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葉聖陶閱讀理解

葉聖陶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葉聖陶

葉聖陶閱讀理解

①“”,這句老話很有意思。

②我們走路爲什麼總是左腳往前,右腳往前,兩隻胳膊跟着動盪,保持身體的均衡,不會跌倒在地上?我們說話.爲什麼總是依照心裏的意思,先一句,後一句,一直連貫下來,把要說的都說明了?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走路,習慣了說話,而且“成自然”了。什麼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費什麼心,彷彿本來就像那樣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說話是我們最需要的兩種基本能力。推廣開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不達到的地步,勉勉強強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如果連勉勉強強做一做都不幹,當然更說不上我們有了那種能力了。

④聽人家說對於樣樣事物要仔細觀察才能懂得明白,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觀察的能力。聽人家說勞動是人人應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資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從勞動產生出來,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勞動的能力。聽人家說讀書是充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法門,書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經驗,讀書就是向許多古人今人學習,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讀書的能力。聽人家說必須做個好公民,現在是民主時代,個個公民盡責守分,纔能有個好秩序,成個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裏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這時,並不是我們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這樣說下去是說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舉吧。

⑥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的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的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的去把書本打開。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須真的去做公民應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話很有道理的時候,只是個“知”罷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僅僅是“知”,實際上與“不知”並無兩樣。到了真的去觀察去勞動去讀書的時候,“知”纔會漸漸化爲我們的習慣,,纔是我們的能力。

⑦通常說某人能力不強,就是某人沒有養成多少習慣的意思。譬如說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一個把看見的聽見的一些事物好好記住的習慣。譬如說李四發表力不強,就是李四沒有一個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寫出來的習慣。

⑧習慣養成的愈多,那個人的能力愈強。我們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習慣。

⑨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讀書。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讀書這門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學校裏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種種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己教育,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孔子一生“學而不倦”,就是看透了這個道理。

(作者:葉聖陶)

20.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說話爲例,引出了下文什麼觀點?(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答: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的地步,纔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21.第④段列舉了哪些事例?意在闡明什麼? (3分)

答:觀察、勞動、讀書、做一個好公民等四個事例。意在闡明,只有在“知”的基礎上通過“行”去養成某種習慣,才能算是具有了某種能力。

22.簡要概括⑥—⑧段的論證過程。 (4分)

答:第⑥段,承接上文的舉例論述,進一步闡述在知的基礎上培養習慣的重要;第⑦段,舉出反面的例子證明能力和習慣的關係;第⑧段,進行小結,再次強調養成種種習慣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