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6篇)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通用6篇)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1

“雞兔同籠”是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資料。在這節課當中,我主要藉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時結合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再配合假設法。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本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嘗試探究”這一部分,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潛力。透過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應用練習是一個提升的過程,讓學生回顧研究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法的過程,選取適宜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在彙報時讓學生說說理由。用哪種方法適宜?爲什麼?應用練習的設計,這樣都能使學生鞏固瞭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同時解決問題的潛力也得以進一步的提升。課堂教學後,我進行了以下反思:

1、透過向學生帶給了現實、搞笑、富有挑戰的學習素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使學生展開討論,從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題,學生能夠應用作圖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解決問題。

(1)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

(2)假設法教學與畫圖結合分析的方法上的突破,到達好的效果。

(3)列方程解決問題做爲後進生的學習良方,也是解決難題的途徑,也值得老師重點關注與突破。

2、遵照《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在課程設置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爲學生帶給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透過教師創設的現實情景,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假設的數學思想的應用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關係。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數形結合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圖形與雞兔同籠的有效結合,讓知識“二合爲一”,有效溝通對知識的遷移,以及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潛力有重要的好處。

3、在學習中注意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不同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學生獨立思考2—3分鐘後再強調學生之間交流,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教學有效性更注重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體會數學的價值。這堂課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有的地方只是蜻蜓點水,部分學生理解上還有點問題,我想將在練習課中進一步完善。一句話:尊重學生的思維水平。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2

一節好的數學課就應讓學生懂得一個知識點,獲得一種思想,積累學習經驗,行走在構成某種技能的路上。教學完雞兔同籠,我留下了這樣的感悟。

雞兔同籠是六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的資料。本節課作爲本冊教材“數學廣角”中唯一的教學資料,它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道我國民間廣爲流傳的數學趣題,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類典型的問題,研究這類題,不僅僅使學生學習一種數學思想,而且收穫解決策略與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潛力。

研讀教材後,我依據新課標,從設計理念到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都做了認真地思考,連教學環節都是幾經修改的,但整個課堂教學效果實在有些汗顏。

一、“猜測”形同虛設。

其實,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猜測是一切發明創造的開始,也是思維的開始。學生就應歷經一個猜測——驗證——調整——最終找到正確答案的思維成長過程。而我把“猜測”只作爲一個課堂環節,一個程序,沒有將猜測與後面的環節建立聯繫,致使“猜測”環節形同虛設。

另外,在學生猜測後,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發現猜測不對,腿的總條數多了,該怎樣調整;反之,又該怎樣調整,其實調整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每一次調整,一個一個地增,或一個一個地減,腿數之間都相差2。這是關鍵。就應給學生後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爲學生的自探究明確了目標和指明瞭方向。這樣就不會出現後彙報中的“嘗試法”的孤立無援了。

雖然列表嘗試法在學生的眼中是一種笨拙的方法。但本節課的列表嘗試法是讓學生經歷由常規逐一舉例向減少舉例次數的過渡,實現“跳躍式”列舉,而且在學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數學活動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其中的規律:“每增加一隻雞同時減少一隻兔,就會減少2條腿;反之,每增加一隻兔同時減少一隻雞,就會增加2條腿。”學生在這樣發現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設法”的影子。爲下面的假設法的策略解決問題做了提前滲透和有力地鋪墊,同時也能感受到量與量之間的共變關係。

然而由於我把嘗試法探究活動與尋找其他策略併入一個學習活動中,使得學生只顧去尋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學直接忽略嘗試法,失去了此處探究活動的價值和好處。如果我能分步實施,細化活動要求:活動一、列表嘗試,彙報後,再進行活動二:尋找其他策略,就不至於出現彙報中的“混亂”。

二、數學課上的語言規範性有待加強。

在數學課堂上,老師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嫺熟的教學技巧與方法,還要講究教學語言的準確明晰,具有邏輯性。本堂課假設法算理是一個難點,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準確,富有邏輯性的語言把算理引導出來:假設籠子裏都是雞,一共有幾隻腳?條件告訴我們幾隻腳,這樣就少了幾隻腳呢?爲什麼會少了10只腳呢?這樣就能使學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所以我感到教師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學生的有序思維。

當我上完了課,我留下了開篇的感悟。由於本課的諸多不足,後面的習題一道也沒有練。對這種低效的課堂我有些慚愧,但我想“教後知困”。使我看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來,在數學教學的這條路上,加強身身的數學修養是教好數學的根本。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3

