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得體的成熟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得體的成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得體的成熟

真正得體的成熟,不是世故,不是圓滑,不是經受挫折之後的苟且。成熟是內心真正變得寬厚,而得體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知世故不代表討好,不代表八面玲瓏,更多的是尊重,尊重對方的同時,更尊重自己。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這纔是得體的成熟。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晉書·阮籍傳》中記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雖位居高官,明理知世故,但生性灑脫,不受拘束。

他遇見那些附庸風雅,嚴守禮俗之輩,從來不會正眼相看,只是簡單的斜眼一撇,這就是所謂的“白眼”。

只有遇見他的知音,纔會高興地擡起頭,用正眼去看人,所謂“見青眼”。

阮籍母親病故,嵇康的哥哥嵇喜前來弔唁,阮籍翻着白眼,致使嵇喜不快而去;嵇康知道後,由於瞭解阮籍的性情,就乾脆提着酒罈抱着琴,前去看望他,阮籍果然變得很高興。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菜根譚》中有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爲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在這個紛雜的社會,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和人、和事打交道,這個過程中,把握好尺度的同時也要保留真實的自我,也就是所謂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這不是輕而易舉做到的,而是走過千山萬水去感悟和修煉的結果。

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還寫下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調侃,酒後的潮紅被誤認爲臉色紅潤,用自嘲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

一個人未經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淪,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飽經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見過生活凌厲,依然內心向暖。

才能像蘇軾這樣,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更顯得曲折坦蕩,情趣風生。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裏說: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如果你的心能夠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維持單純,才能發現真實的自我,獲得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願我們都可以做一個不卑不亢,不忘初心,內心向暖,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因爲知世故而不世故,纔是最得體的成熟。

願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