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小學生感恩教育手抄報內容

小學生感恩教育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小學生感恩教育辦報內容:孝道主要內容

小學生感恩教育手抄報內容

●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爲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爲“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爲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爲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爲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親

●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爲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爲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禮記.祭統》)這裏的畜即順之意。“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爲標準。

但如果認爲,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爲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感恩教育手抄報圖

●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滕文公上》) “養可能也,敬爲難;敬可能也,安爲難;安可能也,卒爲難。”(《禮記.祭義》)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爲“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爲,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爲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因爲“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爲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爲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爲父母、爲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