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心境、心靜、心淨薦讀

心境、心靜、心淨薦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並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着朗讀、鑑賞、記憶等行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境、心靜、心淨薦讀相關內容。

心境、心靜、心淨薦讀

【 心 境 】

都說生命是一場旅行,一路上,我們會聽見花開的聲音,會看見花綻的容顏,也會看見花落花謝的慘景,如果我們能時時擁有溫暖快樂的心情,擁有從容淡定的心境,一路經歷着、感悟着、懂得着、感恩着,如此,我們的生命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永綻不敗。

無論在山水之間,還是在廣袤荒野,我們都需要讓我們的心如山澗溪水,清澈透明。人間種種煩惱大多皆是庸人自擾,若我們能盈一份博愛與豁達於心靈深處,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是雲就在天空中逍遙飄遊,是水就在江湖裏安逸自在,是風就去吹開百媚千紅,是雨就去默默潤物無聲,這樣,相信我們的人生就能風清日朗、四季如畫、美不勝收。

紅塵漫漫,讓我們積點滴成大川,積跬步致千里,把舊的一頁翻過去,在喧囂紛擾的人世間,保持一份衆人皆醉我獨醒的非凡境界,走出人生迷局,不去隨波逐流,不爲流言蜚語所左右,在繁華中沉澱一份穩重,在單調裏營造一片斑斕,風骨凜然,淡然面世,以休閒的心去採菊東籬,賦詩清風,給生命贏得更多的明媚和亮色。

風雨人生,禍福相依,笑淚交織,有淡定,人生就不寂寞;有知足,人生就不空白。有超脫,人生就更豐富;有付出人生就更精彩。若我們擁有了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縱然繁華都落盡,縱然一切成煙雲,我們的心中一定仍有花開的聲音和美麗的原風景。

【 心 靜 】

記得,有人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是的,如果我們心靜了,就無須真正遠離喧囂,無須真正遠離紛擾,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尋得桃源入口,頭枕清風,盡享人生美麗風景。

雖說世事滄桑、風雨更替,但花開不止一季,美麗的風景一直在路上。錯過了春天的百花風情,我們還會迎來夏天的蛙叫蟬鳴;錯過了秋天的落葉靜美,我們還會迎來冬天的雪花搖曳。只要我們守住一顆寧靜的心,我們就可以在滾滾紅塵中,悠然自得地聽高山流水、弄花香滿衣。

紅塵紛擾,需要心靜。心靜,那應該是繁複後的至簡,波瀾起伏中的淡定,面對人情的冷暖,面對紅塵的誘惑,心靜之人通常會比一般人更能夠懂得感悟、懂得取捨。人生自古難兩全,有一得,必有一失。只有心靜了,我們纔會有幸福快樂的`種子在心田裏生根、發芽,花香四溢。

生命裏,有形的佔有越多,無形的就失去越多。讓我們做一個簡單而善良的人,許時光一份靜好,在是非恩怨、百味人情中,守住一顆寧靜的心,輕挽一襲流年的溫暖色彩,在風起、雨落的季節裏靜待花開。

在生命的旅程中,總不會一馬平川,我們一路向前須靜心、穩心態,如此,我們方能走上無悔之路,詩意地棲居。

煙雨紅塵,總有一抹笑顏爲我們綻放,總有一縷清風給我們納涼,總有一縷陽光讓我們溫暖,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安之若素,我們就能踏歌而行,時時聞得歲月的暗香,時時找尋到快樂、幸福的方向。

【 心 淨 】

世事變幻,需要淡然的心境。人世滄桑,需要我們心淨。有智者說過,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多欲則寡歡,只要心漸漸純淨了,人的慾望就會減少,幸福指數便會增高。

其實,人生本沒有太多的華麗,有的只是尋常。人生的軌跡不一定按我們喜歡的方式進行,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們必須讓心淡定、讓心寧靜、讓心純淨。景由心造,心安,便是歸處。

是非成敗,轉身即空,當我們覓得禪雲、閱得禪語、悟得禪意,擁有一顆純淨的心,我們就能聽到來自天界的梵音,無論走在何處,我們都能輕顰淺笑,安靜從容,綻放最美的自己。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如果我們能消除羨慕、嫉妒、恨,淡然於懷、素然於心、靜然於世,那麼,我們就可以時時享受日朗風清,刻刻悠步柳暗花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只是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在心裏留一片不受污染的芳草地,在流年的來去中,優雅地老去。

一切,皆由心定,若我們能時常“吾日三省吾身”,盡力做到不艾不怨,不怒不驚,不嗔不奢,心有寧靜和純淨,那麼,晨鐘暮鼓裏一定會有我們期待的春暖花開,花開花謝中一定會有我們希冀的優質供氧。

“高山不語,自是巍峨;月亮無言,自是高潔。”讓我們一起撐一支歲月的長篙,將身心流放到萬水千山中,擁一份繾綣的柔情,以一顆純淨的心,去閱讀紅塵路上的風景,去守候自己生命的花期。

擴展:《南鄉子》辛棄疾薦讀

何處望神州⑶?滿眼風光北固樓⑷。千古興亡多少事⑸?悠悠⑹。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⑺,坐斷東南戰未休⑻。天下英雄誰敵手⑼?曹劉⑽。生子當如孫仲謀⑾。

註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

⑵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⑶望:眺望。神州:這裏指中原地區。

⑷北固樓:即北固亭。

⑸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⑺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裏代指士兵。

⑻坐斷:坐鎮,佔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⑼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⑽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⑾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賞析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猶如長流不息的江水。“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鬥不息。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爲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裏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爲,“年少”而敢於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苟安。

接下來,辛棄疾爲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誇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醒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在曹劉之上。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並非稱讚有加,然而,在這首詞裏,詞人卻把孫權作爲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吒風雲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弔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這種用心,更於篇末見意。 作者在這裏極力讚頌孫權的年少有爲,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原因是孫權“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極似,作者這樣熱情讚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其實是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撻。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着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於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於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如對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爲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爲敵人恥笑辱罵。 作者在這裏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後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朝主議的大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類的豬狗,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戰與主和兩種人。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衆了。然而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爲上述曹操這段話衆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讚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起後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臺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衆多王公大臣,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後語的作用。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爲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於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卻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鬱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爲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