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心情日誌:淺談獨處

心情日誌:淺談獨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什麼是真正的獨處?道:心靈有歸宿,生命纔有路,此爲獨處!

心情日誌:淺談獨處

向來覺得這句話甚是深奧難懂,不料近日忽地看破,內心便猶如三月春雨一般歡喜。說透了,不過是你可以坦然自若的書寫你的故事,披着大衣在氤氳的燈光裏,寫到傷情處靜默不語在繾綣裏把盞言歡,罷了還有寫到末尾那一份暖而不膩的留白。且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看法,只顧自的天馬行空,不消特立獨行便好。

人本就應該痛苦得清醒着,而不應麻木的快樂着。中華自古便又屈原抱石怒投淚羅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我知道他最終是在自己心中,在空虛而閉塞的靈魂裏找到了路。靈魂碎了,傷口便成了一扇窗子,從那裏又透進了空氣,他定是又能呼吸了…那最後一刻他也許哭着說:啊,生命,我又把你找到了。

人走,茶涼,是自然交替的規律。人未走,茶已涼,便是世態炎涼罷了。有人說: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我說:“我看到的只是一杯水。”世人皆嘲笑我的無知,方不知一杯,一茶,給你的只不過是想象,你因世俗眼中只有茶,我因獨處眼中方是自己。你想什麼,什麼纔是你,心既是茶,茶既是心。

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原則……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這便是陳歐體,上次念起,應該是高三。轉眼三年過去了,我還在遍體鱗傷地活得漂亮,一路以歡笑掩飾淚水悲傷,但夢想註定是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的`是質疑和嘲笑。

我一直固執的以爲青春不等於世俗眼中所謂的“奮鬥”不等於墨守陳規循規蹈矩的雙學位加考研。當然我不是針對因爲心中有夢而真正考研的人,只是抨擊因考研而考研的人,因考研而覺得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人。我定義的青春是不停嘗試,不停打馬揚鞭奔跑的日子。不是每個人都注重你們眼中渴望的生活!而誰又能料到十年二十年後,窮困潦倒抑或是一飛沖天?

有人說我做的不過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事,可能因爲家庭從小就給我絕對的自由選擇權,我的人生起步階段沒有各種鋪天蓋地的補習培訓,也沒有太多關於急功近利的薰陶,只是在泥堆與田野裏肆意奔跑。於是乎我很自然的看淡了很多東西。

讀過陳道明的一篇雜文,有句話記得特別深刻:現在整個社會都得了“有用強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爲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許多技能和它們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悅性的初衷越來越遠,於是社會越來越急功近利,人心越來越浮躁。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世上很多事本來無用,只給人以沁人心脾之感。恰如某個下午的戶外遠行,恰如街邊老人手裏的刺繡,恰如琴棋書畫詩酒花~

人本應有兩部分,一部分爲肉體,一部分爲靈魂。前者是生命的基礎,後者是生命的昇華。打小便愛看書,又沒有足夠的餘錢,只得每次從圖書館帶回去一本書,記得最深刻是四年級暑期讀的《蜂鳥》一百多頁,兩個月讀了十幾遍,愛不釋手,至今夢裏還有蜂鳥的影子。再往後讀了中學用餘下的早餐錢追了六年《感動人生》雜誌,偶爾也會買《青年文摘》《讀者》等優秀書刊。往往每月一本得讀三四遍才肯借給它人品讀,傳遞之餘不免有遺失。 至今仍有二十多本整齊排列在書桌裏。後來讀了大學,雖有放鬆,單凡有整片的時間我都會讀讀書。也酷愛買書,每年生日好友也不給我別的,只消一本喜歡的書我便可以開懷大笑好幾天。就是這樣我才慢慢讀完了外國文學鑑賞的一本本名著!

讀書之餘,我也酷愛手工製品。一千片拼圖,Diy房間(帶聲控燈與音樂盒),木頭3D立體拼圖,剪紙,折花,十字繡,甚至設計組裝古簪佛珠我都能做上一些…這些事往往一接觸便停不下來,有時一坐便是八九個小時,只沉醉其中。每每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都有一種令人愉快的美感。

很多人和我抱怨,學習工作壓力太大,沒有和我一樣的閒情逸致,不想看書不想陶冶情操。以後我便不再主動與之聯繫,道不同不相爲謀,生來便是孤傲的。

於我這裏,有壓力了往往喜歡用小凱毛筆抄寫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邊抄寫,一邊默讀,一邊把心洗得乾乾淨淨透亮水嫩。寫出來的文章,大多蓋上私人印章便送人了,好不樂哉!

按世人所言,這些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事兒”,我卻樂此不疲,因爲它能讓我找到自我,本我,真我。因爲無用方得從容。

時間的末了我們究竟會得到什麼,誰都無法預料。或許一顆與光陰相伴的心?或許孑然一身浪跡天涯?

201x年,我只想在三月的煙柳斜陽裏,靜看一株姝閒典雅的花如何在光陰裏沉溺。再用飽經滄桑的手,在風殘燭年裏種上一大片向日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