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守株待兔》語文教學反思

《守株待兔》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課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擋之勢走進了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頭。懷着對新課程教學的學習、探索、思考,我兩次執教了人教版第六冊《寓言兩則》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兩次教學中的反思和點滴想法,坦誠相告,以求得發展,求得進步。

《守株待兔》語文教學反思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1、課堂氣氛不活,沒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2、課文朗讀不夠,不到位。

3、課文複述時,沒能緊扣課文,學生髮散的東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順利領會寓意。

4、學生評價粗淺,老師沒有進行引導。

5、教案設計面面俱到,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重難點不很突出。

6、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前鬆後緊,導致重點部分的訓練時間不夠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課堂氣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個較簡單的寓言故事,絕大多數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話比較完整地加以講述。原以爲導入時就讓學生簡單地講一下故事,會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由於講故事的同學聲音不夠洪亮,講述不夠生動,所以一開始就營造了課堂的沉悶的氣氛。後面出示了五幅圖畫,原意是要求學生圖文結合複述課文,希望可以掀起一個高潮的,且這也是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動了腦筋的地方,誇張一些的說,是老師苦心策劃的一個環節,但學生明顯興趣不大,複述時隨意且無內容,說者激昂,聽者淡然。少部分學生甚至開起了小差,見此情景,老師也沒了激情。

2、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沒能充分把握教材,總想面面俱到。結果是在教學中指東指西,盲目教學。儘管老師全場奔命,極力煽情,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卻是氣定神閒,任你風狂雨驟,自是巋然不動。就別談完成和落實朗讀、複述課文,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了。

3、拔高要求,總喜歡要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老師應抓住最佳時機給學生予以點撥。大多數時候,教師成了一個洗耳恭聽的觀衆,沒有窮追猛打,乘勝追擊。一味對孩子講的東西表示認同,似乎是不管你講什麼,只要你能說就行。局面失控,變成了老師被學生牽着走了。

4、對學生情況估計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時,我在五幅圖後出示了一幅空白圖,原意是想通過學生自行補充的內容,又能達到更深刻地挖掘,領悟寓意的教學目標。沒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邊勞動,一邊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獵人"等一類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無奈之下,老師只好硬生生地拋出了自己準備的問題。這次原以爲學生又會順藤摸瓜地回答,沒想到學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幾個孩子都說他的親人、鄰居、朋友都會鼓勵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與原先料想的回答整個兒不挨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隨意,說明了老師平時沒有做過這樣有方向性的訓練,學生也沒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統的訓練。我姑且把它叫作學習過程中"導定向"的訓練吧!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既是平時訓練的體現,又是訓練效果的檢驗,更能充分體現出老師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的藝術。新課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個"綱",七個"性"。一個"綱"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面對這些自由程度極強的孩子,老師還是要拿出農人種莊稼的精神來開荒、耕耘的。"在孩子心靈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有行爲的收穫;播上行爲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穫"。這樣做的好處,受益的絕不僅僅只是學生。

5、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以致複述不能順利進行,寓意的領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和複述課文是重點,生字教學完全可以緊扣課文進行教學。但在這一環中,老師忽略了朗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這樣做,學生表面上得到了機會,得到了鍛鍊,因爲他們去想了,有發散的東西了。順應了現在一再強調的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要求,老師也可以樂得清閒,這樣做不是很好嗎?但實際上卻背離了課本。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口若懸河、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學生一節課之後,到底能收穫什麼?可能是課本上的東西知之甚少,課外的東西也淡而忘之。"以讀爲本"是近幾年來教育界

呼聲很高的一種教法,也是一種反璞歸真的學法。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使老師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關老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算"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老師決定學生的思維,牽着學生走"不對,但"學生自由發揮,老師跟在學生後面走"似乎也不對。老師和學生誰纔是課堂上的主體?這個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的路子是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還是套用某種固定的模式?是給個問題,然後小腦袋一碰,你們討論去吧,再找幾個人彙報彙報完事?還是你一句我一句熱熱鬧鬧來個大討論、大辯論?如今開放的教學課型如"百家爭鳴",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質疑式、討論式、辯論式、茶館式、小組式、採訪式、主題式……"到底是套用?還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的問題:語文課堂上到底是突出"讀"?還是突出"演"?是突出讓學生去"想"(即發散思維)?還是重點引導學生去"悟"(在讀中悟)?老師能不能在課堂上對知識進行蔓延?這個度又應該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評價

《守株待兔》這一課我前後共備課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師的主體地位;第二次倒是訓練了學生,但目標又不夠明確;到第三次時,我將教案重新做了較大的調整,思路變得更清晰, 重難點更突出,目標更明確了。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了三個:

1、學會生字和詞語。

2、朗讀、用自己的語氣有感情地複述課文,領悟寓意。

3、拓展想象,訓練口語交際。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三個目標進行教學,這節課條理清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字教學自然、靈活,學生完成了從積累到運用的過程。

第二、以訓練爲主,訓練學生讀書,說話。老師所設置的每一次的練習,都結合課文朗讀進行。

第三、學生的提問,學生的回答離教學目標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較自然地帶出寓意。

第四、問題的設置帶有層次性,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第五、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學生,讓學生自己體驗,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開課?如何營造開課的氣氛?如何掀起開課的高潮?排球運動中,扣球手在扣殺時要做到"短、頻、快",老師是不是可以借用並充分運用?

