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人生》讀後感(集合15篇)

《人生》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讀後感(集合15篇)

《人生》讀後感1

簡單的故事,明朗的線索,所謂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剝掉它華麗的外殼,呈現於人前的只有一個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碼我是這樣認爲,就是我唯一的收穫,

不得不承認高加林能幹,正直,熱血,但這絲毫都無法掩飾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顫慄者的事實。他懦弱,並不是指他行爲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對抉擇的猶豫,軟弱。正是由於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浮誇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於埋葬了他的愛情與事業,最終成爲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說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爲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乾自己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腥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儘可以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後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爲巧珍而流,爲年邁的父母而流,爲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爲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爲自己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於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爲: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人生》讀後感2

《培根論人生》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雋永,格言精妙深受我的喜愛,本書充滿作者對人世的通透洞察,體現了作者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的完美結合。

培根曾在《論厄運》中說:“一切幸運都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絕不沒有希望”。這一句讓我爲之震撼,使我認識到,我應學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厄運,在厄運面前要學會堅忍這本書包含着培根的思想與情感的價值觀,培根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學論,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在本書中培根的“厄運觀”是英雄主義的具有古典浪漫主義色彩,培根認爲與厄運搏鬥能磨勵出堅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質出在惡運中被顯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話;真下的強者,關於從順境中找表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效準自己前進的目標。他們的.話讓我在苦難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認識,馬克思曾給培根以極高的的評價,稱他爲”英國唯物主義與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的始祖“。《培根論人生》也是英國文學中最爲經典,最爲精煉的著作之一,本書中最能反映他的人生態度,“幸運所需的美德是節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所以我應該學會“直麪人”,學會正視人生的苦東順逆,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通過東面的健康人格。

培根的《論人生》使我深刻的領悟到:當面對困難時,在厄運中要滿懷希望,學會在逆境中尋找光明,不因它厄運而一蹶不振,做到“直麪人生”。

《人生》讀後感3

人生有無數的選擇,我們總希望選擇正確的道路。就像做題總想做一百分一樣。

但是成年以後才發現,哪有那麼多是非對錯,黑白分明,生活大多是灰色地帶,每種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了走下去就對了。

當然,爲了避免重走前人路,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前輩會給我們無數告誡,但是年輕氣盛的小青年們總是聽不進去的,千人言萬人語不如實實在在的跟頭最教育人。第二種就是多讀書,經歷並體會別人的人生,增加間接經驗也可以避免多走彎路。

關於愛情,這玩意無法捉摸,沒有特點可循。高加林和亞萍是相似的一類人,張揚聰敏有大野心。有共同語言有共同理想,三觀非常合適,但同樣自私。愛自己比愛別人多。

巧珍如同金子般的女人,溫柔賢惠,善解人意。因爲環境侷限導致沒有文化,和加林沒有共同語言更沒有相同的三觀,更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加林在最初失意的'情況下是巧珍給了他溫暖,所以相愛相戀,但加林更愛自己和自己的前途。所以有機會成就自己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三觀合適,物質樂觀,事業愛情雙豐收,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這種誘惑?

命運愛開玩笑,人生跌宕起伏。加林再次跌入人生谷底纔看明白了一切的真相。亞萍愛他,但更愛她自己,本就是一類人。至於他自己,真的愛巧珍嗎?還是愛巧珍對他的愛?

物是人非,愛情如煙,說不清道不明。不如像巧珍那樣,選擇了就努力去熱愛,熱愛生活,熱愛身邊對自己好的人!

《人生》讀後感4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進,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抵達光明的彼岸,科學的理想信念是是我們大學生乘風破浪,搏擊滄海的燈塔和動力之源。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進,不畏艱險,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抵達光明的彼岸,科學的理想信念是是我們大學生乘風破浪,搏擊滄海的燈塔和動力之源。

因爲有高山,土石纔不遺餘力的匯聚;因爲有大海,溪水才日夜不息地奔流;因爲有理想,我們才持之以恆的追求。有志者事競成,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纔會有不竭的奮鬥的動力。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個不是抱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有理想,纔會爲人類的幸福而獻身,貝多芬有理想,纔會扼住命運的咽喉,創造出偉大的音樂;牛頓有理想,纔會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魯迅有理想,才使銳利的思想穿透歷史的天空,化作永恆;周恩來有理想,纔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林書豪,一個近來充斥各大新聞版面的'人物。在十幾天前或許除了籃球迷知道有這號人物存在以外,其餘的人恐怕聞所未聞,更別說認識他和了解他的人生經歷。而如今,這個剛剛加入NBA兩年、拿着最低工資的“臨時工”,卻帶領狀態低迷的紐約尼克斯隊連創佳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成了風靡一時的明星,而他的華裔身份,更讓其在海峽兩岸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人生》讀後感5

