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大綱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發表以來,一直被收錄於各時代各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被稱爲中國最經典的語文課文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章記述了作者回家奔喪,與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的事,突出表現了父親的“背影”。文章以真摯的情感、寫實的手法、素樸而有感染力的語言,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背影”本身也成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經典形象。

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八年級的學生閱讀範圍還不是很廣泛,閱讀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這一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麼優美的背影?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再者,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學生對親情的理解遠不如作者深刻,教學過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時補充相關材料,學生才能深刻認識《背影》之愛的非同尋常。

教學目標:

1.感知父親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過探究討論理解深厚的父愛,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

3.學習文章通過細節描寫和樸實深情的語言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結合文章具體內容,抓住“背影”體會別樣父愛。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圍繞“流淚”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頓悟到感念的心路歷程。

教學創意:

着眼文體,關注細節;咬文嚼字,品味欣賞;發現空白,深究疑點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問題導入,直入主題

提問:我們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會用一些什麼樣的詞語?

學生回答。

老師提示:我們在《背影》一文中將會看到與大家期待的不一樣的中年男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或者聽讀課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寫_________的散文。(屏顯)

學生自由回答。

三、讀“父”

(一)齊讀或指名朗讀“望父買橘”的句段,聚焦這段文字、這段描寫,說一說自己從中讀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愛?

(屏顯)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學生深情朗讀。

(二)咬文嚼字感受別樣的“父愛”。

聚焦父親的穿着、父親的動作以及文章中隨處可見的細節如“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紫毛大衣”、“囑我路上小心”、“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等,來體會父親對“我”竭盡全力的甚至有點狼狽的愛。

(三)教師小結。

(屏顯,學生朗讀)

父親的愛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囑嘮叨一千遍一萬遍還是不放心

父親的愛是那件黑布的大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帥不酷卻模糊了我的淚眼父親的愛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兒子的身上自己卻穿着布馬褂布棉袍

父親的愛是那靠門的座位千挑萬撿啊一路上都牽扯着父親的視線

父親的愛是那蹣跚的腳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遲緩一點兒不矯健

父親的愛是那堆硃紅的橘子像跳在冬天裏的一堆小小火焰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摒棄“貼標籤”,籠統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詞語裏”,關注細節,貼着語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現出來的不一樣的父親形象以及別樣的父愛。)

四、讀“子”

(一)提問:父親的愛,作爲兒子的朱自清理解嗎?接受嗎?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小結。

(二)研讀品味:你從這些文字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緒?

(屏顯)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

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

教師指導朗讀,學生回答。(明確:不理解、厭煩、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開頭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刪去嗎?

(屏顯)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

學生讀書,思考,交流,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

(1)多餘,可以刪去。

(2)不可刪去。“我”的清閒與後文“父親因爲事忙”形成鮮明的對比。

教師小結:由文段可以看出,當時朱自清家的經濟狀況幾乎面臨崩潰(祖母去世、父親賦閒……)父親焦頭爛額,忙得不可開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兒子,但他還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親最終都爲“我”做了。(可以讓學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說話,再一次從細節感受父愛。)例如:囑託查房可囑託可不囑託;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講價錢可講可不講;選位置可選可不選;鋪大衣可鋪可不鋪;買橘子可買可不買……可是。“我”還是不滿意,還是不高興,甚至不接受。引導學生思考:《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的往事嗎?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質疑探究的方式體會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對“父愛”的情緒,與常規的分析“四次流淚”的方式不同,爲下一環節讀“父與子”以及體會父愛的深刻內涵蓄勢。)

第二課時

一、設疑思考

提問:《背影》難道只是在敘述一件“父愛親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嗎?

學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結尾,重點理解。

(一)指名朗讀結尾段第一句。

(屏顯)近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嘗試給這句話加上一組關聯詞,再讀,齊讀體會父親的滄桑。

學生回答:“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雖然都是東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還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師點撥: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閱歷、勤奮都不能改變生活現狀的話,那也許就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問題了。確實,當時不僅是季節的冬天,整個中國也正在冬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自清父親面對的,不僅是家中老人離世的悲哀,自己失業的悲哀,也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悲哀!可是,這一切,當年20歲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親的“迂”。

三、默讀、細讀“父親的信”,琢磨其不同尋常之處。

(屏顯)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學生交流。

四、資料助讀,進一步理解《背影》之愛。

(屏顯)《背影》的背後……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後自作主張改“朱自華”爲“朱自清”,父親很生氣。

1917年,父親失業,祖母去世,家庭經濟陷入困頓。朱自清二弟幾乎失學。《背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畢業參加工作,父親爲了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資。父子發生劇烈矛盾。朱自清離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帶兒子回家,父親不准他進門,只能悵然離開。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親不搭理他。父子開始長達多年的冷戰。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兒子:“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親讀到《背影》。父子冷戰解凍。

1945年,朱自清父親去世。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追問:如何理解開頭段的“不相見”?

明確:“不相見”,其實是“不願相見”、“不敢相見”……三個字蘊含者太多的欲說還休與無可奈何。進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態度變化。

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背影》的主題,分析結尾段父親的來信和展示有關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資料,是解讀《背影》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單純談父愛的傳統教學定位,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背影》之愛。

五、評價小結,昇華主題。

(一)學生交流:從《背影》中,我還讀出了________。

(二)教師談感悟,總結。

《背影》一文,很淺,也很深,經歷越多,懂得越多。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範的寫人記事散文,要把它當成一篇以事寫人並帶有強烈抒情意味的散文來教,而不能簡單地把它當成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來教,要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學的形象性、文學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層意蘊文學語言的精彩與個性化、文學構思的奇巧等,而不能僅僅着眼於記敘文特點的把握(《教師教學用書》語)。再者,本文教學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讀衆說紛紜,名家課例層出不窮,所以,這樣一篇與學生有時代隔閡的經典課文,要上出溫度與深度,着實不易。所以,在設計本文教學時,我查閱借鑑了名家課例,摒棄傳統教法,從散文欣賞的角度實施教學,根據學生學情,讓學生走進課文,細讀課文,先讀“父”,再讀“子”,最後讀“父與子”,“沉入詞語裏”,咬文嚼字,發現空白,深究疑點。並在讀“父與子”這一環節適時補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關材料,學生聯繫自身實際,體會理解作者從覺得父親“迂”、不理解父親、與父親發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親、思念父親,對父親產生悔意的過程,最終明白《背影》之愛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