此,在詩人筆下,將一輪明月擬人化為一個無比溫柔並優雅女人,帶著不可言說的華美和寧靜;同時,詩人在借人詠物的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說,在將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時又將女人昇華成月光的無限境界,這裡詩人又默默無聲讚歎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潔,純淨的女人,正好是藝術的最大昇華。

五、素描法

說到素描,我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是用鉛筆在白紙上畫下物體或人像,也可以是粗象的思維。那麼,詩歌是用語言組合起來的,又怎麼來用筆來繪畫呢?

呵呵,寫詩時咱們不必借用鉛筆,有時候,語言就是最好鉛筆,在我們的手中,利用意境和韻律,咱們可以描繪出一幅幅比鉛筆和白紙更加美麗的畫面。而且,這些畫面裡,不只有美麗,粗獷,細膩,或朦朧,還有圖畫作品所不能及的柔美,感性,優美的意境,詩意,以及開啟的哲思,讀起來餘香滿口,回味悠長。

下面,我們在詩歌作品裡來感受一下素描法的魅力。

《深秋》

廣袤的大地

湖水擱淺。接近枯黃的草

灌木蕭瑟

狗尾草仍在翹首花白的等待

清涼的風湧過來

那些深黃的野菊花

在舞動後

打出輕輕的寒顫

這裡作者很明顯使用了素描的手法,利用詩歌語言來繪畫,極好地打開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幅秋天遍佈山野的畫面,還讀到了這些畫面裡所有事物的美麗和詩意。“廣袤的大地/湖水擱淺。接近枯黃的草”,彷彿是一幅擺放在眼前的畫面,背景是廣袤的大地,這是遠和大的視覺,之後映入眼簾的就是背景裡的景物了“湖水擱淺,接近枯黃的草”,仍舊是背景裡稍遠一些的事物和景象,慢慢的,畫面感在拉近:“灌木蕭瑟/狗尾草仍在翹首花白的等待”,於是我們看到了低矮的“灌木”,灌木旁有“狗尾草仍在翹首花白的等待”。這就是作者在第一節開啟的畫面。這個畫面裡我們還同時領略到了不少大自然真實的顏色:擱淺的湖水,枯黃的草,灌木蕭瑟,狗尾草花白的等待。在繪畫作品裡,作者得花費大量時間和顏料來搭配製作各種顏色,而在詩歌素描作品裡,則只需寥寥數語,便可達到畫面所具備的大多感官,由此,又不得不再次讚揚文字的奇妙。

在第二節裡,我們能看到畫面感的昇華,以及思想藝術昇華。原來作者要表達的不僅是一幅深秋的畫面,還有更深刻的對大自然和植物不屈不撓的讚揚。“清涼的風湧過來/那些深黃的野菊花/在舞動後/打出輕輕的寒顫”,“那些深黃的野菊花”應該就是畫面中的主體了,在描敘眾多暗淡的顏色後,作者最後指向的是一種“深黃色的嬌嫩”。在深秋,萬物枯澀,河水擱淺,唯有堅強而美麗的野菊花傲立在凜冽的環境裡,即使“清涼的風湧過來”,驕傲的野菊花,也僅僅是“舞動後,打出輕輕的寒顫。”如果一個人,在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時,都能像這無名的野菊花一樣驕傲和挺立,無視一切寒風冷雨,那麼,這又該是怎樣燦爛的人生風景!

六、排比法

感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寫作手法。生活裡我們經常會用到這個手法。所以也就不再解釋排比的結構和意義。咱們具體來談談排比在詩歌裡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詩歌語言裡獲取的力度與深度。

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詩歌,不只是語言的詩意和表達的舒緩和清新,還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是針對現狀以及對一種光明和良知的喚醒,比如魯迅先生就曾留下“與其苟延喘息,不如從容燃燒”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喚醒過千千萬萬民眾。

