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元代著名詩人:虞集

元代著名詩人:虞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學者、詩人。

元代著名詩人:虞集

少受家學,嘗從吳澄遊。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

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人物生平

虞集祖籍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爲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今屬江西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於南宋鹹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爲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莊鄉)。

虞集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臺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

大德六年(1302年),被薦入京爲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爲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

皇慶元年(1312年),元仁宗即位,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多有真知灼見,爲仁宗所賞識。

延祐六年(1319年),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集賢修撰。

泰定元年(1324年),爲國子司業,後爲祕書少監。

泰定四年(1327年),他與王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上都大臣爲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他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築堤以防潮水涌入。這既可逐年增加稅收,又使數萬民衆得以在京師周圍聚集,增強保衛京師的力量。這些主張雖未被採納,但後來海口設立萬戶之計,就是採用其說。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對虞集有所瞭解,登基後,即命其爲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有旨採輯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總裁。後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專其責。虞集嘔心瀝血,批閱兩載,於至順二年(1331年)全書編纂而成,共計880卷,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後,文宗命他爲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爲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到文宗及幼君寧宗相繼去世,才得以告病迴歸崇仁。

至正八年五月二十三日(1348年6月20日),虞集病逝於家。追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仁壽郡公,諡號“文靖”。

  藝術成就

  詩

虞集素負文名,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說:“天曆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識者以爲名言”。宋犖《漫堂說詩》雲:“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爲大宗,其後則稱虞、楊、範、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虞、楊、範、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爲最。”

虞集說:“仲宏(楊載)詩如百戰健兒,德機(範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而他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據說揭傒斯聽到這種評論,頗不高興,因爲揭的詩寫得是相當典重的。虞集詩歌內容表現出較強的民族意識。他在《挽文丞相》一詩中,對寧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滿了哀悼,以至有人這樣說:“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文字亦流暢宛轉。另有《從兄德觀父與集同出滎州府君,宋亡隱居不仕而歿,集來吳門省墓,從外親臨邛韓氏得兄遺蹟有說:“我因國破家何在,居爲脣亡齒亦寒”,不知爲誰作也?撫誦不覺流涕,因足成一章,併發其幽潛之意雲》一詩,也流露同樣思想感情。在《趙千里小景》詩中,他說“殘雲野水三百年”,也有憑弔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歲而宋亡,但由於元代民族關係緊張,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識。

虞集有些詩還寫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韻陳溪山□履》、《杞菊軒》等。此外,他對元統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殺政策,頗表不滿。他更多的詩是贈答應酬、內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長在社會和平安定時期,他 的詩詞一般都寫得清和淡遠。一派承平氣象,如《無題》詩表現一種朦朧的境界,《聞機杼》則呈現雅淡的畫面,《臘日偶題》、《聽雨》、《宮詞》等給人一種安詳幽靜印象。虞集的詩風格嚴峻,聲律圓熟。

  詞

虞集工詞,一生所寫詩詞文章逾萬篇,但其詞作今僅存二十多首,大都敘述個人閒愁情思,缺乏社會生活內容,景物描寫亦平平無特色,惟《風入松》“畫堂紅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說:“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畫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陸游詩意而加以翻新。據說和他同時的詩人陳旅、張起巖都很欣賞這首詞,而當時機坊還把它織在羅貼上,作爲藝術品供人賞玩。

  散曲

虞集所作散曲,今僅存《折桂令》一首,前人頗爲稱頌。元陶宗儀《輟耕錄》謂“雖一時娛戲,亦過人遠矣”。吳梅《顧曲麈談》雲:“先生(虞集)文章道義,照耀千古,出其餘緒,尤能工妙如此,詢乎天才,不可多得也,此種‘短柱’句法,自元迄今,和之者絕少,唯明徐天池《四聲猿》中,曾一仿之,後不一見也”。王季烈《螾廬曲談》評價說:“虞學士集之《折桂令》詠蜀漢事云云,通篇用‘短柱格 ’,語妙天成。”

  散文

虞集的散文多數爲官場應酬文字,頌揚權貴,倡導理學。當時宗廟朝廷的典冊,公侯大夫的碑銘,多由他撰寫。但也有一些書信傳記文章,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陳□小傳》寫宋代進士陳□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蹟,褒揚其忠義。又如《答劉桂隱書》對劉氏不出仕,十分稱賞,讚揚劉"霜降冰涸而松柏後凋,沙礫汰除而黃金獨耀"。這裏對忠於趙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頌和他在詩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識是相通的。

虞集還有一些散文表現他的政治理想和對社會人情物理的深刻體會。《海樵說》着重闡明“大烹以養賢,推之使天下皆得其養”的道理,《醫說賜易晉》強調醫生應有仁愛的心腸,等等。

  書法

虞集的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頗得晉朝人韻味。傳世作品有行書《白雲法師帖》爲其晚年之作。書法行筆環縈,字若連綿,法度險峭,勁健古雅。如王世貞所言:“用筆若草草,而中自遒勁。”《墨緣匯觀·法書卷》、《三虞堂書畫目》有著錄。

  水利

虞集曾在爲仁宗講學的課餘時間,談起京師倚仗東南一帶以海運輸送糧食而從事危險無比的航行,實在是嚴重耗損民力,於是進言道:“京師東方濱海數千裏之地,都是蘆葦叢生的荒地,北從遼海,南到青州、齊州,潮每日沖積,長期已來已淤積爲可供耕種的肥沃之地。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築堤擋住潮水使成爲耕地,讓想做官的'富翁分別配領這些田地,由官府加以規定,有辦法找到一萬人耕田的,就給他一萬人份的田地,讓他做這一萬人的首長;以下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辦理。三年之內看他的結果,由朝廷依土地的肥瘠程度定額課稅,依等級徵收,五年之後能有積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積蓄的做爲俸祿,十年後賜給他符節印信,使他能流傳給子孫。這麼一來,便可得到數萬民兵來對內保衛京師,對外防禦海賊,而且又能不必仰賴東南海運,讓人民得以休息,又可藉着富人求官的心理,讓京師得到充足的糧食供應,四處遊食的人民能有正當的歸宿,自然不會做海賊。”但因評議的人意見不一致,此事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