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魯教版選修《眉嫵·新月》教案

魯教版選修《眉嫵·新月》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8.58K 次

  一、教學目標

魯教版選修《眉嫵·新月》教案

1、 瞭解王沂孫及詞作的背景與內容。

2、 感悟王沂孫懷着故國之愛的文人深長的憂思和對恢復故國山河的期望。

3、 賞析本詞暗示象徵的藝術手法。

 二、教學重點

1、 體會王沂對孫故國之愛的深長的憂思和恢復故國山河的期望。

2、 學習借景抒情、暗示象徵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晚清著名詞家陳延焯稱讚宋代一個人“感時傷世之言,而出以纏綿忠愛,詩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推崇備至,不無溢美之處。他善於隱晦曲折的藝術手段,通過詠物來表現亡國沉哀,其他詞亦多抒時移事去、樂往哀來之慨,表現了一個懷着故國之愛的文人深長的憂思和無力的悲歎。這人就是愛國詞人王沂孫。

  2、作者簡介

  宋末詞人。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工文詞﹐廣交遊﹐同時代的周密稱他“結客千金﹐醉春雙玉”(〔踏莎行〕《題中仙詞卷》)﹐元兵入會稽﹐楊連真伽掘宋帝六陵﹐王沂孫與唐珏﹑周密等賦《樂府補題》﹐託意蓮﹑蟬諸物﹐以抒憤慨﹐寄託亡國之慟。至元中一度出為慶元路學正。晚年往來杭州﹑紹興間。去世時大約50多歲。

王沂孫今存詞60餘首﹐風格近周邦彥﹐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類。其清峭處﹐又頗似姜夔。所以張炎説他“琢語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詠物為工﹐代表作如〔天香〕《龍涎香》﹑〔水龍吟〕《白蓮》﹑〔齊天樂〕《蟬》﹑〔齊天東〕《螢》﹑〔眉嫵〕《新月》﹑〔慶清朝〕《榴花》等﹐皆善於體會物象以寄託感慨。其詞層次章法縝密﹐在宋末格律派詞人中﹐是一位有顯著藝術個性的詞家。然而用意過深﹐又好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於晦澀﹐有傷真率自然之美。入元以後作品﹐情緒尤為低黯﹐被稱為亡國哀音。

清代常州派詞家對王沂孫這種深密典雅的詠物詞體﹐大加讚賞。如賙濟稱“詠物最爭託意。隸事處以意貫串﹐渾化無痕﹐碧山勝場也”(《宋四家詞選序論》)。陳廷焯以為王沂孫“感時傷世之言﹐而出以纏綿忠愛﹐詩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白雨齋詞話》)﹐推崇備至﹐不無溢美之處。

其詞集《碧山樂府》﹐一稱《花外集》﹐《花外集》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四印齋所刻詞》本﹐孫人和校刊本。

 3、背景

南宋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南宋朝廷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統治者徵歌逐舞,醉生夢死,不思收復中原。人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不堪,特別是金人統治的北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不欲生。而北方的的金人卻伺機而動,希望把南宋消滅。國難當頭,時局危急,具有強烈愛國之情的王沂孫寫下了這首詠物抒懷詞,曲折的表達了對時局的哀傷情緒和對恢復故國山河的期望。

  4、朗誦課文,整體感知。

文本: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鈎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專職休問,歎謾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户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賞析:象誰輕輕劃破一道閃光的印痕,在那淡褐靛藍的天幕上,呵,原來是一彎新月懸掛在柳樹梢頭,光波似水,又穿過花叢,彷彿把剛剛發暗的天色衝破了!一起三句寫新月初現的景況。痕“新”,彩“淡”,筆調輕靈而適度地描繪出淘微弱。且“漸”字直貫三句,時間的腳步慢慢地移動,它的“初暝”只給人以依稀隱約之感。精雕細琢,刻鐫入微,充分表現出新月之“新”,使人可覺可觸,雖滯於物,但韻致清新,這就是張炎稱許的“琢句峭拔”吧。

“便有團圓意”——開始出現團圓的跡象,事物發展必然如此,但也是詞人的希望。新月,是圓月的預兆。在花落滿地的幽香小路上,有人深深地拜月。這裏固然用李端《拜新月》詩:“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不過並不只是表明古代婦女有拜新月的風俗。因為月圓人好,一向象徵着某種美滿的事物。如果以新月喻新君,“深深拜”顯然含有對國事的關注(詳下闋)。不過眼前的現實卻仍是“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新月還象畫得不太妥貼的彎眉,想來是月裏的嫦娥懷有離愁別恨無心於此吧。這裏雖用陳叔寶《有所思》詩三首之一“初月似愁眉”意,但“素娥猶帶離恨”,可見這“恨”由來已久。汴京淪陷,宋室南遷,至今已百餘年了。這兩句的“畫外音”是呼之欲出的。

不過新月畢竟惹人愛憐,試卷起簾子來,看她那銀鈎般精緻光潔的顏色,在清秋的夜空下,也似帶有寒意。司空圖《偶書五首》之三:“晚粧留拜月,捲上水精簾”。由“懸柳”、“穿花”、“破初暝”到捲簾望月,夜越來越深了。上闋句句寫新月,形象鮮明,比喻工巧,感情雖隱而不露,但細細尋繹,還是略可窺見詞人之幽思的。