因爲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爲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爲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爲捨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藉口。對於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裏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哲學與人生讀後感哲學與人生讀後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着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着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爲每一箇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於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人生》讀後感6

解讀女兒成長的煩惱,消除成長路上的困惑,成就美麗女孩的完美人生。是每個家長的夢想,看看圖書市場上數不勝數的家教類圖書,就可以感受到家長們是多麼想做合格的父母,多麼想把我們培養成成功的人。而《與女兒談人生》這本書講的就是怎樣能打造出一個完美女孩的書,是每位使每位家長和女兒必讀的一本書。

《與女兒談人生》是一本極具指導意義的書,它涵蓋了女孩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重要細節,尤其難得的是,書中還討論了一些敏感的話題,而有時候家長很難開口與孩子討論這些話題。毫無疑問,書中對這些話題的'探討很實用。讀完整本書後就能受到啓發,就能順利解決家長和女兒()之間棘手的問題。所以值得所有女兒和家長仔細閱讀、認真思索。

這本書的作者,伊莎貝拉·利特爾是一位業績非凡的職場女強人、一位出色的演出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業餘攝影師,最重要的,她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她一直是女兒的貼心朋友,對女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煩惱有着深刻的瞭解。書中的她對這些成長的煩惱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朋友談心的語氣娓娓道來,與女兒親切探討這些問題,並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陪女兒快樂成長。

每個女孩都是父母的小公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公主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女兒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那麼就請看《與女兒談人生》這本書吧。

《人生》讀後感7

“過馬路,左右看,紅燈停……”這首耳熟能詳的交通兒歌大概是我們最早聽到的,並且能夠很順溜地背出來,以爲這樣就學會了怎麼過馬路,以爲這樣出行就有安全保障了,可是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演繹安全人生》,其中的安定有序篇中的.《交通安全篇》一文,讓我深深體會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是與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每一個交通事故中都凋零了生命之花,都意味着家庭的破碎殘缺,包含着一份無法磨滅的痛楚,一腔哭天喚地的憤怒,一縷難以言狀的無奈……

看完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過馬路時從不看斑馬線,哪兒車少,就往哪兒擠;紅燈綠燈的顯示牌熟視無睹;在馬路上與同學追追趕趕,打打鬧鬧……記得那回,我穿着媽媽剛給我買的溜冰鞋,一點都不在意地在馬路上溜着,路上的各種車輛在我眼裏彷彿虛設,正開心時,一輛汽車呼嘯而來,我的技術不熟練,不能主動避開,幸虧旁邊的同學拉我一把,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我在生活中有哪點注意了交通安全?面對自己的質問,我汗顏了!爲什麼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放眼四周,有人出行小心翼翼,注意安全,就會平安歸回;有人出行心存僥倖,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皮肉之苦,重則明赴黃泉。可見,遵守交通規則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

災難是面鏡子,更是長鳴的警笛。同學們,我們不要把交通規則視同兒戲,不要讓悲劇一次次重演,不要讓我們嬌嫩的生命之花過早凋謝!生命是無價之寶,它屬於我們每個人,但只有一次。我們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規,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我們每個人都從遵守“紅燈停,綠燈行”這一最簡單的交通規則做起吧。

《人生》讀後感8

《教育與人生》中用了比較小的一篇幅說道“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這看似一句連“外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我卻思考了很久——因爲它“實在,樸實”!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離這一句話的要求還有多遠?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爲貴。個人認爲,老師其實是“語言器官”比較發達的.高級動物,“言教”可謂是時刻都在進行的,經常嘴巴一張就會停不下來,反正我是這樣的人,所以講的話多了,難免重複的也多,但是又並不是每句話都是重點,學生很多時候就搞不清楚我的要求了。拿最近的課本劇排練來說,學生甲飾演后羿,其中有一段情景是后羿登上崑崙山頂拉弓射下九個太陽,排練時我是用我的嘴巴把情景描繪了不知道多少遍,我讓學生自己先理解后羿這一人物,依照人物特點想像他登山的步伐該怎樣?拉弓時的表情又該怎樣等等。可是任憑我描述學生的表演還是不盡人意,結果我實在不滿意,一着急自己上去演了,學生也緊接着模仿了起來,效果好極了,其實當時我是“愣”了,進步太快了,後來我反思後,明白了其中收效快的原因了,那就是“身教”!

《教育與人生》一書我還需要時間仔細揣摩,葉老的超凡智慧和偉大的教育思想不是我短短一個月看完他的一本書就可以學習好的,我還需要不斷的充電,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各方面,也讓我將來的“教育人生”盛開出一朵美麗燦爛的小花!