在和平的年代,咱們自然不必去呼喚光明,但對於生活裡千千萬萬美好,善良,寬厚而純樸的人或事物植物,咱們都可盡情讚揚,並歌頌,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縷金色陽光,都蘊含了無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們去歌頌的。而在表達的力度上,排比不失為一個極度蘊含力度的方式。

下面我們來通過海子的詩歌作品來鑑賞排比的魅力。

《故鄉》

作者:海子

在黑夜裡為火寫詩

在草原上為羊寫詩

在北風中為南風寫詩

在思念中為你寫詩

這首名為故鄉的短詩,呈現在讀者面前只四個短句,四個排比。然而帶給讀者的卻是不一般力度和感受。作者運用排比的手法,一點一點由遠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細微,由弱及強,利用樸實的語言,極大打開了一種對故鄉熱烈的思念之情,同時又借用排比的敘說,熱烈歌頌了思念中的故鄉無比美好,此外還借用排比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美好家園和生活的無比嚮往。

“在黑夜裡為火寫詩/在草原上為羊寫詩”,兩個樸實的排比,卻又不失大氣和厚重,“在黑夜裡為火寫詩”,表達了一種思想和情感的熱烈,黑夜裡原本潛伏了火焰,火焰卻又隨時能燃燒黑夜,驅除黑暗和寒冷,帶給人們無比的熱切和希望,這是這首詩歌的起筆,縱觀分析可見作者的起筆多麼熱烈而高亢,卻又含義深厚,大氣凜然,由此帶動讀者進入下一個境界,“在草原上為羊寫詩”,在詩人這句由高亢到溫和與深情的敘說中,無意多了許多柔情,在詩人的表達中“草原”其實隱喻的是故鄉,而“羊”,實際上是離開家鄉的每一個遊子;或者說這裡也蘊含了一個無形的意境“故鄉”,詩人雖已離開故鄉,而美麗的故鄉卻又無處不存在於詩人的思維和意識形態中,同時詩人要表達的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對美好家園的無比幻想。“在草原上為羊寫詩”,實際上詩人要歌頌的還是擁有草原的羊,有著多麼巨大的幸福和快樂,而離開了草原,羊兒又會多麼孤單和失落,——離開故鄉的孤獨的遊子,有著多麼的無助和思念?

“在北風中為南風寫詩/在思念中為你寫詩”,這兩句看似減輕氣勢的詩句,在一種無比思念和柔情中漸漸結束全詩。“在北風中為南風寫詩”,看似不可能的逆向思維,卻在前兩個排比的隨後,並未減輕對故鄉的渴望或思念之情的力度,而是利用另一種表白來加大了敘說的力度,這裡的“北風”可隱喻成詩人遠方的居住地,“南風”則為遠方思念的“故鄉”,在詩人逆向的風裡,不僅有無奈距離的現狀,還有遊子在遠方對故鄉深深的渴望之情,以及從不曾減少和削弱的對故鄉的熱戀,包括對未來家園和美好生活的無比嚮往,——故鄉,遠在他鄉的詩人,在深深眷戀中無比溫柔遠望你,“在思念中為你寫詩”!

七、隱喻法

簡單的說,隱喻是一種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然而,隱喻是一種神奇的語言現象,很多時候能觸動讀者的心絃,帶動讀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隱喻大體分三種:無形的隱喻、有形的隱喻、以及有形與無形結合的隱喻。

我們知道,好的詩歌作品,必須具備一些內涵和深度,而隱喻又不失為詩歌體裁中一種能很好開啟深度和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之一。

在上一個鑑賞作品海子的《故鄉》中,我們其實就欣賞到了隱喻的魅力,那麼我們再來通過托馬斯的詩歌作品《農村》來領略隱喻的作用。

《農村》

作者:R。S。托馬斯

談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

只有一條小道

從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鋪子,

再不前進,消失在山頂,

山也不高,侵蝕著它的

是多年積累的綠色波濤,

草不斷生長,越來越接近

這過去時間的最後據點。

很少發生什麼;一條黑狗

在陽光裡咬跳蚤就算是

歷史大事。倒是有姑娘

挨門走過,她那速度

超過這平淡日子兩重尺寸。

那麼停住吧,村子,因為圍繞著你

慢慢轉動著一整個世界,

遼闊而富於意義,不亞於偉大的

柏拉圖孤寂心靈的任何構想。

在國外優秀的眾多詩人和詩歌作品中,我一向偏愛托馬斯和他的作品。作為威爾士二十世紀最強硬,最純潔,最持久的抒情詩人之一,他多次獲得多種詩歌獎項,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歌作品。