換頭接寫新月,內心衷愫噴湧而出:“千古盈虧休問,歎謾磨玉斧,難補金鏡。”月由虧而盈(滿,指圓月),由盈而虧,循環往復,月月如此,人們早已習為常態,本不存在問與不問的事。“休問”者,不問也。這是反話。愈這樣説,愈表現出欲問的焦急心情。後二句用典。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載:太和中,鄭仁本表弟與王秀才遊嵩山,遇一人,言月乃七寶合成,其凸出處常有八萬二千户在修補,他即其中之一,還打開包袱中斧頭鑿子等工具。後來遂有玉斧修月的傳説。早於王沂孫的曾幾《癸未八月十四至十六夜月色皆佳》詩:“明時諒費銀河洗,缺處應須玉斧修”。曾覿《壺中天慢》詞:“何勞玉斧,千里金甌無缺”。金鏡,指月亮,這裏與喻疆土完固的金甌同義。對於淪亡的大片山河,即“磨”(修)也無用(謾者,空也)。一作“慢磨”,即認真修理意。總之無論“問”,無論“磨”都無用了,怎能不“歎”?張惠言《詞選》卷二於此闋下指出:“碧山詠物諸篇,並有君國之憂。此喜君有恢復之志,而惜無賢臣也。”王沂孫生於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君有恢復之志”的“君”,應指理宗以後的宋度宗趙{礻基}。這時賈似道位至太師,朝廷大政,一任其在西湖葛嶺私宅中裁決,隱匿軍報,誤國害民。前説“便有團圓意”,似指“恢復之志”;這裏“歎”而難“補”,似指“惜無賢臣”。張氏之言,似有所據。

“君國之憂”,由隱而顯,下面便直言之了。“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太液池始建於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北。唐太液池,在大明宮內含章殿後。這裏泛指宋宮苑池沼。陳師道《後山詩話》:“(宋)太祖夜幸後池,對新月置酒。問:‘當直學士為誰’,曰:‘盧多遜’。召使賦詩,請韻,曰:‘些子兒’。其詩云:‘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這裏暗用其事,説宋室殘破,宮中池苑雖在,如今一片淒涼,哪還有人來欣賞月明清景呢!這既是想象,更是紀實,如今南宋只是“國破山河在”了。

雖然分明知道國勢已不可挽救,但從詞人的感情説卻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户端正”。又將君國與月的盈虧聯繫起來。“窺户”,指月亮照進窗户,一如“一點明月窺人”(蘇軾),隱含有人的影子。“端正”,整整齊齊,形容圓月美好。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長夜漫漫,可是殘存的舊國家山,也仍在期盼着明月團圓呵!那麼何況人呢!

希望畢竟是空幻的,而無情的事實卻是:“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雲外山河”,見《酉陽雜俎》:“佛氏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亦即“故國山河,影在月中者,尚完整無缺也”(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桂花影”,指圓月。《初學記》卷一引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之已成形,桂樹後生。”聯繫上句“窺户端正”意謂:待明月團圓時,那時還會留着山河的舊影,而月下的山河卻已非原貌了!

這首詞扣定新月,輾圍騰挪,把國勢已臨絕境的幽懷,紆徐而含藴地表達出來。自然界的柳、花、暝色,似都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就是那在月下企求美好的“深深拜”的人,從“便有”也可窺見她對於“團圓意”並無把握。而“畫眉”帶恨,銀鈎、寶簾處在“秋冷”的氛圍中,再再透視出願望無法戰勝現實的矛盾;從而使人深切感受到詞人百折千回無可奈何的衷情。“千古”句陡轉,淤積胸中的感情潮水,噴湧崩泄:玉斧“謾磨”,金鏡“難補”;池苑雖在,無人“重賦”;“窺户端正”,不過是想望;即使舊影重圓,也遠在梵天!詞本賦物,卻將人的故國之思一併融入,而且圓美流轉,愈轉愈深,何曾道破“題字”(沈義父:“詠物詞最忌説破題字”)!是頗有特色的一篇作品。

  5、主旨

王沂孫生當宋末元初,作品多以詠物詞來寄託家國之慨,可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此詞以“難補金鏡”感歎國土破碎,以盼望月圓寄託了重整河山之望。

  6、具體分析此詞反覆纏綿,深微婉約的抒情特點。

本篇以“漸”字領起,三句寫新月,還足題面。新月雖新,但已有團圓之端倪。“畫眉未穩”,承新月而實寫,“素娥”、“離恨”則漸關合人間離恨,接着又藏而推開此意,仍就“新月”以“銀鈎”、“寶簾”賦之。下片明顯轉出託意:玉斧難補金鏡,而金甌尚缺,河山難以整治。太液雖在,清景誰賦?隱將昔日盛時與今日衰時對照,可見哀感低迴。“故山夜永”,回到自身,雖月圓可待,但國圭淪喪,老盡桂影,真使人感恨無窮。全篇反覆纏綿,深微婉約。

上片開篇以“漸”字領出初升新月。“便有”五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這新月雖然微弱,但畢竟是滿月的一部分而且將來必然會成為滿月。暗示國勢衰弱,復國一事,雖有希望,但無人促其實現。二是這新月宛如未畫完的成的眉,遠遠望去似有嫦娥背井離鄉的愁怨。這裏隱喻國破家亡之恨。下片轉出寄託之意:玉斧難補金鏡,而金甌尚缺,河山難以整治。“休問”是無可奈何之詞因問無益,不如不問。“太液池”三句將昔日盛時與今日衰時對比,可見哀感低迴。“何人”又將鋒頭一轉,指向當朝者。“故山夜永”至篇末,從人間着筆,反映人民盼望復國的強烈願望。

 7、説明詞中使事用典的含義和特點。

此詞通篇運用暗示象徵手法。以“新月”象徵國土大部分淪喪,金甌破碎,難得重圓,借詠新月寓託故國淪亡的傷痛。由月之圓缺聯想到人之悲歡離合,再由人之悲歡離合進一步衍伸到國家興亡。化用前人詩詞成句的有:“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太液池”兩句,出陳師道《後山詩話》,“端正”出唐韓愈詩。

  四、教學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