《人生》讀後感9

前兩天閒來無事,就把路遙的《人生》看了一遍,剛開始我還以爲這本《人生》是寫了很多又長又臭的大道理,沒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這本書是一本小說,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在陝北地區發生的故事,故事圍繞主人公高加林從畢業到參加工作後幾年的起起伏伏的人生髮展機遇和挫折,從一個微觀的視角,講述了“人生雖然很漫長,但是關鍵處只有那幾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篇讀完,最大的`感觸就是,高加林的故事很像我們小時候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的“小猴子掰玉米”。一開始小猴子有個玉米,但是它看見了桃子和西瓜,於是就扔下玉米去追桃子和西瓜,但是桃子和西瓜沒有追到,回頭再去找玉米,玉米也不見了。在那個年代,劉巧珍一個農村女孩和你戀愛,名聲敗壞了,以後讓人怎麼找婆家?!同時,從擇偶的標準來看,即使劉巧珍不漂亮,單衝她這個賢惠的品質,你也不能拋棄啊!更何況人家女孩還幫你“賣饅頭”,三番幾次地跑到縣城給你送錢花,這樣的女人真的是打着燈籠都找不到,然而高家林卻拋棄了她,和黃亞萍在一起,讓人氣憤。

正如我們一句農村俗語所講:“吃着碗裏瞧着鍋裏。”剛剛盛了一碗飯,還沒有吃,恰好看見鍋裏有更好吃的,於是放下筷子去鍋裏撈,結果僧多粥少,鍋裏好吃的東西沒有撈到,回頭到桌子上想吃自己原來的那碗飯,卻發現那碗飯也被別人給吃了!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風景,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也可能會有一些比較多的誘惑,但是我們必須凝聚心力,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做出最優的選擇!而且,無論是感情,還是工作,我們都不要好高騖遠,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向前方!

《人生》讀後感10

《人生》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讓我看到了做人的衆多無奈和社會的殘酷。

對與高加林這一形象,他的最後境況,我覺得這是他應得的。作爲一個農村人,想擺脫農村種地生活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他的一些做法卻令我氣憤。起初,我很同情他被撤銷教師資格,但是隨着劇情的發展,我覺得他是一個自私、冷漠、無情的人,爲了自己的事業和前途,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在他困難時陪他的`巧珍;憑着巧珍對他的愛,而肆意傷害她。

他通過走“後門”獲得了一個工作崗位,最後也被人無情地揭發並將其打回原形。

書中巧珍的形象,我覺得她過於懦弱,自卑。以爲有文化的人高高在上,對別人的安排總是屈服,儘管內心也很不願意,但對高加林的愛戀讓自己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我認爲,當高加林向她提出分手時,她應該勇敢一些,其實他們是可以在一起的。

這也諷刺了婦女在那個時代的下等地位,只有被安排的命運沒有一點主見,最後也以痛苦結局而告終。《人生》讓我明白,有上進心、愛慕一個人固然是美好的,但也應講究原則,講究方法,靠自己的努力奮鬥來的纔是最美好的。

我們不能抱怨父母沒能給我們一個富裕的生長環境,畢竟生長在什麼家庭,處在什麼樣的社會誰也不能決定。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努力,夠勇敢,愛情總會有的,房子車子也會有的。

在這裏我想對所有奮鬥的同學們說:“努力吧,奮鬥吧,拼搏吧,不要在高考結束時才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拼兩個春夏秋冬,搏高考無怨無悔!

《人生》讀後感11

高加林的人生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高加林做不成教師迴歸土地做農民之後發生的事,第二個階段是高加林走後門來到縣城工作之後發生的事。

第一個階段,是高加林失意的時候,農村姑娘劉巧珍給了他寬慰……

其實看這部分的時候,我已看出來了高加林並沒有多愛巧珍,而是他覺得巧珍能在那段時間可以給他寬慰。是巧珍使他重新接受現狀,走出了無法適應當農民的狀態。

巧珍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姑娘!單純善良,對高加林如此的喜歡。儘管她大字不識,但她的心比那些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好百倍千倍。就如文中德順老漢說的:“巧珍,多好的娃娃啊,那心就像金子一樣……金子一樣啊……”

像巧珍這麼好的姑娘真的很難得。

爲了他,巧珍不怕村上衆人異樣的目光和風言風語;爲了他,她可以不顧家裏人的反對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