在上面的詩歌作品中,作者多處使用了隱喻。“倒是有姑娘/挨門走過,她那速度/超過這平淡日子兩重尺寸”,這裡的姑娘隱喻成“時尚”,也同時無形隱喻成美的概念和代名詞。

“那麼停住吧,村子,因為圍繞著你/慢慢轉動著一整個世界”,這裡詩人將村子隱喻成全世界,帶動村子裡所有人和物象轉動。在這個詩歌作品中,詩人這樣的隱喻思維新穎,也奇特,在一瞬間帶動讀者思想,簡單,有力,而又讓人不可思議。

八、修辭的節制

“修”,指修飾,“辭”,本意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是指在表達語言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儘可能達到更好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我們知道,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詩歌有著與別的文學體裁不能比擬的細膩與柔情,所以更需要修辭的運用來達到詩意化和個性化。而修辭的巧妙把握和利用又是重要的,如果不使用修辭,那麼詩歌必定是不能成詩歌的,而如果修辭氾濫,則詩歌語言難免會繁瑣,拖沓,如同濃妝豔抹的女人般粗俗,令人索然無味。

在幾年前,我的好朋友落日驚鴻曾送我一句話:“與其下筆如神,不若削字為詩”,細細想來,全是道理。由此可見修辭的節制,又是多麼重要,而節制運用修辭,難免又是一門學問了。

下面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作品中修辭節制的魅力。

《天鵝》

作者:何三坡

它們在山間

散步 打盹 清理翅膀

躲過了世上的塵埃

依舊是何三坡的作品,全詩共計二十一個字。然而卻向讀者呈現了無比優美畫面,“它們在山間/散步打盹清理翅膀”,這樣乾脆的表達詩意濃厚,思維清晰,蘊含了大自然寧靜的景觀和樂趣。“躲過了世上的塵埃 ”,這句詩同時又隱含了詩人要表達的人類心態中另一種潛在狀態和境界,也就是心境,並不乏哲思和禪思,這也是主題的深入和昇華。整個小詩歌讀起來清新而歡快,讀後餘味深長。

詩人將要蘊含深度和表達的物象,濃縮在短短二十一個字裡面,幾乎沒有一個多餘的字眼,而取得的效果,留下的思考,卻絲毫不比長篇作品差。由此足見修辭的節制,對一個好的詩歌作品多麼重要。

九、返璞歸真法

幾乎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返璞歸真”指回復到其原始的淳樸本真狀態。璞,本義是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這裡引申為天真,淳樸的意思。

寫了那麼多年詩歌,也讀了那麼多年詩歌,近兩年我一直固執認為,自然,真誠,樸實,用心靈吟唱的作品,就是好的詩歌作品。也就是拋開寫作手法的雕琢,語句和修辭的華麗,用樸實的句子表達最樸實的感情,那麼這樣的詩歌作品也就是好作品了。下面我們來讀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作者: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都知道這是海子名作,幾乎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了。然而,將這作品仔細閱讀和品味下來,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質樸,平易近人。整首詩歌裡句子樸實,真誠,蘊含了詩人的善良,寬厚,和無比誠實,以及思維裡潛伏著的溫暖與幸福。這裡我們還能看到詩人筆下描述的無比熱烈的希望和未來。在這首詩歌作品裡,我們找不到詩人刻意雕琢的痕跡或運用的寫作手法,整首詩歌沒有華麗或刻意的修飾,詩句平實而耐讀。

然而它卻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扉,成為聞名天下的佳作。即使是從未接觸過詩歌作品的朋友,在讀到這溫暖而樸實的敘說後,也會有說不盡的欣喜和感動。“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老少皆知的名句裡,表達的不僅是以一種希望和期待,還有詩人對未來美好的嚮往,以及對生命無比美好的勸慰和珍惜。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呵呵,有什麼比這更質樸的,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藍天祝福白雲,陽光祝福大地,春天祝福秋天,我深深地祝福你,陌生的朋友,“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的幸福 ”!

