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老家門前的那條大路日誌

老家門前的那條大路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老家門前的那條大路,約1米來寬,一頭通向飛龍場,一頭通向華鎣山。從我家到飛龍場只有三華里,到華鎣山則是遠在天邊,只有在豔陽當空,萬里無雲的時候,華鎣山的輪廓纔會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那些秀麗的山峯和灰白色的岩石往往會引起我們無數的提問與遐想。長輩們則告訴我們:華鎣山是巴蜀四大名山之一。那裏古木參天,翠竹成海,奇峯聳立,怪石成林,溶洞幽深,瀑布飛瀉,山花爛漫,景色迷人;那裏山雄林茂,動植物豐富,什麼香果樹、穗花杉、白夾竹、方竹啦,什麼華鎣鷂、雲豹、金錢豹、赤狐啦,數不勝數;那裏地靈人傑,傳一雙槍老太婆,可於萬人叢中取敵酋之首級。而最爲直觀的則是1958年,先是看見無數青壯勞動力接連不斷地開往華鎣山,說是去大鍊鋼鐵;後又見他們擡着又大又長的松樹、楠木回家,雖然鋼未煉成,倒也收穫不小。

老家門前的那條大路日誌

大路原是用青石板鋪成,相對於通向各家各戶的泥濘小路,其優越性不言而喻。大路似無專人護理,但各家各戶都能自覺維護,但也偶有不講公德的人將橫着鋪就的三塊石板改用兩塊直鋪,另一塊則擡回家去做洗衣板或竈面石的,其行爲免不了被路人責罵。冬閒季節,有石工師徒對全路進行義務檢修,各路段的住戶無不爭相送茶請飯,稱讚他們熱心公益的精神,祝賀他們多福又多壽!

20世紀50年代末,要跑步躍入共產主義,機械化是其目標之一。爲此,對這條大路進行了去彎取直,削坡擴寬,將青石板打成碎石,鋪在路面上,改造成了一條泥石結構的機耕路。最初,這樣的`路面確實比較好走,但終究經不起雨季的考驗而變成了一條坑坑窪窪的泥漿路,一不小心,就會滑到,粘一身污泥。每當這時,人們就免不了罵幾句“哪個龜兒子挨刀的,好好的青石板路不要,修了這麼個濫路!”

80年代中期,當地政府聽民聲,順民意,採取鎮、村共同出資和以工代賑等方式,買來青石板,重新鋪在路面上,恢復了青石板路。青石板路雖然比機耕路抗踩踏,雨後幹得也快,但雨天從各家各戶泥濘小路帶來的泥漿粘在路面,特別打滑,一般要穿釘鞋或腳麻子(用稻草編織的防滑練)才穩當。

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不僅爭了一些辛苦錢,也增添了一些時尚元素,哪個還願意穿釘鞋和腳麻子呢?而且,隨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用機械的增多,改造農村道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當地政府再次將改造鄉村道路作爲民生工程提上議事日程,並以村委會負責路基,鄉政府負責硬化的辦法加以實施。2010年踏上去老家的大路時,青石板再次被打碎,鋪成了泥石路。2013年回老家,侄兒早早地開着摩托在場口等候,原來大路已經硬化。他帶着我奔馳在這平整的水泥路上,黃橙橙的稻穗、綠油油的松柏、翡翠般的慈竹、青瓦白腰帶的新農舍飛馳而過,不一會兒就到家了。這並非是因爲路好侄兒在飆車,而是飛龍場向老家方向擴展了近一半,從場口到老家只有一里多路了。

啊哈,老家的變化還真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