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葉聖陶讀後感

葉聖陶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葉聖陶讀後感1

葉聖陶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葉聖陶先生的《富翁》,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

這篇童話主要講了有一個地方,孩子們還躺在搖籃裏的時候家長就教育道:“孩子,你們要克勤克儉過日子,專心一意想法子弄到錢,錢越多越好,裝滿你的錢袋,裝滿你的箱子,裝滿你的倉庫,你就成爲富翁了。世界上最尊貴的是富翁,他們有一切的權力。世界上最舒泰的也是富翁,他們什麼事也不必做,需要什麼,只要花錢去買就是了。孩子,你開頭要勤儉,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凡是拿這一番話來教育孩子的家長,大家都一致稱讚是好家長。孩子們從吃奶開始就堅決接受這樣的教育,所以在那個地方,富翁就十分之多。

成爲富翁的人呢,一想起家長們的教訓,就覺得十分有道理,眼前的事實證明,一切權力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了,他們要又高又大的房子,自然有人來給他們造,他們要去什麼地方,自然會有人擡着轎子、拉着車子把他們送去。他們什麼事都不用幹,今天跳舞,明天聚餐,好不快樂!而那些沒有成爲富翁的人就在不斷努力成爲富翁。有一個石匠在開山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大金庫。從此,那裏的人都成了富翁。可是後來,富翁們的糧食吃完了,糧食店的老闆也不賣糧食了,農夫也不種菜了,那裏的人陷入了飢餓的恐慌之中。

看了這個故事後,我不禁爲故事中的人們感到可笑。金錢是很重要,富翁的確很好,但是有些人活到世上就是爲了錢錢錢,這樣的人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只爲了錢,反而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我認爲這樣的人是最最搞笑的人!

葉聖陶先生用童話的角度諷刺了那些只爲了金錢而迷失自己的人,《富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去看看。

葉聖陶讀後感2

寒假期間,我讀了《小學生葉聖陶讀本》這本書。葉聖陶先生筆下文章優美,使人感慨萬千。

這本書寫的都是葉聖陶美麗的童話、詩歌和散文。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童話是《 小黃貓的戀愛故事》。

《小黃貓的戀愛故事》講了一隻小黃貓喜歡上了一隻鵝,它們天天在一起愉快的玩耍。後來,鵝深深的愛上了小黃貓。小黃貓說愛它的潔白的羽毛、美麗的眼睛、頭頂的鵝冠,鵝全部給了它。可是,鵝不見了。小黃貓瘋狂的尋找。後來,鵝又出現了,跟小黃貓說它們還是做朋友好。這件事從此不了了之了。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小黃貓是代表了一些愛慕虛榮,貪婪索取的人,而它這種不好的品質被善良的鵝發現了,滿足它的慾望後離開了。這篇文章用童話來嘲諷現代人們的貪婪,無知。

葉聖陶讀後感3

“五一”期間,我讀了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粒種子》這篇童話故事

故事講了國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種子,他把種子種在白玉盆裏,澆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親自把盆子從暖房裏搬出去,晚上又親自搬回來。二年過去了,種子沒有發芽。國王生氣了,把種子扔了。後來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這粒種子,但種子還是沒有發芽。最後,這粒種子被農夫得到了,農夫每天照常工作,沒過幾天種子開花了,散發出迷人的芳香。

我們班裏許多同學的爸爸媽媽就象葉聖陶爺爺筆下的國王,走路怕摔跤,吃飯怕噎着,獨立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學爸爸媽媽象葉聖陶爺爺筆下的農夫對待種子那樣讓自己的兒女去學去做,這樣他們就會象那粒種子那樣開花結果。我的爸爸媽媽就象葉聖陶爺爺筆下的富翁,讓我學這學那,在雙休日裏興趣班總是很多,我希望興趣班少一點,這樣就能擠出一點時間看看書看看電視或玩一會兒。

如果我是葉聖陶爺爺筆下的那粒種子,我一定要讓農夫種,該耕就耕,該鋤就鋤,該澆就澆,那該多好啊!

葉聖陶讀後感4

在暑假裏,我看了一本難以忘懷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小學生葉聖陶讀本》。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篇葉聖陶的佳篇名作,而然他讓我覺得最有道理的一篇就是《最有意義的生活》,這篇文章大概意思是這樣的:青石和小黑石在岸灘上已經有一年光景了,一天,青石覺得不耐煩了,對小黑石說:“唉,這裏太安靜了,在我們周圍都有很多的小石子成爲了珍珠,瑪瑙,它們不都是去了城裏的珠寶店嗎?”小黑石卻不以爲然,幾天後,果然有一些工人把它們鏟走,不過,小黑石卻跌落在了草叢中。在城市裏,有許多青石都被工人們和泥一起攪拌,最後,它成爲了一條路上的一顆石頭。許多年過去了在小青石上面,有很多人走過這條路,小青石爲自己可以爲別人奉獻而感到無比的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件物品,它的性質是天生就穩定不動的,就像文中的青石,他最後成爲了小路上的一部分,而它覺得,這樣的生活纔有意義,因爲,它幫助了大家,如果這一條路上缺了青石,可能人們走起路來就沒有那麼順暢,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樂於助人,心裏就會比吃了蜂蜜還要甜。

青石是石頭,珍珠,瑪瑙也是石頭,同樣是石頭,它們的待遇就不一樣,如果你是石頭,你願意成爲哪一種呢?