十、結尾的巧妙處理

一直覺得一首好的詩歌作品,不僅有好的開頭,好的主旨,還應該有個漂亮的結尾。這裡的漂亮,並不是指華麗的表達或句子結構。而是相對於作者表達的中心和主題,在結尾時利用寥寥數字,或將主題拉到高處,或提出問題,或留下思索,或巧妙解答問題,極大開啟主題和空間的深度,給讀者留下思考或哲理,餘味深長。

巧妙處理詩歌的結尾有什麼作用呢?第一,假使一首詩歌作品,在表達上一般,開頭或主旨平淡,但一個高高揚起的結尾有時卻能彌補詩歌前體和中間的不足,令一般變得雅緻,令平庸變得精彩,甚至帶給讀者峰迴路轉的感覺;第二,不管詩歌的開頭或中間處理如何,結尾仍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虎頭蛇尾”並不是一個好的物象,結尾的把握不當,也甚至就敗壞了詩歌之前留下的完美氣息,成為一個可遺憾的敗筆;第三,我們都知詩歌這個文學體裁潛伏著唯美的格調,而結尾的處理更能帶動這種內功格調,不論主題和表達的手法,以及深度,我想,讀後能令讀者餘味無限,回味深長的作品,那麼就必定有一定的魅力了;第四,如果是有力度的詩歌作品,語言和主旨把握得當,結尾處理巧妙,那麼還能更大限度開啟作品表達的力度和深度,令詩歌整體更具說服力,更能征服讀者的.視覺和感官。

拓展:現代詩歌意象的寫作技巧

(一)捕捉詩歌意象和詩歌靈感

詩歌意境的最小藝術結構單位是一個意象。詩歌的寫作常常是從作者對生活中某個人、事、景、物、理產生了獨特的詩美體驗而獲得的第一個意象開始的。詩歌創作的靈感就是詩歌作者對情感能夠具象化,主觀情志能夠文字化的一種突然頓悟和把握。無形的情緒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觀念突然有了具象,這使得詩歌作者的心理結構和語言結構有了豁然的改組更新。這種詩歌的寫作靈感有短暫性、突變性和不可重複的特點。

詩歌靈感出現後,應迅速準確地將靈感體驗到的內容及時地意象化,靈感體驗意象化後,應及時準確地將意象化為詩語和詩句。這就是詩歌寫作“靈感——尋象——尋言”的三個階段。相當多的人不能完成這三個階段的寫詩過程。有的人雖有靈感體驗,但未能及時地將詩美體驗化為詩歌意象;有的人在腦海裡雖然形成了詩歌意象,但不能及時準確地將詩歌意象詞語化、文字化,這樣一首詩仍然活躍在作者的腦海裡而不能物化成形。

(二)用新奇精美的語言傳達詩歌意象

詩歌寫作中用於傳達詩歌意象的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語言,而是一種新奇的精美的變形語言。初學詩歌寫作最大的障礙就在於這種詩歌語言能力的貧弱。我們可以從下面幾條途徑來訓練、提高詩歌語言的能力。

1.精選動詞

詩語在傳達詩美意象時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錘鍊表現意象動態的動詞。動態的意象較之靜態的意象更能吸引讀者的審美注意。一個詩歌意象往往因一個優美、確切的動詞而曜曜生輝。艾青的詩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阮章競的詩句:“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雲斷路。”一個“封鎖”,一個“斷”,使詩歌意象呼之欲出,非常生動。

