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新月派的主要代表詩人

新月派的主要代表詩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導語:新月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個文學社團,於1923年在北京成立,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

新月派的主要代表詩人

  代表詩人

  聞一多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胡適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1918年7月20日,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梁實秋

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樑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曾赴美留學,後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和暨南大學。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臺,歷任臺北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1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代表作品: 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以聞一多與徐志摩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試圖為新詩的“規範化”確立美學原則。聞一多反對《女神》過於歐化的句式與無節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詩的三個美學標準: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與“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相適宜,新月派明確地提出以“和諧”與“均齊”作為新詩最重要的審美特徵。聞一多的詩作《口供》、《罪過》、《天安門》,徐志摩的《大帥》、《雪花的快樂》,朱湘的《採蓮曲》、《催妝曲》、《搖籃曲》正是貫徹了以上審美原則的詩歌作品。作為現代白話詩歌運動自身的一次反動,“作詩如作文”的理論命題受到“純詩”的挑戰。“純詩”力求發掘生活中屬詩的情致,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重視感覺與意象,並尋求與內容相襯的詩的形式。後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陳夢家、方瑋德以及“漢園三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都是純詩的倡導者與力行者,其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卞之琳的《斷章》稱得上現代白話詩中的傳世之作。同時,受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倫、瓦雷裡等人的影響,王獨清、李金髮、戴望舒等人的詩歌創作帶有自覺的現代派特徵:以奇崛冷僻的意象、半文半白的文字、縈迴拖沓的旋律抒寫時代之一隅中個人的悒鬱傷感。

