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 《七夕》(精選8首)

古詩 《七夕》(精選8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 《七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 《七夕》(精選8首)

古詩 《七夕》1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譯文

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

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晒衣樓。

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

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註釋

⑴七夕:農曆七月初七夜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夜在庭院中進行乞巧活動。

⑵浦:水邊。別浦:指天河、銀河。王琦雲:“以其為牛女二星隔絕之地,故謂之曰別浦。”

⑶羅帷:絲制帷幔。戰國楚宋玉《風賦》:“躋於羅帷,經於洞房。”

⑷“鵲辭”句:七夕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事見應劭《風俗通義》。又七夕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除,以乞巧。事見宗懍《荊楚歲時記》。

⑸花:黎簡校作“螢”。曝(pù)衣樓:皇宮中帝后於七月七日曝衣之處。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詩:“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⑹金鏡:圓月。七夕,月未圓,故云“分金鏡”,又借用陳代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分鏡的故事(《本事詩》),暗喻自己與所眷戀的女子不能團圓。

⑺玉鉤:狀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復圓,寓人間別而重逢意。

⑻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蘇小小歌〉序》:“《樂府廣題》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這裡指自己曾經歡遇的女郎。

⑼更:《全唐詩》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七夕二首·其二

唐代:德容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註釋:

①鵲橋:傳說,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唐李洞《贈龐鍊師》詩句“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則借用此意。

②天涯:天的邊際,指極遠的地方。明指天空,銀河,結合牛女相會事。暗指作者故鄉,尚在萬里之遙的江南,實如海角天涯。

鑑賞: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二首。七夕為農曆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後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情懷。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古詩 《七夕》2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唐代:李嘉祐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吳越徵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註釋:

①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

②章侍御:侍御,即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屬官。章侍御,其名其事不詳。

③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間)、766~779年(大曆年間)中,李嘉佑先後曾任台州、袁州刺史。袁晁陷台州並攻下浙東諸州,歷時8月,至公元 763年(廣德年間)四月始平,所謂移家“避寇”當指此。

④至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間)亂後,西晉滅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劉宋特於京口設南徐州安置移民。轄境相當今安徽風陽以東、江蘇淮河以 南、長江以北地區。其後,轄境南移,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南京東北部及丹陽、宜興以東,無錫以北地區。

⑤吳越:古吳國都吳(今江蘇蘇州市)、古越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吳越泛指今江蘇、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⑥秣陵:古縣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蘇南京市江寧縣南。

⑦玷桴:持衣石與棒槌。比喻浣洗。

⑧七夕:陰曆七月初七的夜晚。

⑨鬥牛:本指二十八宿的鬥宿和牛宿。這是複詞偏義,主要指牛宿,即牽牛星,一名河鼓,俗稱牛郎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古時神話,以牽牛織女為夫婦,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鵲烏群集銜接為橋以便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詩句“七夕何人望鬥牛”,意思是戰亂中,丈夫被徵發,生死不知,誰還能指望有夫妻相會之時。

⑩馬客:指章侍御。驄馬,青白色的馬。東漢桓輿為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日:‘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桓典)

古詩 《七夕》3

七夕

[宋]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註釋:

【1】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

【2】若何:怎麼樣。

【3】“織女”句:織女,在銀河東,織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織女。織女傳說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孫,會紡織,韓愈待“天孫為織雲錦裳”。傳說天孫同牛郎結婚,婚後被罰分居銀河兩岸,只許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給他們架橋,使他們相會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稱。

【4】“年年”句:因織女會紡織,古代女子便於七夕焚香陳瓜果,祝賀她夫婦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間有穿七孔針之戲。乞與,賜給。

【5】不道:沒有科到。

作品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裡並非是在讚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複、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一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樸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富有趣味。

古詩 《七夕》4

原文

奪錦標·七夕

朝代:元代

作者:張埜

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

誰念文園病客?夜色沉沉,獨抱一天岑寂。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憑新涼半枕,又依稀、行雲訊息。聽窗前、淚雨浪浪,夢裡簷前猶滴。

註釋

拭:抹,擦。

冉冉:慢行貌。

文園:指司馬相如,他曾為孝文園令。這裡作者藉以自指。

穿針:《荊楚記》:“七夕婦女穿上孔針以乞巧。”

玉徽:琴名。

浪浪:流貌。

評解

此詞詠七夕。上片遙念仙侶歡會。先寫新秋夜色。涼月橫舟,銀河浸練,碧空如洗。次寫雙星相會。橋倚高寒,鵲飛碧空,綿綿離恨,歡情幾許;千秋今夕。下片抒發感懷。夜色沉沉,獨感岑寂,回憶昔日,亭榭穿針,金鴨香嫋。而今玉徽塵積,新涼半枕。窗外淚雨,簷前猶滴。不禁感慨萬千。