2.嫁接詞語

漢語和其他語言比較起來,它的語法最自由,詞性最不固定。詩歌作者可以利用漢語的這個特點,改變某些詩句中詞語的性質,使詩歌意象出現新奇、陌生的形態。臺灣詩人洛夫的詩句:“左邊的鞋印才下午/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下午、黃昏”本來是表時間的名詞,在這時嫁接為動詞,整個意象便生動活潑起來。

3.一詞多義

小說、散文的語言一般為了避免歧義,往往只顯示一種意義,而在詩歌語言裡,詩歌作者為了製造意象的多義和內涵的豐富,卻有意創造一詞多義的詩句。張燁的《妙齡時光》這樣寫道:“你又站得遠遠了/微笑著注視我的琴聲/你會永遠記住初練的琴聲嗎”,詩句表層講“初練的琴聲”,但它的另一層含義是“初戀的情聲”,一個詞明顯地隱含著兩層不同的意義,顯得含蓄多情。

4.跳躍省略

小說、散文的語言因為側重再現意象,它的語言形態比較平實細密,講究句與句之間清晰的銜接。詩歌語言側重於表現主觀心靈,再加上篇幅限制,它必須藉助跳躍和省略,跨躍一些過程性的敘述,省略一些小說、散文語言中必不可省的連線語和轉折語,創造一種“語不接而意接”的詩歌語言,以此來引發詩歌讀者豐富的自由聯想。

5.超常組合

跳躍省略是從刪減某個詞的角度來增加內涵。超常組合則是故意違反一般的語言常規,利用漢語詞語多變的詞性和組合關係,機智地把一些互不相關的詞語嵌連成一個詩句。這種嵌連,可以是具象動詞與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覺詞語交錯,以這種陌生的變形的詩句使詩歌意象傳達出詩歌作者微妙的情感體驗。臧克家《春鳥》裡寫的“歌聲/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就是典型的例證。

6.句法多變

這是在詩句的詞序和句式上製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倒裝語序,改變了正常語句形態,以陌生化的效果來表達詩歌作者的獨特的內心感覺。

(三)用豐富神奇的想象組合詩歌意象

詩歌作者在把意象詞語化的同時,還要藉助想象把一個一個的意象組合為整體的詩歌意境,傳達出特定的詩美體驗。因此詩歌作者的組合意象比其他文學文體的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膽、更出其不意。詩歌意象的組合方法雖然千變萬化、形態各異,但作為詩歌藝術構思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型別,下列幾種主要的組合型別可供詩歌作者借鑑。

1.並置式組合

鄒荻帆在《蕾》一詩中這樣寫道:“一個年輕的笑/一股蘊藏的愛/一罈原封的酒/一個未完成的理想/一顆正待燃燒的心”,詩人一口氣並列排出5個意象來描繪花蕾的風姿。詩人把花蕾感覺為“笑”、“愛”、“酒”、“理想”、“心”,這是非常獨特的詩美體驗,當詩人將它們全部並列為一個意象系統時,具象的花蕾與一些抽象的情緒情感連線起來了,五種意象的並列,把一種對青春的禮讚作了突出的渲染。這種組合方式常常從意象開始又結束於意象,讀者幾乎無法直接讀到詩人隱藏很深的情感,而需要透過這些並置的意象系統來細心咀嚼它的深意。這是現代朦朧詩、意象詩比較常用的組合方法。

2.交錯式組合

這種方法也要組合眾多意象,但是詩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統,造成一種出人意料、發人深省的審美效果。這種意象組合方式在中國古詩中十分常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都是典型詩例。在新詩寫作中,這種組合方法也很常見。

3.突反式組合

這種方法也要組合眾多意象,詩歌作者先從一個核心意象出發,圍繞它組合一些層層推進的相似的意象,待詩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後,最後推出一個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揚後抑、先虛後實的詩歌情境,而最後一個意象,才是這首詩的真正旨趣。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先放筆寫了一個可愛少女在等“我”重溫舊夢的三個意象,但最後一個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過的“過客”,這一意外把“美麗的錯誤”引起的哀怨情緒傳染給了讀者。這種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