2、在梳理問題進行點撥時,老師的語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話。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親人、鄰居、朋友紛紛勸他說"這個問話設置爲:"假如你就是他的親人、鄰居、朋友,你會怎樣勸他?"這樣更直接,更有針對性。

3、學生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應該給予及時的回答。對一些很明白的問題,應該當時解決,涉及到課外知識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通過課外查有關資料獲得,而對牽涉到文章主要內容,即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有關問題,則放在學課文當中去解決。

4、當學生在表達不清楚時,老師該怎麼辦?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小時,老師又應該怎麼辦?"放大學生優點,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善用讚揚和鼓勵,才能引發學習動機。

5、在教學的最後兩個環節出現失誤:一是點明寓意時,老師太苛求學生的寓意儘量*準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正如《畫楊桃》一文中告訴我們的一樣:"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蘇軾也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維的發展,等於爲孩子和老師"畫地爲牢"。老師應該如何去把握好這個度?二是拓展想象時,因爲已下課,學生半

天不往老師心中的'答案上*,又因爲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一着急,腦子出現瞬間空白,忙不迭地追問學生:"他們應該怎樣說?"似有你今天說不出來,就休想下課的架勢。學生早被嚇回去了,那裏還會有言語?欲速則不達,破壞了整個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倡導自主性,加強實踐性,作爲新時代的老師,應該努力往這方面*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環節的時間應該充分把握,有備無患,老師也不會自亂陣腳。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學生主體"應該圍繞教學問題來進行。"引而不發,助人自助",教師無論是"帶"還是"跟",都應該視情況而定。目標中說"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會學生"怎樣學",比讓學生"學會什麼"重要。學的過程比獲得的結果重要。孔老先生在兩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誨我們:"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過程中學會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結果自會水到渠成。

2、要強化問題意識。在任何教學活動中,師聲雙方均是主體活動者,任何單一的答案都應該得到否定。但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導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提問題,不能漫無邊際。這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導定向"的系統訓練。

3、有關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問題。情感濃烈的課文要引導學生以"讀"和"悟"爲主,故事性強的課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明確教學目標,一切教學環節都應圍繞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的確立要簡潔、突出重點,而切忌枝蔓太多。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要做到有的放矢。點、線、面都想顧及,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既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又使得教學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詞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發展的階段,具體到教學中來,就是要能使學生興奮,老師興奮,體現出一堂課中最精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一部影視作品能否引起觀衆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編劇的精心策劃,導演的精彩拍攝,適度引導,演員的出色表演。同樣的道理,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導演是老師,演員是學生。這部作品的好與壞,老師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爲老師面對的是一羣特殊的演員,是一羣沒有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演員,或者說是一羣正在接受訓練還不夠成熟的演員,高潮的出現絕對要*老師的引導。一節課的高潮可能出現在四十分鐘的每一分鐘裏。具體的問題是如何引起這個高潮!開課時需要高潮,課中時需要高潮,課尾時仍然需要高潮。講故事、遊戲、表演、唱歌、猜謎……種種種種都不失爲一個好的辦法,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讓這種積極性充滿整個課堂,乃至自己的每一個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老師要給學生永遠的"新鮮感",而這個"新鮮感"的保持確實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別是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

兩課之後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蛻變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新課標帶來的新觀念對我們習慣了傳統教學的老師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面對衝擊,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是退縮?是無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怎樣才能讓這種衝擊成爲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是一種束縛?通過"兩課兩反思",使我逐漸進入蛻變的過程。終於把讀書擠進了課堂,終於向傳統教學發起挑戰了,終於把訓練學生作爲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課時,總想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展示,結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卻沒一樣落實了,活活給自己上了一副枷鎖,導致第一節課的失敗。第二次上課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這個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教學,得到的結果是:它只給我指出了前進的大方向,至於如何邁步則是我自己的事情。於是我思考,我改進,我努力。雖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輪廓。如果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學,我相信我會使雕像更趨完美。

由此可見:理想的教學設計與教師的課堂實施總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會帶來困惑,更會帶來衝突,但困惑使人奮進,衝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靜候在冷靜的思考與溝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