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關於佛語經典語錄

關於佛語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9K 次

1.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關於佛語經典語錄

2.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3.求趣無上菩提者,要淨自心,福田方淨。

4.發菩提心者,非爲己利,原爲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5.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6.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7.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8.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影。

9.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10.菩提本自性,性淨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11.本淨明心非別處,惟在衆生妄心中。

12.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3.不見一物名爲見道,不行一物名爲行道。

14.念念無相,念念無爲,即是學佛。

15.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16.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17.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18.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19.但於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20.一念離真,皆爲妄想。

21.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22.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23.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24.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着。

25.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26.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7.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28.一切法相本爲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29.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30.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31.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32.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33.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

34.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35.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36.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爲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37.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38.真心是菩薩淨土。

39.臨終之際,若一毫凡聖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40.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41.嗟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42.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

43.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閒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44.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45.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46.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47.一切衆生心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48.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49.心莫作放逸,聖法當勤學,如是無憂愁,心定入涅盤。

50.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51.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但自觀身心,若正若不正。

52.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53.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極至說。

54.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齊彷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55.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衆生可度,不見盤可證,不作度衆生心,不作不度衆生心,是名最上乘。

56.真心無相,不來不去,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57.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聖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58.能悟自性無字真經,即一切經論皆成註腳矣。

59.直了上無佛果可求,求無衆生可化,是名爲至佛地。

60.頓悟法門,以無念爲宗,妄心不起爲旨。以清淨爲體,以智爲用。

61.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爲無念。

62.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裏,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63.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靜,菩提影現中。

64.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情識霜雪,銷爍無餘。

65.尋牛需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66.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起。

67.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爲。

68.要得臨命終時,不顛錯,要從如今做事處莫教顛錯,如今做事處顛錯,欲臨命終時不顛錯,無有是處。

69.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無所得法。何謂有所得心,聰明伶俐,思量計較者是。何謂無所得法,思量不行,計較不到,聰明伶俐無處安着者是。

70.真如佛性,絕思惟分別。

71.看讀佛經,當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

72.若能於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歸,則於自境界,他境界,無不如意,無不自在者。

73.人法雙淨,善惡兩忘,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74.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爲生死哉?

75.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76.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爲立功過。

77.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78.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79.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80.有生有滅,即落於有,不生不滅,又落於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

81.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82.譬如寒月,水結爲冰。及至暖時,冰釋爲水。衆生迷時,結性成心,衆生悟時,釋心成性。

83.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84.壇經者,人人皆知出於曹溪,而不知曹溪出於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經爲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85.衆生着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86.善惡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

87.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衆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88.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89.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法,唯擬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個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90.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

91.大道本來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爲祖。

92.是身如電,年年不住。

93.心之與性,迷即別,悟即不別。

94.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爲第一。

95.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着。

96.無求即心不生,無着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也。

97.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8.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99.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100.一切皆爲虛幻。

101.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102.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03.不可說。

10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05.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6.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07.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08.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09.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閒。

110.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11.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12.三世諸佛以自心爲本師。

113.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114.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

115.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116.卻物爲上逐物爲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117.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118.自性發時,業識來空。

119.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120.現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121.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於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122.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123.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於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

124.不與萬法爲侶是什麼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125.信得心及,見得性徹於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26.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127.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128.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129.無量善事,菩提道業,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130.次於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於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131.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爲難。

132.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聖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133.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餘,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用完也無用處。

134.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135.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羣,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羣脫俗。

136.佛祖奚以異於人,而所以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137.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138.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餘,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13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140.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141.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142.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143.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144.衆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14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146.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147.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148.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爲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49.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15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髮知見。

151.一切無心無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152.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153.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154.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155.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156.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

157.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158.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燭,脫體通透。

159.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爲身。

160.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161.一切衆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淨。

162.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163.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164.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165.衆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爲五陰重雲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166.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167.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168.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169.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170.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名無淨;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是無無淨。(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171.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勞爾。

172.見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173.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着相,無始以來,無着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74.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爲着相,無始以來,無着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75.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所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着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污染,亦不住在無污染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

176.唸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177.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無見出長波,念想由來幻,自性無始終,若得此中意,長波自當止,餘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虛坐?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

178.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爲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179.衆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於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於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180.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已正。心術既正,則日用應緣時,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則無邪非。無邪非,則正念獨脫。正念獨脫,則理隨事變。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則省力,才覺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