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洛神賦圖》賞析誰有?

《洛神賦圖》賞析誰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作品主要思想

《洛神賦圖》賞析誰有?

曾有人拿唐代山水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同《洛神賦圖》對讀,以設色全用青綠、線條平穩、均勻,山石有勾勒無皴法等特徵上看出了李家山水在技法上跟顧愷之有一脈相承處,顧愷之在畫史上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作爲繪畫美學家,他從理論上對“古法用筆”的體悟也有深刻之處。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洛神賦圖》,該作爲其觀三國曹魏時建安七子之一、《洛神賦圖》,取材於三國曹植的《洛神賦》。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象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

品評《洛神賦圖》

人物: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爲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爲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爲世人所傳頌的名畫。畫中的曹植帶着隨從,在洛水之濱凝神悵望,彷彿見到思念已久的洛神。遠處凌波而來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表現了關切、遲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於卷面,令人感動。全圖設色豔麗明快,線條準確流暢,充滿動感,富有詩意之美。展開畫卷,只見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着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嚮往。梳着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初見之後,整個畫卷中畫家安排洛神一再與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終不奈纏綿悱惻的洛神,駕着六龍雲車,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還止的深情,最是動人。

形神:把玩品賞畫中人物體態消瘦飄逸之美不難領會,洛神含情脈脈描繪的細膩、生動傳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穠紙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霧,奇服曠世、骨像應圖。岸上的曹子建在侍從的簇擁下舉步而行,不僅他那生動的表情跟衆人呆滯的面部形成鮮明對照,他那形體也明顯較衆人高大而引人注目。這種處理手法跟現實生活所謂的比例關係、透視原理無關。他是一種傳統思維定勢和欣賞習慣下形成的藝術規律。

山水:“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八個字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完全得到證實:人物與背景之間比例關係失調,近景和遠景拉不開距離,高山彷彿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至於樹木就只能勾畫一個扇形輪廓,繪畫技巧尤其稚拙,中國繪畫史這種狀況在顧愷之所處的時代相當普遍一直延續到隋唐以後才真正得到改觀。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馬畫技法意味着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爲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洛神賦圖》構圖技巧:畫面生動感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顧愷之不愧是第一位留名畫史的人,他的稟性中頗有藝術家與生俱來的天真、善良、風趣、大度,人物亦是顧愷之最擅長的。

色彩:從《洛神賦圖》對人體雲紋和水紋的多姿多彩的勾描中,亦歷歷可見,作爲文人型畫家,顧愷之人物畫中富於運動感的線條若拿去和出自民間藝人之手的某些相思構圖的作品(如西秦炳靈寺石窟中的飛天像)比較,其精緻、流利、細美特徵尤爲彰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洛神賦圖》原卷就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的,可以稱爲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顧愷之藝術的特點,全卷分爲三個部分,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爲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簡繁得當,空間、疏密都安排的井然有序,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