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感悟人生的書推薦

感悟人生的書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人之所以詩意,是因爲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顯出人性的美麗。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感悟人生的書推薦,歡迎閱讀。

感悟人生的書推薦

  1.《生死場》作者:蕭紅

推薦語:蕭紅寫《生死場》時才23歲,但已經歷了母亡、摯愛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學、被軟禁、出逃、流浪、與汪恩甲同居懷孕、被遺棄、官司敗訴、被扣人質、向報社求救、與蕭軍相愛、產女送人等等殘酷的現實。

書中有很多描繪生死的場景,生之卑賤與動物等同,死亦如草芥焚燃灰燼消散。就像書中所描繪的“人和動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20幾歲迷茫無知,苟且於現實種種困境中的我們何嘗不是處於這樣的生死場中。

 筆記:

只有一樣東西令夢想無法成真,那就是擔心失敗。人和動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奏着別離歌,陪伴着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

  2.《廚房》[日]吉本芭娜娜

推薦語:《廚房》對於跌進黑暗的孤獨者來講,必是最好的閱讀本之一,它叫人覺得窩心,也教人重新站起來。故事講述了少女櫻井美影失去所有親人後,只有在廚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曾受她祖母關照的田邊雄一與他的變性人母親惠理子收留了她。

這個病態家庭卻使櫻井美影感受到了溫馨,從廚房出發,她慢慢地從最黑暗的孤獨中走了出來。書中記錄了生活的悲傷和憂愁,但我們知道其實最後所有的傷感和憂愁都會化作涓涓細流一樣會消失,而美好卻最後會來到你的身邊和跟前。

筆記:

人在生命歷程中,不徹底絕望一次,就不會懂得什麼是自己最不能割捨的.,就不會明白真正的快樂是什麼,結果整天渾渾噩噩。

一個人要想真正自立,最好去弄點什麼東西養養。比如撫養孩子啊,種盆花啦。在這過程中才會看清自己能力的極限,然後纔能有所作爲。

我會不斷成長,經歷風霜,經歷挫折,一次次沉入深淵,一次次飽嘗痛苦,更會一次次重新站起來。我不會認輸,不會放棄。

  3.《鐘形罩》[美] 西爾維婭·普拉斯

推薦語:這本小說以作者早年生活經歷爲藍本,敘述了19歲的大二女生埃斯特經歷了充當某知名雜誌社的客座編輯、參加寫作班被拒、自殺未遂、接受心理治療、重樹自信期待返回社會,展開新生活的一系列過程。

小說主角埃斯特以其女性獨有的冷靜、客觀,娓娓地講述自己的痛苦經歷:她不想成爲傳統標準與主流價值觀中相夫教子的“幸福主婦”,然而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卻也無法確定自己的方向。最終接受心理分析治療,重新審視自己,期待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

 筆記:

熱水澡肯定不能包治百病,但我想例外也不會太多。每當我悲痛欲絕,或者神經緊張、夜不成寐,或者迷上了什麼人卻得等上一個星期才能見他一面,我都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這時我就會對自己說:洗個熱水澡吧。

我看見我的人生像小說中那棵無花果樹一樣,枝繁葉茂。 我看見自己坐在這棵無花果樹的枝丫上,飢腸轆轆,就因爲我下不了決心究竟摘取哪一枚果子。我哪枚都想要,但擇一枚就意味着失去其餘所有的果子。

  4.《達洛維夫人》[英] 弗吉尼亞·伍爾夫

推薦語:小說記敘了一個國會議員的妻子在舉辦宴會的一天裏,遇見舊情人,聞聽自殺事件時的種種感悟。但是讀者面前展現的遠不止她一天的所作所爲,而是她的一生、她的性格和她和家人、朋友的關係。

小說中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說明,婦女想要精神和物質上的獨立,必須要有經濟上的獨立。只有經濟上獨立後,才能住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掌握自己飄搖不定的人生。

  筆記:

如今她不會去這樣那樣地評論世界上的任何人。她感覺很年輕,同時又感覺有說不出的蒼老。她如一把解剖一切的刀,但同時她又是個局外人,一個旁觀者。她看着一輛輛出租車,有了一種永恆的疏離感,她彷彿越走越遠,孤身一人地,一直走到遙遠的海邊。

  5.《呼吸課》[美] 安·泰勒

推薦語:瑪吉和艾勒這對夫婦要動身去參加一位老友的葬禮。沒想到一路上,兩人之間的爭吵和衝突不斷爆發。瑪吉幾乎怨恨起艾勒,他總是要和自己唱反調。一次又一次的爭吵引發了瑪吉的回憶,她想起了自己遇到艾勒前的生活,自己和艾勒的相愛,想起了他們結婚,生子,一起將孩子撫養長大再送走的種種。

28年裏,他們重複着同樣的爭吵。同樣的指責,同樣的怨恨年復一年地被翻出來,沒有一件真的被忘記。28年裏,他們也重複着同樣的玩笑,同樣的情話,默契到只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心照不宣地傳達支持和安慰。就像呼吸。呼氣,失去;吸氣,得到。無論是細碎的家庭生活,還是幾乎被遺忘的激情和愛,都在呼吸之間。

 筆記:

她奇怪自己竟沒意識到這些年來他們和她一樣都在變老,多多少少經歷了相同的人生階段——養育孩子,把孩子送出家門,驚愕地從鏡子裏發現皺紋,看着父母變得羸弱。也不知怎麼回事,在她心裏,他們竟還是那羣爲畢業舞會焦灼不安的人。

瑪吉發內心地感到哀傷。天哪,她這是怎麼回事?她弄不明白。她是不是打算用餘生來哀悼每一次失去,不管是大是小——一個兒媳婦,一個孫女,一隻貓,一臺抽乾空氣的機器?

  6.《我腦袋裏的怪東西》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推薦語:在麥夫魯特還是一個生活在安納托利亞中部窮山村少年的時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12歲時,他輾轉來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爾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在土耳其的街道上販賣鉢扎。他與那些在城市繁華外荒涼處的居民一樣,渴望致富。

但是運氣似乎永遠都不追隨他,他看着親戚們在伊斯坦布爾暴富並定居;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斷擠壓着他。無論如何,他仍然夜復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爾街頭,一邊賣鉢扎,思念自己的真愛,一邊琢磨着腦袋裏冒出的一個又一個怪怪的東西,這些念頭讓他自感與衆不同。他,一個沒錢沒地位的鉢扎販子,既屬於這個大都市,又在頭腦中不停地尋找着另一種生活。

  筆記:

有時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人生中最幸福的歲月,但只把這種感覺存放在腦海的一個角落裏,因爲擔心,如果總想着自己幸福,就可能失去它。

身處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羣中,也可能感到孤獨,但是讓城市成爲城市的東西,也恰恰是這種能夠在人羣中隱藏自己頭腦裏的怪念頭的可能。

讓一千萬人聚集在伊斯坦布爾的東西是生計、利益、帳單,但支撐這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