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及解釋大綱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及解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下面本站網整理的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一起來學習吧。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出處:《論語•述而篇》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釋義: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後孔子對子路說:“你爲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解讀: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爲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爲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出處:《論語•顏淵》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準,僅有兩萬餘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

解讀:關於君子的標準,孔子還有一些名言。如,《論語•里仁》裏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論語•憲問》裏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說,君子認爲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過猶不及

出處:《論語•先進》

原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釋義: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子貢說:“那麼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

解讀: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於冷漠不行,過於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後生可畏

出處:《子罕》

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

釋義: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歐陽修,一向治學嚴謹,直至晚年,不減當初。他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覆推敲,甚是認真。

爲此,他整天辛苦勞累,有時直忙到深夜。夫人見他年歲已高,還如此盡心費神,恐其操勞過度,影響健康,十分擔心,目前制止。

她關切地對丈夫說:"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貴體安康,爲這些文字吃這樣多的苦頭,官人已年邁致仕(退休),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怕先生生氣,只怕後生生譏,後生可畏耶!"

  逝者如斯

出處:《論語•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釋義: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

解讀: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裏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後人用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論語•衛靈公》

原文:子貢問爲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釋義: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爲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爲友。”

解讀: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並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爲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現在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