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高考議論文的寫法技巧?

求高考議論文的寫法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的作文訓練重點是議論文,這是高一學生第一次接觸議論文的寫作。課本爲訓練議論文,安排了四個訓練點:選取立論的角度,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學習論證,議論文中的記敘。這些訓練點安排都不錯,但我似乎覺得還差着什麼。

求高考議論文的寫法技巧?

到底缺什麼?議論文寫作,我可以給孩子們講點什麼?這成了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

之所以傷腦筋,是近年來看多了學生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是這些技巧可以解決的。老師們一招一式的把技巧交給他們,那些文章,還是那麼令人生厭。究竟是爲什麼?靜心思之,主要是因爲那些文字是造作的。很多考生意識深處,寫議論文就是爲了蒙一個分數而已。學習爲考試的功利目標裏,平時寫作文,也就是練就那一身矇騙閱卷者得到高分的本領。君不見這樣的目的下寫就的文字,沒有思考,沒有思想,言之無物,空洞乏味,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整個一個蘿蔔白菜大拼盤,要麼堆砌材料,要麼顛三倒四,思路混亂,不中所云。少量學生羣中出類拔萃者,他們憑什麼出衆,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在思考問題。

所以,爲什麼寫議論文,爲了思考問題,爲了解決問題。

這看來是一個多麼不值得一提的常識啊。但是,現實是,很多孩子並沒有這樣的常識,並且沒有把這樣的常識當成習慣。不信你問中學生,爲什麼要寫議論文,他肯定一哼鼻氣,告訴你,因爲以後要考唄!爲什麼,爲交作業,爲考試,爲得一個分數。我敢保證,如果不是考試逼得緊,他們之中沒有多少人會去寫那勞什子,膩歪着自己,枯燥着老師,大家不開心。我不敢說有這想法的人是全部,但至少是半數以上。

因此,不解決爲什麼寫議論文的問題,其他技巧的訓練都爲時尚早。

我對學生說,如果文字只爲考試,那麼,它沒有意義。因爲那個目的只會讓人造作,甚至造假,造作的文字是多麼面目可憎啊,我們不要寫。

爲什麼要寫議論文,我們還是回到第三單元那幾篇文章裏找答案。

首先,議論文,是爲表達思想而寫。

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爲例,先秦時期,各家各派紛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找拯救亂世的方略,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爲的是立言以救世。他們的文字裏,都有自己對歷史的評價,對現實的態度,對世界的認識,沒有思想,何以立言。立言不高明,何以征服敵手說服君主,所以那些文字,縱橫捭闔,氣勢宏闊,凝聚着思想智慧,經得起時間磨洗。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思想,議論文寫不了,寫出來也必定難看。所以,歷練思想是第一位的,只有通過直接的(植根生活)、間接的(廣泛閱讀)歷練,我們的思力纔會長進,我們面對自己、面對現實、面對社會、面對世界、面對自然的時候,纔會思維蹦越,閃耀出思想的火花。

相反,很多中學生並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他們不知道,因爲沒有真實的思考過程,他們的議論文便成了造作,而造作,最大的壞處還不在於寫不好文章,最危險的是,他們惰于思考,疏於思考,時間長了,腦子便鏽跡斑斑缺乏思考力了。缺乏思考,只好拿人家的東西來造作文字,時間長了,自己的大腦長到了別人的肩膀上,只好人云亦云了。更有惡劣者,養成造作文字謀取功利的習氣,那樣,便無所謂立場態度,無所謂是非善惡,現實中很多極其敗壞的寫手,便是這樣的墮落之徒。

其次,議論文,是爲解決現實問題而寫。

以《過秦論》和《師說》爲例,作者不僅爲表達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文字都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賈誼的《過秦論》,說的是秦王朝三代君主的過失,實際上不是爲鑽到故紙堆裏聊以消遣,而是借“過秦”以“規漢”,以凝聚自己心血、思想和才情的文字,讓漢代君王看到五百年戰亂後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現實,吸取暴秦“不施仁義”終至覆亡的歷史教訓,體恤民生,與民休息。如果沒有賈誼們直接如《論積貯疏》直言陳說的文字,間接如《過秦論》一般的委婉諷諫,那無爲而治帶來的“文景之治”的歷史佳話,恐怕難以達成,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賈誼的文筆何其好,但是,他寫《過秦論》不是爲考試、爲發表、爲流傳下來給我們課堂裏學習,他就是以現實爲憂,用文字來表達這份憂患,用文字來改變令人憂心忡忡的現實。

