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邯鄲學步典故

邯鄲學步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邯鄲學步典故1

邯鄲學步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邯鄲學步典故2

典源出處

《莊子 ·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 (歟)? 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成玄英疏:“壽陵,燕之邑; 邯鄲,趙之都。弱齡未壯,謂之餘子。趙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國少年遠來學步。”《漢書 ·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釋義用法

燕國壽陵的少年到趙國邯鄲去學那裏人走路的姿態,沒有學會,反而把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後用此典形容一味模仿照搬他人,不僅沒有學到別人的本領,而且失去了原有的技能。

用典形式

【學步】 唐 ·駱賓王:“昔予迷學步,投跡忝詞源。”宋·蘇軾:“廣眉成半額,學步歸踔踸。”

【失本步】 唐·李白:“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失步人】 唐·胡曾:“青娥莫怪頻含笑,記得當年失步人。”

【壽陵步】 唐·劉禹錫:“空愧壽陵步,芳塵何處尋?”

【邯鄲步】 宋·陸游:“蹉跎已失邯鄲步,悲壯空傳敕勒歌。”清 ·黃鷟來:“多年學試邯鄲步,未抵詼諧對馬曹。”清·呂履恆:“後來者誰可與言,東里之顰邯鄲步。”

【矜學步】 唐·李紳:“恥矜學步貽身患,豈慕醒狂躡禍階。”

【羨邯鄲】 清·蒲松齡:“我自有故步,無須羨邯鄲。”

【邯鄲匍匐】 金·元好問:“著腳繩橋已足憂,邯鄲匍匐更堪羞。”

邯鄲學步典故3

成語故事“邯鄲學步”出自燕國時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盲目的模仿別人,只會讓自己失去原來的自己,要堅信你也是最棒的!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邯鄲學步,這則成語故事是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後人用邯鄲學步的意思和故事來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這則成語出自《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典故4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模仿別人,非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後因用“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長處失去了

【邯鄲學步的反義詞】標新立異、獨闢蹊徑、自我作古、擇善而從

【邯鄲學步的近義詞】鸚鵡學舌、東施效顰、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趨?

【邯鄲學步的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鄲學步典故5

  邯鄲學步的歷史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邯鄲學步的成語解析

《莊子·秋水》篇裏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他們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各異,但都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他什麼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成語典故“邯鄲學步”即出於這則故事。

有學者研究認爲,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古都邯鄲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着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回車巷窄和爲貴,學步橋寬嘉壽陵。”這是今人馬新民創作《邯鄲賦》中的一句對句。作者認爲壽陵少年來邯鄲學習的是類似現今芭蕾舞樣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壽陵少年刻苦學習,把腳跳到了腫脹而無法走路的地步,這種精神不但不能恥笑,反而應該嘉獎。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們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卻了本性。但邯鄲人絕對不可以以此來笑話前來刻苦求學的人。

關於踮屣

真是不到邯鄲體會不到燕趙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探索燕趙文化體會不到燕趙文化的深長厚重。無論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還是廉頗藺相如的和爲貴,無論是精忠捨己的託孤程嬰,抑或是鋒芒畢露的自薦毛遂,都給人留下膾炙人口的動人佳話,都給中華文明增添了熠熠生輝的驕人光彩。

最使我耳目一新的是在邯鄲居然有兩種版本的“邯鄲學步”,故事令我大開眼界增長了不少識見。一個是人們熟知的“邯鄲學步”。

故事源於《莊子·秋水》,說是燕國有個壽陵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便跑來學步,但學習方法不對,不但沒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優美姿勢反而將自己原來怎麼走路也忘掉了,到頭來居然不會走路,只好以手着地爬回老家去。

李白據此寫詩說“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又爲這一故事濃墨重彩添上一筆。多少年來一說“邯鄲學步”,人們都會想起那個愚蠢可笑的壽陵少年,都以他爲戒力避再出此類洋相。

沒想到這次在邯鄲“學步橋”旁一位鶴髮童顏的老先生卻向我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邯鄲學步”的故事。他說那個壽陵少年不遠千里來到趙國,其實不是來學走路。走路人人都會,姿勢再美也美不到哪裏去有什麼好學的?人家是來學舞步即來學跳舞的。

