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經典勵志文章:高層次的善良,不會讓自己吃虧

經典勵志文章:高層次的善良,不會讓自己吃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導語:行善,也是如此。這就是人性。坦誠面對人性,這本身就是最起碼的理智。分享一篇經典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經典勵志文章:高層次的善良,不會讓自己吃虧

 高層次的善良,不會讓自己吃虧

  來源:國館(ID:guoguan5000)

春天,孕育著生命、煥發著希望的季節。

一個小孩蹲在雞窩旁,出神地看著一個又一個雞蛋神奇地化作了小雞。

其中一個卻有些例外。

或許是小生命有些羸弱,也或許是這個蛋殼有些堅硬。從小孔裡分明能看到小雞渴望的眼神,還能聽到它焦急的叫聲,就是久久不見它破殼而出。

小孩生怕這個小生命會被永遠禁錮在這個蛋殼之中。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來,慢慢地,一小塊一小塊地剝掉蛋殼。然而,它卻並未像其他見著第一縷陽光的雞仔一樣歡快而活躍,而是癱軟在地。

儘管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小孩子對這個他親手迎接的小生命倍加呵護,但是,它還是死了。

我們總是驚歎破繭成蝶的神奇與美麗,但是這種美麗有個前提:

無論這個過程如何艱難,都必須是蠶蛹自己破繭。任何人的惻隱之心,都會扼殺這種美麗。

我們可以說幫小雞出生的小孩尚且缺乏常識,結果好心做了壞事。然而,類似的事情,卻並沒有因為智慧的增加而避免。

在遠古的希臘土地上,有一位英雄叫阿喀琉斯,容貌與本事均堪稱絕世,被奉為戰神。阿喀琉斯的母親是海神,父親卻有凡人血統。

母親為了讓阿喀琉斯擁有神一樣的不老之軀,在他剛出生的時候,每天晚上用天火對其烤煉。

然而這一行為被阿喀琉斯的父親撞見了,他不忍心幼小的兒子承受這種痛苦。

母親只好就此作罷。結果,阿喀琉斯凡是被天火烤過的地方都成了刀槍不入的精鋼不壞之身,唯獨剩下了腳踵。

後來,因為一個叫海倫的美女,特洛伊戰爭爆發。阿喀琉斯作為希臘聯軍的第一勇士,多次以一己之力,救希臘聯軍於危亡的邊緣。

然而,在一次戰役中,阿喀琉斯被敵人射中了腳踵。一代戰神,就因為父親的一念之仁,葬送了性命。

我們將這種善良稱之為“婦人之仁”。大概是因為慈母愛子心切,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

然而,真正的善良總是需要理性的。

說到善良,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要“對別人好”,甚至是犧牲自己,為別人好。

這恐怕是善良第一大誤區。

山西有一對普通的農村夫婦,男主人姓陳。年近四十,自己生養有三個孩子。一天, 陳先生在路上撿到一個殘疾女嬰,領回家餵養。

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裡,陳先生陸陸續續又撿回了幾個被遺棄的孩子回家。當地民政局聽說陳家愛收養棄嬰,乾脆將福利院中沒人認養的孩子也送到了陳家。

26年的時間,陳家前後收養了四十個棄嬰。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沒飯吃,找左鄰右舍去借,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躲著陳家,不與之來往;家裡孩子太多,髒亂不堪,臭氣熏天,所有人都繞著走;自己親生的孩子也只好輟學,早早地接受社會的殘酷檢驗。為此,長子和父母鬧矛盾,離家出走。

陳家人善良嗎?絕對善良。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但是未必可取。

對於那些棄嬰來說,陳家人自然是善良的;但對於自己的親生孩子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況且,對於那些棄嬰來說,這樣的結局真的就是最好嗎?

未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的第一層含義不是“利人”,而是“利己”,自己足夠好,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良。

鼓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善良,是違揹人性的,也是違背常識的。不是幻想,就是虛偽。

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在能力範圍之內,再照顧別人,就是善良的第二重含義。

超出能力範圍的善良,是缺乏理性的,也許主觀是好的,但結局卻未必不是壞。就如山西陳氏夫婦,收養四十個棄嬰,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之外。

不僅自己落得個眾叛親離,甚至勾起了當地民政局的“惰政”。

有些善良,可能就是惡的溫床。

充滿理性的善良,有時候甚至是冷酷無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隋朝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經遊覽鐘山開善寺。

在寺廟大殿之中,薛道衡問隨行的小和尚:

“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金剛怒目圓睜,其他菩薩卻低眉善目啊?”

小和尚回答說:

“金剛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一時惻隱,包庇惡人,看似小善,實則大惡;懲處罪犯,看似冷酷,實則大善。

對於恐怖分子,普京說:

“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而我們的責任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正義得以伸張,惡魔得以正法,就是最大的善。不要讓善良,成了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面對一個飢餓的人,有人給他一條魚。有人給他一根魚竿,帶他去河邊,教會他釣魚。

前者看似善良,卻只能解決他一餐之飢;後者看似缺乏柔情,卻能保他從此一生免於飢餓之苦。

這是智慧,也是理性光環下善良的魅力。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道家主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善若水”。

這是善的最高境界。

如陽光,如雨露,自得其樂,同時施惠於人。

所以,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善,並不是一味對別人好,而是可以簡單分為三層含義。

第一層,利己,但不損人。

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自己的責任,不給別人添麻煩。

做好自己,本身已是一種善良。

第二層,利人,但不以損己為代價。

力所能及之處,不要吝嗇,無論是財富,是時間,還是精力,儘量與人方便。所謂助人為樂,助人,自己也要快樂,那才是善的題中之意。

損人利己,可謂惡,但也不是說善就要損己利人。這種對人性的考驗,本身就是一種缺乏理性的虛妄之想。

第三層,實現利人與利己的高度統一。

一心一意只努力做好自己,從來不曾想過要施惠於人,然而卻能行善於無形之中。如陽光普照大地,自己不失其樂,別人也能得惠其中。

我們必須理智地認識到,人生一切的付出,最終的受益者都將是自己。

行善,也是如此。這就是人性。坦誠面對人性,這本身就是最起碼的理智。

明白這個道理,既不用懊惱自己沒有成為“救世主”,會少些苦惱;也不用抱怨他人沒有捨己為人,會少些苛責。

如此,生活就會多一份淡然與從容。將這個道理教給下一代,他們的人生或許就能多點坦誠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