爲了他,巧珍主動提出來和高加林分手只爲了他更好;爲了他,巧珍和別人結婚之後還爲高加林求情給他找事做……

爲了高加林,巧珍可以做一切事。

可高加林呢,他是自私的',回到縣城之後,他發現自己與曾經的女同學黃麗萍在一起,纔有更好的發展,就拋棄了善良的巧珍。

第二個階段,就是高加林事業比較順利的時候,和家境好的黃麗萍也在一起了,可好景不長,高加林走後門的事被揭發了,和黃麗萍也分手了,重新回到鄉下,回到原來的生活。

但現在可沒有巧珍的陪伴,她已爲人妻,他這時感到懊悔不已……

《人生》讀後感12

讀完路遙的《人生》,有幾個小感觸,雖然我的閱歷有限,但是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那麼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無論哪一個,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其實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選擇的。

人們常說,浮的高,跌得重。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丟……

再有,最重要的一點:人似乎總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對於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麼一點點價值。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當你瘋狂的追尋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誘惑力的物品,突然間失去它時,或者再也不屬於你時,你纔會猛然警醒,這樣東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輩子再也不會有了……縱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說得再俗一點,我覺得人生就像打麻將,不管手裏的這副牌是好是壞,亦或是不留神發錯一張牌,你都得按照排場的規矩認認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隨便就把牌一推,說,不玩了!

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利用這一切去創造我們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xx年,祝福,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人生》讀後感13

禮學是自古及今一切關於禮的學術活動的總稱,是以禮爲研究對象的一個專門的學術。從內容方面看,禮學跟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政治、道德等學術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同時又相對獨立,具有獨特的基本範疇和自成的體系。對中國傳統的經學或儒學而言,禮學是它們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是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禮學又不完全侷限於經學或儒學。

看到過一個關於禮的視頻,是一所聾啞學校的校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說到禮是雅,禮是淨,禮是靜,禮是敬。

禮學是自古及今一切關於禮的學術活動的總稱,是以禮爲研究對象的一個專門的學術。從內容方面看,禮學跟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政治、道德等學術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同時又相對獨立,具有獨特的基本範疇和自成的體系。對中國傳統的經學或儒學而言,禮學是它們的核心組成部分,但是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禮學又不完全侷限於經學或儒學。

在我們古代,三皇的時候行道,五帝的時候就行德,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的時候,像周文王、周武王,這三王的時候,行仁。到五霸的時代,春秋戰國的時代,行義。義以後這是講禮,禮是禮上往來,前面三種只有往沒有來,義是義務,義務就不能講報酬。但是禮呢,禮是講報酬的,這禮上往來,禮是最低的一級;就是真心起用,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還要求報酬,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守不住的話,那就完全是妄心起用,真心全部喪失掉了,全部迷失掉了。禮記打開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無不敬,失去了恭敬心,就失去了禮,就失去了真心起用的最低的一個限度,這怎麼得了,全迷了,禮沒有是全迷;禮還有的時候,還有那麼一線光明存在。所以儒家著重在禮敬。

《人生》讀後感14

連着讀了巴克曼的三本書,一如既往的幽默,一如既往的充滿人生哲理,也一如既往的給人帶來溫暖。

布里特-瑪麗一直都是爲別人而活,從來不曾表達過自己真實的想法,沒有自我,內心孤獨,直到被丈夫肯特背叛,獨自來到博格工作,一切都開始變得不一樣。

布里特-瑪麗認真,刻板,乾淨整潔,不允許打亂事物的順序,生活嚴格遵循事先制定的`清單。博格是一個經濟蕭條死氣沉沉似乎已經被人們放棄了的小鎮。布里特-瑪麗的到來,無形中改變了一些人和一些事,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博格開始生氣勃勃,布里特-瑪麗也在此找到了自我,一切都源於永不放棄。

說實話,我急切地猜測過結局,我想布里特-瑪麗會留在博格,會選擇彼此有些喜歡的斯文,然而看到後來肯特爲布里特-瑪麗所做出的不同往常的舉動,我以爲巴克曼會安排她隨肯特回家,回到原有的生活中去。但是巴克曼沒有這樣,沒有讓布里特-瑪麗選擇任何一個男人,他讓她選擇了夢想,布里特-瑪麗選擇了爲自己而活,去往了一直夢想的巴黎。

這是最好的結局。

巴克曼式的充滿溫情充滿希望的結局。

尋夢,實現自我,哪怕你已年老,哪怕你曾經習慣於一成不變,哪怕你一直以來內心怯懦,都沒有關係,只需面對自己的本心,無論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

《人生》讀後感15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

《于丹趣味人生》,從茶、酒、琴角度,探討人生,人生究竟是什麼?

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己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我們今天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

一個人心裏有太多的慾望,或是過分在意他人的.讚譽和誹謗之語,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盪着,躁動着。如果我們不能擁有一份寧靜,不能擁有一份閒適,我們能看見生命的本真嗎?

于丹認爲,安靜下來,在中國人本來的生命規律中去發現悠然的歡喜,對今天這樣的時代而言,也許不只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說它是雪中送碳也不爲過。

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