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17篇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4W 次

導語: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以前中國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下面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初中生必背古詩文17篇。歡迎閲讀!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17篇

1. 《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 《蒹葭》《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3、《十五從軍徵》(漢)《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徵, 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 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 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4. 《觀滄海》(魏)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5.《 飲酒》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木蘭辭》 北朝民歌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zhù)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8.《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chuàng )然而涕下。

9.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10.《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2. 《行路難》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3.《 登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 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4.《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15.《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7.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相關閲讀】古詩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説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敍事、抒情等方面説説這兩首詩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説:“杜甫《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

這裏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異”,所以出了這樣問題。而杜甫《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了説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詩體是四言“詩經體”,接着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後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後來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蒐集各種詩歌、民歌機構“樂府”,它所蒐集最有影響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徵》等,即是“正宗”“漢樂府”。

漢樂府民歌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後世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題目,寫新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從軍行》、李賀《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

這些詩歌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題目,但寫內容是新,不過與原題有一定聯繫,如“從軍行”與隊伍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敍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鑑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

“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是三國時曹丕《燕歌行》,至南朝齊樑時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了《擬行路難》(18首)等。

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於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鑑了“漢樂府”敍事為主、反映現實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關注。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痛苦等。

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後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之於“新樂府”稱號,發起了“新樂府運動”。

他們自己也寫了不少“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敍事性強、平易通俗“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説:“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並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樂府詩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