春秋戰國時趙國邯鄲人很善於跳舞,當地有一種舞步叫“踮屣”就是擡起腳跟用腳尖着地旋轉飛舞,與現代流行西方的芭蕾舞有些相似。那位從燕國來趙國邯鄲留學的少年學舞非常刻苦,很快得其要領,初具模樣。只可惜那孩子在獨自練舞時意外摔傷了腿骨,從此不能站立只好匍匐而行。

到了這份上人都傷殘了哪裏還能再練那古代芭蕾?可他矢志不移決不半途而廢表示就是用一條腿也要把“踮屣”舞技學到手。趙國的舞師被他的決心所感動,千方百計從遠方爲他請來當時的名醫妙手回春治癒了他的斷腿。壽陵少年蹦跳如初更加發奮努力,終於學得“踮屣”真傳成了一代舞蹈家。

此人學成後回到燕國成了燕王舞師。據說荊軻刺秦王告別於易水,太子丹給他送行時高漸離爲他擊築,宋玉爲他唱歌。這位從邯鄲學成歸來的少年舞師激動得一步跨到酒桌上,跳了一曲激昂慷慨的“踮屣”舞。只見他金雞獨立一隻腳尖在酒桌上飛速旋轉,看得壯士荊軻都目瞪口呆拼命鼓掌。

但邯鄲有“踮屣”之舞卻是有史爲據的《漢書·地理志》曾說“趙地女子彈弦踮驪”《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說趙國“女子則鼓鳴瑟踮屣遊媚貴富”可見這位邯鄲老先生所言並非空穴來風。近有學者考證也認爲“邯鄲學舞”言之有據起碼應屬一家之言。也有人說到邯鄲學習的壽陵少年應該並非一人,等等。

倒不是要否認“邯鄲學步”說,後者自有其幽默理趣和警示作用,殊爲可貴。而“學舞”之說對於激勵後生學子矢志不渝、萬難不屈、拼搏成才應該說同樣有積極意義。本着“百家爭鳴”原則兩說並立有何不可。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那個小尿童號稱“第一公民”說法就有五六種之多。何況我中華文化幾千年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邯鄲學步造句

1. 自從晚報學習造句以來,我跟着表弟邯鄲學步,結果姨媽說:“學習和做人一樣,不能只知道邯鄲學步,而要自己發奮圖強,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我聽懂了姨媽的話,就自己造了這個句子,沒想到獲得了表弟老師的表揚。

2. 只有缺乏自信的人,纔會去一味的邯鄲學步,我們可不能學這種東施效顰的行爲。比如:班上有部分同學玩"超級追星",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他們那邯鄲學步的樣子非常滑稽,只能惹人發笑。

3. 我們不能盲目學習,就像邯鄲學步那樣,我們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學習。比如:小朋友總愛邯鄲學步,一會兒模仿電視機裏的大力士抱西瓜,一會兒學習超人飛,結果把自己給砸了或摔了,這就是邯鄲學步的結果。

4. 裝出來的穩健成熟大有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假與無奈。

5. 我們不能像邯鄲學步那樣,學了這個忘了那個。比如:寫作文更不能邯鄲學步,要有自己的特色。可老師說我懂得邯鄲學步的道理,做得全是邯鄲學步的事,說得我臉紅。

6. 明明在寫作時常常邯鄲學步,後來連自己原有的寫作風格也"丟"了,寫出來的作文不綸不類的。

7. 後來,人們用“邯鄲學步”或“學步邯鄲”這句成語,比喻只知道盲目地模仿別人,結果連自己原來的技能也丟掉了。

8. 未能免俗,乘此機會,邯鄲學步,也來嘮叨幾句。

9. 可以去邯鄲學步,但決不可壽陵失步。

10. 學步橋是古城邯鄲十大景觀之一,是邯鄲寶貴的歷史遺產,特別是“邯鄲學步”這個典故,更是家喻戶曉。現在學步橋已經建成了一個帶狀公園,更成了人們早晚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邯鄲學步典故6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爲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出處《元史·徹裏帖木耳傳》

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釋義 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故事 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 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 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 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 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 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 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 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 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 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會怨恨的。”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 法的人還要多。” 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嗎?” 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 個人可以任用!” 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 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 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 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 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 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 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 說:“參政,你這下成爲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 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 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