韓愈的《師說》就更是這樣了。今天看來,《師說》裏的許多名句,都是盡人皆知的常識,而在當時,這不僅不是常識,甚至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使人們習慣於安享門第階層帶來的一切,恥於從師,不思學習,這是歷史的流弊,是普遍存在於士大夫之族的痼疾。韓愈不僅飽含沉痛、激憤抨擊了這種惡俗,語重心長講明從師學習的道理,還現身說法,親自收徒,寫文章褒讚敢於抵抗世俗大膽拜師學習的年輕人李蟠。

韓愈的文字,不是爲造作而寫。這與他的主張有關。他發起的“古文運動”,就是提倡文章回歸秦漢時期的“言之有物”,他反對人云亦云,主張“辭必己出”,主張“唯陳言之務去”,他的文字明白曉暢,因爲在他看來,“文從字順”就最好,解決現實問題是要務,《師說》就是明證,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明證,可以武斷一些說,沒有“古文運動”,沒有韓柳的躬身實踐,就不會有唐宋散文的繁榮,不會有輝煌的唐宋八大家之說。

文字是用來思考現實,改變現實的,這不只是一種作文觀念,它更應該是一種生存態度。文字背後,是人格。韓愈便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他的文字,是他敢於抵抗惡俗流弊的人格寫照。韓愈曾經被貶到潮州,這地方偏僻落後,弊政陋習根深蒂固,耕作原始,買賣人口,養奴成風,不興學校,崇尚鬼神,愚昧迷信。韓愈到任上,看到這狀況,早忘了個人的辛酸苦楚,爲百姓做了一連串的好事,驅除鱷魚之害,興修水利,推廣耕作技術,贖放奴婢,興辦教育,爲一方土地帶來福祉。

這就是必修3現成的論說文實例。

我們爲什麼寫議論文?如果我們置身現實之中,對自己的人生狀態毫無知覺,對世人遭遇的一切漠然處之,對令人髮指的現象熟視無睹,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迴避躲藏,那麼,我們的議論文寫出來有何意義?!

我們首先得告訴自己,寫議論文,要真正對生活進行思考,對現實進行追問。哪怕思考並不成熟,哪怕觀點並不高明,但是,最可貴的是,是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文字表達自己的而非別人的思想。

這次作文,我給學生一段材料,是關於旱災的:

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重慶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乾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乾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水庫乾涸,農田龜裂,大地一片焦渴,良田絕收,飲水困難。百年一遇的乾旱,給一直以自然資源豐富自詡的西南一記響亮的耳光。無法預測乾旱將持續多久,無法估計旱災帶來的損失將有多大,無法描述旱災在西南人心中留下的瘡疤烙印。

乾旱引來了衆多反思,乾旱成因探究引來衆多議論,乾旱帶來的衆多後續問題令人擔憂,我們置身旱區,也看到了乾旱中發生的諸多大事小情……

就着這材料,我和學生聊起了我們所遭遇的一些事件,說到人們對災害的反思,對旱災成因的探討,說到關於抗旱捐款的種種議論,說到我們自身對災害本身的不同態度。一直聊到學生躍躍欲試,似乎已有不盡的想法急於表達。

然後,我要求他們自己去思考,根據自己的思考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要求很簡單,只要在“旱災”範圍內思考,只要寫成議論文。至於觀點是否高明,見解是否深刻,都不重要,哪怕還幼稚,哪怕膚淺,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真的在思考。

我的意圖,僅僅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真實思考”的問題場,即真實問題情境,給他們一個真實思考的過程,讓孩子們明白爲什麼要寫議論文。我想在高中議論文訓練拉開序幕的時候,就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個習慣,我想,有了這個,那些所謂的技巧,方法,便有所附麗,一切訓練,迎刃而解。

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孕育。

這便是我的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