葉聖陶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葉聖陶老先生寫的專集裏一個叫《最有意義的生活》的故事。主要講了一塊小青石和小黑石被水衝到了石灘上,他們的生活平靜極了,舒適極了,可是小青石討厭這樣的生活,它希望自己成爲水晶,瑪瑙,鈕釦,但小黑石覺得它這樣就很好了,很滿足了。過了幾天,石灘前來了一羣工人,把小青石撿走了,可小青石變成了鋪路石。終於,它明白了,這纔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看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一些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給予是快樂的,這纔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葉聖陶讀後感6

“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去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這句話是敬愛的葉老先生說的。今天,我讀完了這本書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就說葉老的名作《稻草人》吧!比如開頭就那麼有趣:“田野裏白天的風景和情形有詩人把它寫成了美妙的詩,有畫家把它畫成生動的畫……那麼,還有誰把田野裏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告訴人們呢?有,還有,就是稻草人。”這第一小節顯示出稻草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使我們知道接下來是寫稻草人爲什麼在葉老先生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和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它那麼有地位。

不僅如此,葉老先生在後面的句子裏差不多都用了擬人手法比如:“這使稻草人感到無限驚恐,心想:禍事真的來了,越怕越躲不過。”等這些句子都是使我越來越敬佩這位作家了,雖然他早已去了另一個世界,但是,他的人品與作品都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葉聖陶讀後感7

關於教育的見解,千差萬別,可是扼要地區別起來,也很簡單,大大可以分爲相反的兩派。就教育的目標來說,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爲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爲人,獨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淺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說,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個空瓶子,其中一無所有,開着瓶口等待着把東西裝進去,另一派認爲受教育者自有發掘探討的能力,這種能力只待培養,只待啓發,教育事業並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養和啓發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說,一派注重記誦,使受教育者無條件地吞下若干東西,另一派注重創新發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東西,化爲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說,受前一派的教育是“爲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應命準備去做工具,不是“爲(別)人”是什麼?受後一派的教育是“爲己”,“古之學者爲己”的“爲己”,發展知能,一輩子真實受用,這種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教育”。也是《葉聖陶教育文集》貫穿始終所提倡的教育。

書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發我們的思考,尤其是在面臨應試教育的壓力時,有不少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態度都由分數來決定,把學生當作一架考試機器,希望在他們的大腦中儘可能多的“填”入知識。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學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覺的生命體,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過本書的學習,使我再一次領略了教育的真諦——是爲了受教育者和諧、健全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心靈的健全比接受知識的多少要重要的多。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更關注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要使學生在課堂中儘可能的高興,發揮自己的天份、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僅僅一時感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實處,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學習,把每一個學生都作爲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教育,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尊重維護學生人格尊嚴,對每一個學生都儘可能的給予關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使學生的心靈、人格都健康發展。

葉聖陶讀後感8

好同學周彥送我一本《葉聖陶作品精選》,在這個寒假裏我有幸拜讀了它,其中讓我最爲感動的是描寫“燕子”的故事,故事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一隻小燕子離開媽媽的懷抱獨自去空中自由的遊逛,可突然“砰”的一聲一個泥彈打中了小燕子的背部,小燕子筆直的落在了地上,它受傷了,傷心的哭着要媽媽。這時柳樹聽見了安慰的說,可伶的小朋友啊,可惜我手臂太短扶不到你;池塘的水聽見了也安慰的說,可伶的小朋友,可惜我不能到岸上去幫助你療傷;蜜蜂知道了也安慰說,可伶的小朋友,可惜我的翅膀太薄不能抱你回去……

這一天,一個叫青子的小姑娘正好放假,她來野外採花,看見了這隻受傷的小燕子,只見它羽毛上有血,青子急忙放下花小心翼翼的抱起了小燕子,幫它洗去羽毛的上的血,並將它帶回家,這時的柳樹,池塘的水,蜜蜂全都放心了,因爲它們知道青子是一位仁慈的小姑娘。青子回家將小燕子受傷的的事告訴了她的好夥伴玉兒,她們一起細心的照料起小燕子,弄好吃的給它,陪它聊天,給它唱歌,知道小燕子想媽媽還幫它寫尋人廣告。在青子和玉兒的努力下,小燕子終於又回到了媽媽的懷抱裏。之後的每年春天小燕子總會給青子和玉兒帶各種美麗的珊瑚和貝殼。

看了這個故事我有許多心裏話要說,當小燕子受傷的時候,有困難的時候,有那麼多的人想幫助它,特別是得到青兒和玉兒細心的照料,當任何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給他們以溫暖。同時我們也應該像小燕子一樣得到別人幫助後要學會報答和感恩,我想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