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孤單火車站的情感日誌

孤單火車站的情感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在中國,我能想到最相似的建築就是火車站了,幾乎每個城市的火車站都是按照一種模式建造出來的。那是一種蘇式建築,車站大樓的顏色從灰到棕不等,樓頂上掛着“XX站”幾個紅色大字。大樓前會有一個廣場,用來停放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大廳裏總會有一排排藍色或者白色的塑料凳子,以及出售特產食品或者各種小玩意的攤位。當然到了現在,一些大城市的火車站造型已經有了質的變化。

孤單火車站的情感日誌

火車站可以說是城市的窗口,其實一直以來覺得火車站都比較混亂,幾天前路過了那裏。剛下地鐵,便能看到過道兩邊擠了不少還沒買到車票的外來務工者,或席地而坐,或攤着報紙躺下休息的,瓶瓶罐罐堆滿行李的……這裏一簇,那裏一團,三三兩兩逛蕩兜售發票的,“發票發票發票發票發票……”聲此起彼伏,抑揚頓挫,直到分不清發票還是票發。

偶爾也會碰到幾個黃牛,雖說車票實名制以後,對這個行業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是物盡天擇,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你聽,“不用排隊,拿票就走。杭州、溫州、廣州,南京、天津、北京,馬鞍山、平頂山、井岡山,齊齊哈爾、呼倫貝爾……”相聲報菜名般的語言組織,渾厚的肺活量,熟練的嘴皮子功夫。即使我不買票,也真心想爲他叫一聲好。

出了地鐵口,眼前更是蔚爲壯觀的場面,買票的隊伍排到了大廳外。假期的排隊聲勢比起當年的世博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什麼電話購票,網絡購票,只是讓更多不會用電腦的農民工買不到車票。我不在乎國家多麼成功的舉辦了奧運,亞運,哪天解決了春運,纔是這個國家的進步。以前通宵排隊至少還有買到票的希望,現在還沒排到一半,就聽說票已經沒了。所以廣場上四下游蕩着揹着行李的無助者,時不時還會從身邊突然竄出一個乞丐。

廣場上有着各種乞丐,拖家帶口的,長跪不起磕頭不止的,在紙上寫滿辛酸血淚史的……我知道,他們有些是組團要飯的,有的是被迫行騙的,真真假假,無從辨別。在一個拐角處,看到一個獨腿老人靠着牆根,斷斷續續地用笛子吹着春天裏。地上用粉筆寫着“買不到車票回老家”,或許是對這個曲子還不熟練,走調的笛聲,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找不到家鄉的春天。我毫不猶豫地往他地上的搪瓷杯裏丟了幾塊零錢。

回去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廣場上熙熙攘攘還圍着不少人。其實在車站如果不是幾個人一起候車的'話,那種無邊的寂寞感更容易襲上心頭。獨自一人的場景,也許不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正是因爲陌生人太多太多,反倒把這種寂寞感平添了幾分無助。況且還有那麼多買不到車票的人,在這陌生的環境裏,四下更是瀰漫着思鄉的情緒。記得自己小時候會把“歸心似箭”錯寫成“歸心四濺”,看着有點恐怖,現在看來這種歸家的心情在這寂寞車站的周圍都是能感受到的。

就在這時,突然看到剛纔那個吹笛老人,在牆根的陰影下,脫去了寬大的褲子,解開裹着的蜷曲左腿,伸直兩腿,跺跺腳,向着售票大廳慢悠悠地走去。在那一瞬間,比起上當的心情,我更希望這些殘障的乞丐都是健全的,至少他眼中思鄉的目光是真切的。對於鄉愁或許可以這麼寫:“在一個慵懶的午後,明媚的陽光,泡上一杯咖啡,勺子不自覺的逆時針攪動,還是懷念起故鄉的種種來。”這種寫法或許被無數小資引用過,彷彿有了這鋪墊以後,鄉愁頓時也變得高雅起來。其實鄉愁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權,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或多或少而已。

是的,在這種千萬人口的大都市裏,車站會是我們最終的歸宿嗎?人們從很遠的地方駛來,駛向更遠的地方。我們像浮塵,微不足道,或像浮萍,沒有根。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的農村還有不少停留在上個世紀,直到現在他們還覺得下了火車應該是讓他們倍感親切的灰色的大樓,嘈雜的大廳。然而下車看到的卻是飛碟般的建築,他們會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這纔是真正的寂寞和恐慌。

那個老人在售票大廳外,躺着安詳地睡下了。我相信他肯定會在睡夢裏看到自己乘上回家的列車,這列火車的輪子可能沾着一些北方的雪花,還被江南的細雨淋溼了,卻一直朝南方開去,開到家鄉的春天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