全詞構思精巧,抒情細膩,情景交融,真摯感人。

古詩 《七夕》5

「原文」

壬申七夕

作者: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註釋」

①壬申:大中六年,時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詩寫織女珍重佳期之意。

②何遜《七夕》詩:“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演。”

③心心句:一心等待七日早晨霞之升起。形容切盼佳期。宋若憲《催妝詩》:“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末?東方欲曉霞。”

④日薄:(七日)將晚時·日光漸淡。嫣:同蔫,蔫萎不鮮活。

⑤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圓。

⑥古樂府《隴西行》:“天上仁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榆,星榆。天上群星羅列,如白偷林立。榆高星斜,謂斗轉星移,銀河影斜。

⑦卜肆:占卜的攤子。漢嚴君平卜旅於成都,日得百錢以自養,則閉肆下簾以授《老子》。見《漢書》王吉等傳。《博物志·雜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乃乘槎而去。後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日:‘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太平御覽》卷八引《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雲:‘此支機石也。”槎:木筏。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至滎陽(今河南鄭州)。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的王維的詩全集欄目。

據《新唐書》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詩》三卷,《賦》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古詩 《七夕》6

原文:

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著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餘孤寂,懷念家鄉。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是誰在忍著心中愁痛偷偷的看著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註釋: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jī)愁。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xù)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緒風:微小的風。

誰忍窺(kuī)河漢,迢迢問鬥牛。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鬥牛:星名。牽牛星。

賞析: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孟浩然詩歌大膽抒發個人的理想願望,給開元詩風注入了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

古詩 《七夕》7

荔枝香近·七夕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

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過雨西風,數葉井梧愁舞。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淚溼沙邊凝佇。

註釋

⑴荔枝香近:詞牌名。《詞譜》:“《唐史·樂志》:‘帝幸驪山,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荔枝香》’。《碧雞漫志》:‘今歇指調、大石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為本曲?’按《荔枝香》有兩體,七十六字者始自柳永《樂章集》注“歇指調”;七十三字者始自周邦彥,一名《荔枝香近》。”此詞雙調,七十六字。前後片各七句四仄韻。[2]

⑵愁:一本作“秋”。

賞析/鑑賞

“睡輕”四句,引神話傳說點題。言詞人在七夕晚上正恍恍惚惚地小睡著,恍忽中只聽見庭院中的樹上不斷地傳來喜鵲們的聒噪聲。它們似乎在說:今天晚上我們又要飛上天去搭起鵲橋,使牛郎織女能夠重聚在天河西畔,度過一夕的幸福時刻。“天津”,即指天河渡口。“蛛絲”兩句,敘說自身的孤苦。此言詞人所居的小樓角落掛滿了蛛網,這說明那裡已經很久無人前來打掃住處了。詞人生活在這種與愛妾生離死別的孤獨境況中,所以惟見燕子飛來,穿堂入室與他作伴,卻難見伊人來此與他相伴。“天上”一句,兩相對比。詞人說:天上的牛郎織女尚有一年一夕的鵲橋會,而地上的我卻永遠不能再見愛人一面,所以哀嘆“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啊。上片從題旨生髮,重在悲嘆自己與兩妾生離死別的不幸遭遇。

“秋鬢改”兩句是說:我已經老矣,能不鬢髮轉白?因為自己的日漸衰老,所以更引起了我對傳說中吃過不死藥而永葆青春美色的嫦娥自然而然地生出來一種嫉妒心。這是一般老年人常有的牢騷話。“過雨”兩句是說:眼前又到了秋風秋雨的煩悶季節,再加上室外的梧桐葉隨風颯颯地飛舞,能不使人見秋景而起愁?所以後來的鑑湖女俠秋瑾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嘆;而詞人也有“離人心上秋”之愁。“夢入”三句,思妾之心愈深矣。此言詞人從七夕鵲橋會的傳說,進而聯想到自己如果要想與愛人相見,那就只能在夢境之中了。所以詞人起而獨自徘徊,企圖擺脫相思之苦。只見天上幾顆星星閃爍,映襯著冷冷清清的門戶。他漫步在宅邊河畔,不由得又因思念愛妾而淚滴漣漣。下片主要是哀嘆自身的老境淒涼及懷念離逝的兩個愛妾。全詞從七夕的神話傳說,聯想到自己與兩位愛妾生離死別的愁苦,既寫時節,又寫親人,讀來感人肺腑。

古詩 《七夕》8

小重山·七夕病中

呂渭老〔宋代〕

半夜燈殘鼠上檠。上窗風動竹,月微明。夢魂偏記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雲平,南樓催上燭,晚來晴。酒闌人散鬥西傾。天如水,團扇撲流螢。