新月派及其藝術追求 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幾個留學歐美的青年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鬆散的沙龍,他們經常在一起聚餐聊天,談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後來他們又在一起辦書店、出版叢書,逐漸在詩歌創作、詩歌美學主張上,形成了大致一致的主張,寫作了大量的優秀詩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新詩美學主張。人們把他們稱作“新月派”。參加新月派活動的人並不承認他們有“派”。他們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藝術趣味,他們有的信奉浪漫主義,有的信奉唯美主義,有的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他們的專業興趣也各不相同。他們聲言,把“派”這頂帽子戴在他們頭上,就把他們和社會下層的“青紅幫”那樣的黑社會團體視為同道了。他們說,獅子老虎歷來是獨來獨往,只有狼和狗才喜歡成群結隊。其實人們稱他們為“派”,並非指他們“結黨 ”,而是指他們在詩歌藝術和美學思想上的一致性。 新月派的活動,主要在1926年至1933年。以《晨報·詩鐫》的創刊為始 (1926年4月),以《新月》雜誌終刊為止(1933年6月),是中國20世紀新詩史上活動時間最長的詩派。新月派的產生可以用“兩個文人圈和一個副刊”來概括。兩個文人圈指以聞一多為中心的文人圈和以胡適、徐志摩為中心的文人圈,一個副刊是指《晨報·詩鐫》。 1922年10月,徐志摩留學回到北京,發起組織了一個聚餐會,參加聚餐會的都是北京上流社會的人士,有作家、大學教授,也有政治界、實業界、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其中有胡適、陳源、林長民、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凌叔華等。徐志摩在《劇刊始業》中談到新月的緣起時說,“最初是聚餐會,從聚餐會產生新月社,又從新月社產生七號俱樂部”。徐志摩發起聚餐會,目的並非單純地約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有更大的抱負。他希望大家在一起為中國新詩乃至整個新文化,“開闢一個新天地”,做一點切實的事情。但實際情況令徐志摩大大失望。幾年下來,他對新月社的活動已不再熱心。正在這個時候,聞一多找到了他,重新點燃了他心中“開闢一個新天地 ”的希望。 聞一多早年留學美國,1925年夏天回國,經徐志摩介紹,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因徐志摩的關係,他也參加了新月社的活動。但不久就 “引退了”。於是聞一多常在家裡和幾個年輕詩人“坐而論詩”。他們中間有朱湘、饒孟侃、孫大雨、楊世恩、劉夢葦、於賡虞、蹇先艾、朱大相等,徐志摩也是積極參加他們聚會的成員。1926年春天,劉夢葦提出何不辦一個刊物,以發表他們的詩作及詩學主張。當時徐志摩正編輯《晨報副刊》,他們便商定借《晨報副刊》的版面,徐志摩本來就想在新詩創作上大顯身手,又都是朋友,他們一拍即合,於是《詩鐫》問世了。 藍棣之先生在談到《詩鐫》的創刊時說:“《詩鐫》寄託著兩位雄心勃勃、希望露稜角、導潮流的詩人的追求,它是清華文學社和新月社的某種演變,是出自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歐美留學生的某種結合。這種以歐美意識形態和文學背景為基礎的結合,對新月派日後的動向有很大影響。”這種描述對我們理解新月派及其藝術流變,很有啟示意義。《詩鐫》只辦了11期,於1926年6月10日停刊,後來他們又辦了《劇刊》,辦了15期,也終刊了,作者們大都走散。隨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移,作家詩人及一些學者紛紛集結在上海、南京等地,這為新月派的“重振旗鼓”提供了條件。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邵洵美等集結在上海的知識分子籌辦了新月書店,胡適任董事長。新月書店創辦了《新月》月刊,後又辦了《詩刊》季刊。《新月》月刊於1932年6月停刊,這意味著新月的活動就此終結。有的詩人或轉向,或繼續著新月主張,多方探索新詩發展的可能性,但作為一個文化活動團體,已經不存在了。 新月派並非一個單純的詩歌流派,用“文化流派”稱之更為確切。但詩在這個文化派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用“新月詩派”來概括這一文 化團體的成員的詩作特點及詩美學追求,也是準確的。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創刊。創刊號上發表了由徐志摩執筆的發刊詞《新月的態度》一文,明確打出“健康與尊嚴”的旗幟。“我們對我們光明的過去負有創造一個偉大的將來的使命;對光明的未來又負有結束這黑暗的現在的責任。我們第一要提醒這個使命與責任,我們前面說起過人生的尊嚴與健康,在我們不曾發見更簡賅的信仰的象徵,我們要充分地發揮這一雙偉大的原則一一尊嚴與健康。尊嚴,它的聲音可以喚回在歧路上彷徨的人生。健康,它的力量可以消滅一切侵蝕思想與生活的病菌。”新月派的文學活動不侷限於詩歌,還包括戲劇、小說、散文及文藝理論和批評。作為一個詩歌流派,其藝術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強烈的個性主義色彩。新月詩派的詩人大多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受到歐美各種文藝思潮的衝擊,就整體而言,呈現出“繁雜 ”態勢。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強調“人性”的力量,倡導個性主義,並把人性看作是藝術的核心。 其二,強調文藝的“純正”品位。新月詩派從登上文壇開始,就以捍衛文藝的“健康與尊嚴”、捍衛文藝的“純正”品位為己任。他們反對把文藝視作工具或手段,聞一多甚至直接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徐志摩和梁實秋主張“為人生的藝術”,但他們同樣反對把文藝看作現實鬥爭的工具。新月詩派詩人陳夢家於1931年出版r《新月詩選》,在《新月詩選·序言》中,陳夢家強調說:新月詩人是“以嚴正態度認真寫詩的精神(並且只為著詩才寫詩)”來進行詩創作的,並說,“我們喜歡‘醇正’與‘純粹’” ,“醇正與純粹是作品最低限的要求”。新月派的這一詩學主張,當時引來許多爭議,即便到了今天,也是“處於爭議之中”。 其三,強調詩的形式即詩的“格律”,這是新月詩人留給新詩史的最大的貢獻。早在1930年代,文學史家陳子展、趙景深、朱自清都認為新月詩派為格律詩派或西洋詩派。1926年5月,聞一多發表了著名的《詩的格律》一文,提出了他建立新詩格律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他們認為詩應有一定的格式,詩人要自覺地“戴著鐐銬跳舞”,主張要把詩寫得“像詩”,而不能過度放縱自己的情感,主張理性和節制。新月派對新詩格律的強調,是對五四以來詩的散文化的“反動”,對現代漢語言新詩走向成熟,功不可沒。 這本《新月派詩選》選了新月主要詩人較重要的詩作,基本上可以反映該派的詩學主張和藝術趣味。新月派對整個新詩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有的詩人如卞之琳,在後來的詩作中,很好地繼承了“新詩的格律”這一創作“信條”,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新月派對整個新詩發展的影響,編輯特意把卞之琳後來寫的《斷章》、《古鎮的夢》選入,讀者以此可以看出,卞之琳在後來的創作中,同樣對“新月的態度”有所堅持。這種情況在許多新月詩人那裡或多或少有所體現,包括一些詩人如何其芳、臧克家、孫大雨等,或一直堅持“新月之路”,或詩風有所轉向等,從他們的詩作整體看,新月的影響是明顯的。這裡不作深入介紹。編者只想說的是,讀新月派的詩,我們既要把它看成一個相對封閉、相對完整的詩歌流派,又要開放地看到它對一個詩人一生創作乃至整個新詩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