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寫姑父的日誌

寫姑父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姑父走了,這一生中最後的意識是還有一車廢品沒交。

寫姑父的日誌

姑父以收廢品爲生,在今年連續3次血栓、行動日益不便仍堅持每日出門,收了最後一車廢品後,終於舊疾發作,陷入深度昏迷,在醫院靠呼吸機維持十天後,靜靜的走了。院子角落中的那輛腳蹬三輪車上一打子紙板、一袋子塑料瓶和一小盆廢鐵料還沒來得及換錢。

姑父一走,令全村人佩服,令全村人憐惜。

年逾70的姑父是個瘦小的乾巴老頭,有三個兒子,沒有閨女。姑姑從年輕時就半失聰,還是個藥罐子,時不時的縮成蝦米狀喘不上氣來,因此姑父就是個十分稱職的家庭主男,既要爲上學的孩子們做飯,又要想法掙錢保證家庭開支,因此在政策調整後迎來經濟速飛羣衆整體翻身的二十年裏,姑父一家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大的改善,僅僅是靠着掙錢的親戚幫助蓋上了新房,爲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當廚師的大兒子找到了對象。婚後我跟着丈夫第一次去姑父家,看到的是滿院子堆積的廢品,中間僅容2人通過的狹小路,房子是70年代的青磚房,院子比屋子要高出半尺。姑父面色紅潤,神采飛揚,“雖然院子髒亂,但小哥倆開學後就有學費了”,姑父健談樂觀,喜笑顏開,沒有因生活的重擔受到絲毫影響。我知道在那種環境中姑父的積極樂觀堅強是家庭裏唯一的支撐。當時兩個兒子上學,二兒子上望中,從不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天跑步上學,鍛鍊身體兼節省飯錢,家中僅有的一輛自行車讓給了上初中的弟弟。哥倆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到大的獎狀貼滿了屋子的牆壁。

“只要孩子上學,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這話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尤其在農村,這話有點誇張,可是並不假,雖然不會砸鍋,因爲還要吃飯,但賣鐵就是真的。姑父每天樂呵呵的串街吆喝,頭上搭塊毛巾,腳蹬着鏽底破舊的三輪,車把上掛着喇叭,兩手油污,灰塵蒙面,朝發午歸,下午依舊,晚上再細細清點,一天收入,大把鋼鏰,一堆零錢。每天的走街串巷最划算的是在公路邊上撿到的螺絲,幾天下來就攢了一小袋兒。姑父非常高興,說公路上過車多,丟掉的螺絲也多,只要留心,走一路就撿一路,那高興勁兒就好像是得了大便宜似的。對大多數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掙錢,各有艱辛,無可厚非,誰也不笑話誰。在姑夫收廢品供出兩個大學生兒子後,姑父一家也就在村裏出了名。

兩個兒子很爭氣,先後考上了名牌大學,在把大學的最高獎學金囊括懷中後,先後被好的單位拔走,留在了大城市,取得了城市戶口,也都成了家。二兒子結婚,找的上海姑娘,姑父和姑姑都沒有去參加婚禮,但兒子寄來的婚禮光盤卻天天看,逢人就炫耀一番,甚是自豪;三兒子畢業一年就成爲單位骨幹,在南京成家立業。因爲兩個兒子經常出國,姑父家裏也就開始有了村裏人沒見過的新鮮玩意,標着外文的酒和一些日用品、食品時不時的飛過來,姑父從來捨不得用,兒子買的空調用布罩了起來,用他的話說,看着就高興。高興之餘,又蹬着三輪車上路。村裏人都勸,孩子們出息了,該歇歇了,隨便哪個孩子給點兒生活費,你們也花不清。每每這時,姑父護犢子的勁兒就來了,大城市生活費高着呢,哪像咱這裏拍個黃瓜,小酒一盅就過了日子了。孩子要買房,一點也幫不上,不讓媳婦兒笑話就知足了。笑容背後,大兒子不經意說過,在兩個弟弟上大學時,他給姑父買的一桶油整撂了一年,收的舊衣服不值錢,挑着好些的就穿了,話語之間滿是心疼。

有三個兒子,在農村算是人丁興旺,可是姑父家常年冷清,全家團聚還真的一次也沒有,全家福一直沒照過,在上海的小孫子只是知道有爺爺奶奶卻從未見過面。在姑父的葬禮上,遠在巴西的兒子趕了回來,兩個城市媳婦兒也趕了過來,也許沒有一起生活的經歷,也許基於城鄉的習俗差別,兩個媳婦沒有發自內心的傷痛。但悼詞中的話,全村鄉親們的肺腑之言,“靠收廢品供出兩個大學生,這在全村是沒有的,在全縣可能也是少見的,老鄉們佩服您,您是我們村的驕傲”,此話一出,兩個兒子嚎啕大哭,兩個媳婦兒撲通跪倒在靈前,痛哭不已,也許,這之前他們心中的父母的`不容易只是概念上的,也許這一刻他們知道了他們的親人完成了一條異常艱辛的人生路。兩個兒子雖然回家少,雖然也按自己的方式履行着爲人子女的義務,但你們知道嗎,你們郵來的錢,你的爹孃一分不少的存在摺子上,準備爲你們買房幫點忙;你們買來的藥品補品,都裝的嚴嚴實實的放在櫃子裏,因爲上面寫的外文老人看不懂。下葬的棺木裏,除了那隻喇叭,只有一個小收音機,這是沒離過身的兩件物品。

普通人,普通的一生。無數普通父母供出的孩子成就了國家的發展和城市的繁華,在外的孩子啊,一定要成就一張普通的全家福,成就爹孃圓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