譯文

半夜殘燭燈光微弱,一隻老鼠慢慢爬過燈架。月色微明,院內風吹竹動的剪影,模糊的映照到窗紙之上。思緒突然飄回到那年的七夕聚會上。水西亭邊,當時時值傍晚,夕陽返照,亭邊翠竹森森,幾隻蜻蜓在花影中嬉戲翻飛。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薄雲正在天地相接處延伸、塗抹。天色已經暗淡下來,主人立即催促僮僕迅速點上燈燭,覺得今夜天公作美可觀星。酣飲美酒,一直到了鬥星傾斜的.深夜,然後才陸續告辭而去。澄碧的天空猶如一池清水,女子皆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

註釋

檠:燈架。南樓:水西亭的南樓。酒闌:謂酒筵將盡。流螢:指飛行不定的螢火蟲。

賞析

該詞是詞人寫自己正在病中,恰逢是年七月初七,當夜心潮起伏,久不成寐;然後,忽於夢中到了水西亭舊地,恍如又與友人聚首,歡度七夕。

上片首句“半夜燈殘鼠上檠”,表明詞人尚展轉未眠,不僅眼見燈光因油枯而漸漸微弱,還看到一隻老鼠悄悄地爬上燈架舔吸盞中餘剩的青油。該句用以動顯靜之筆,既烘托出了夏夜之靜謐,更透露了不眠人內心的無聊。他復將雙目轉向床前窗櫺一瞥,只見“上窗風動竹,月微明”。意即七月的上弦月,光輝熹微,將院壩風吹竹動的剪影,恰巧映照到窗紙之上,搖搖晃晃,模模糊糊,景色十分別致。從中又暗示出詞人心緒亦由浮躁不安而開始轉為平和寧靜。於是,他很快地不知不覺入夢了,以下便全寫夢境,他入夢之前所遇到的是一個令人不愉快的七夕之夜,入夢之後卻換成了一番歡樂景象。“夢魂偏到水西亭”,“水西亭”是何處所,大概是詞人某年七夕與其友人歡聚之地;“夢魂偏到”那裡,不過是由於夢前思念其事所致。詞人的夢魂來到“水西亭”,時值傍晚,夕陽返照,“琅玕碧,花影弄蜻蜓”。這實際上是他記憶中的亭邊景色。“琅玕”,竹子,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有句曰:“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青琅玕”。兩句的意思是:亭邊翠竹森森,幾隻蜻蜓在花影中嬉戲翻飛。夢中出現如此優美景色,無疑是由於“上窗風動竹”實景所誘出的,一實一虛,相互輝映,境界格外幽靜清爽。

下片繼續夢中幻覺。“千里暮雲平”,這句緊接上面的近景描寫,一下推了開去,閃出了當日即將入夜時目所能及的遠方景象。在迷茫的夜色中,一望千里,無比開闊,那一縷縷暗灰色的薄雲正在天地相接處延伸、塗抹。“南樓催上燭,晚來晴”,“南樓”,指水西亭的南樓;“催上燭”,因為天色已經暗淡下來,主人立即催促僮僕迅速點上燈燭,以迎候嘉賓光臨;“晚來晴”,表明賓主相見時都稱許今夜天公作美,便於仰觀牛女“銀河迢迢暗度”的情景。“酒闌人散鬥西傾”,這一句正面寫當年七夕,詞人和他的酒侶詩朋,在南樓酣飲,一直到了鬥星傾斜的深夜,然後才陸續告辭而去。這一七字句,言約而意豐,敘寫集中而形象。當酒侶詩朋走完之後,他仰望天空,“天如水”,即澄碧的天空猶如一池清水。他雅興未已,走出亭外,觀看那些等著向織女星乞巧的小姑娘正揮舞“團扇撲流螢”,歇拍兩句為杜牧“天階夜色涼如水”、“輕羅小扇撲流螢”(《七夕》和王建“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調笑》)等句的融會化用,且妙合無痕。也才將七夕女子乞巧的傳統風習從側面作了點染。

該詞抒寫的是情緒的小波動及生活小事,然而卻寫得音調鏗鏘,婉約深幽,意味雋永;特別又是借夢幻以表現對往事的回憶,格外顯得朦朧縹緲,確有誘人的藝術魅力。

呂渭老

呂渭老(生卒年不詳),一作呂濱老,字聖求,嘉興(今屬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間在朝做過小官,有詩名。南渡後情況不詳。趙師岌序其詞雲:“宣和末,有呂聖求者,以詩名,諷詠中率寓愛君憂國意。”“聖求居嘉興,名濱老,嘗位周行,歸老於家。”今存《聖求詞》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