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歷史人物手抄報素材

歷史人物手抄報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接觸過不少的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激發我們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慾望。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人物手抄報素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人物手抄報素材

作文:我眼中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我相信,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位歷史“偶像”,特別是很多的男生。我雖然是一名女生,但是我也有一位令我崇拜的歷史“偶像”。我的歷史“偶像”是諸葛亮。

我是通過閱讀《三國演義》瞭解的諸葛亮。諸葛亮他字孔明,號臥龍,是漢族人,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也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的時候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冬普政權因爲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心王。他曾經發明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了連鸞,名叫做諸葛連鸞。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還有一把鵝毛扇,這把鵝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幹,那把扇子上共有十六根羽毛,其中八根是鵝毛,鵝毛中有四根是天鵝毛,四根是家鵝毛;另外八根是鴨毛,鴨毛中有四根是野鴨毛,四根是家鴨毛。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着治國治軍的才能,他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優秀品格,成爲了後代的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的一個好榜樣,那些傑出的人物都向他學習。歷史上的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羣衆都從不同的來角度稱讚他,歌頌他。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經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軍事實踐。《三國演義》突出了諸葛亮一生的好性格、優秀品德和偉大功業等積極的方面。

他還有一些名言值得我學習

1:志當存高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諸葛亮其實不是真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即使是這樣,我也還是崇拜他。

歷史人物作文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禮貌,有過繁榮,有過晦暗,也有過戰亂,每一個時代都有必須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時刻裏,各種人物,時代的偉人,橫空出世,應運而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複雜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當時所謂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而我最感興趣的歷史人物莫屬朱棣了。

《明史》曾這樣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爲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爲“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改爲“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爲“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峯,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爲“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爲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當然,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某網友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第一,他繼承了明太祖的事業,對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調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業建立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把明朝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第四,我們說永樂盛世是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又是一個艱難的盛世,這個盛世是讓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的。

縱觀朱棣的一生,還是可圈可點的。明成祖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爲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爲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航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個人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朱棣原本能夠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但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爲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爲自己造反朝廷“找藉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爲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最後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而這豐功偉業背後蘊含着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但是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能夠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透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爲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血腥的場面可想而知。不管怎樣樣,朱棣的功績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國蒙受巨大的虧損,陷入了閉關自守的狀態。

走進歷史人物,不僅僅加深了自己對古代的禮貌和事蹟的瞭解,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何樂而不爲呢?

歷史人物典故

韋編三絕(孔子)

[釋義]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例句] 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爲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爲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歷史人物諺語

1、周瑜的妙計是讓天下失去妻子和軍隊

2、豬八戒的脊樑武仁退了回來;無能的人

3、張飛檢查了西瓜的大小;的時候心

4、諸葛亮住在破屋裏,沒有一點才能

5、孫悟空鑽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裏

6、關羽長年刮骨治毒,若無其事

7、周瑜的計策以他的妻子和軍隊爲代價

8、吳大郎賣薊和一些打結的東西

9、白骨的鬼魂會在睡夢中對別人施咒

10、豬八戒戴着臉裏外不像一個人;裏裏外外都不是人

11、劉備哭荊州假裝好人;哭泣的傷害;用計英里;一聲吶喊是一個計劃;潛水的眼淚

12、藏在門縫裏的是諸葛亮的祕密算計

13、豬八戒回去媳婦吃力不討好;努力工作不會有好結果;被騙了

14、白骨精騙了湯增一個計劃沒能產生一個計劃

15、包公折包鼓勵別人,鼓勵自己

16、張飛帶走了劉備胡,劉備胡沒有鬍子;不必謙虛

歷史人物典故素材

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