《雞兔同籠》爲流傳的數學趣題,在本冊教材中呈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透過假設舉例與列表的方法,以及列方程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結果。課堂上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去試:先畫20個圓圈表示20個頭,再在每個動物下面畫兩條腿,20只動物只用了40條腿,還多出14條腿,把剩下的14條腿要給其中的幾隻動物添上呢?(7只動物分別添2條腿)。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雞。這時候有學生問能把動物都看成是4條腿的嗎?在師生們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減少,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選“雞兔同籠”這個題材,主要並不是爲了解決“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要藉助“雞兔同籠”這個載體讓學生經歷列表,讓學生在大膽的猜測、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教學中我補充了其他的解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而凸顯了本節課的價值。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注重模式,合作交流,教師點撥這一塊不夠透徹,沒有關注到差生。

2、我在假設之後怎樣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樣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調控潛力需進一步提高。如時間的把握、學生合作過程的控制、合作學習的效果等。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不斷突破,使教學走上一個新臺階。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4

通過研讀教材和教學用書,我知道雞兔同籠問題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一本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雖歷經1500多年,該類問題還是向我們展現出了其巨大的魅力。二、三年級的奧數中有,五、六年級的教材中有,到了初中還要學,那麼該類問題中究竟蘊含着怎樣的數學思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構建該類問題模型,教給學生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相應的發展呢?帶着這樣的思考,我不斷地查閱資料,尋找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很幸運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讀到了《“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滲透策略》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這段話給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支撐的作用。這段話中提到“當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假設、建模、代數、擡腳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作用於“雞兔同籠”問題中時,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相互關聯之處。轉化爲猜想、列舉、畫圖等提供了便捷,猜想是列舉的開始,列舉則是假設的前奏,畫圖是對列舉的結果的形象呈現和爲假設提供的直觀支撐,假設是對前面諸法的有效提升,建模則是假設的必然結果,代數是假設的聯想產物,擡腳無非是假設的另一種特殊形式。”

“如果按思想方法的作用給其分類,轉化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基礎性的思想方法,不可少之;猜測、列舉、畫圖、擡腳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頗有侷限性的思想方法,雖爲假設做好了鋪墊或延伸,但會受到數目大小或奇偶性的限制,不能廣泛用之;真正能夠適應於此類問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方法,無疑還是假設和代數的思想方法。如果按思想方法的新舊給上述思想方法分類,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建模和代數的思想方法,都是在前面教學中教師多次滲透、學生領悟較深的思想方法,惟有假設和擡腳纔是本節課中新出現的思想方法,而擡腳不過是特殊的假設,且具有很強的侷限性。由此看來,學生真正最需要獲得的,又能適應解決問題普遍性要求的一種新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假設。”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與備課之後,我如期的上了這節課,通過對這節課的實際教學,檢查了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效果之後,我對本節課有了以下幾點反思:

1、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優化

雞兔同籠問題作爲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那它的思維含量必然很高,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提出統一的要求,要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本節課,師生共同經歷了六種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畫圖法、擡腳法即古人的砍足法,在進行練習時,我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接的解答,指名生彙報後,進一步問:“還可以怎樣解?”促進學生去思考更多的解法,並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說出解法,最後比較哪種算法比較好。從列表的枚舉法到假設的算術法,不僅從思維上層層遞進,而且更好地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優化。

2、注重了數學思想、數學文化的傳承

“雞兔同籠”是我國民間廣爲流傳的數學趣題,教學中,我從該趣題引入,到解決該趣題,到感悟古人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奧數面紗,還其生動有趣的一面。通過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受了祖先的聰明才智,滲透一種古代數學文化,更重要的是體會了其中蘊含的豐富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數量替代《孫子算經》原題中的大數量的“替換法”解決問題,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和方法;用“算術法”解決問題,滲透了假設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決問題,滲透了代數的思想和方法等等。

3、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課前,我就感受到了這節課容量大,學生難理解,如果一節課中要求學生理解所有的思想內涵,必將導致課堂內容學習的擁堵和孩子們學習的不知所措。教學中,我並沒有平均分配學習時間和關注度,而是結合孩子們認知方式的,選取了算術解決的假設模型爲本課數學思想的重點去滲透,讓孩子們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的對比中,體會數學思想。正如一些聽課老師所說的,學生能夠提出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已經達到了,因爲他已經體驗和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4、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

在學生重點掌握了兩種解題思路後,我話鋒一轉,告訴同學們“雞兔同籠”問題並不單指“雞兔同籠”,該類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如龜鶴問題、民謠中的人狗問題、租大船小船問題等。明確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的生活味和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受到“雞兔同籠”問題的學習,貴在學習一種假設推理與代數方程的思想方法,貴在用來解決生活中類似於雞兔同籠的變式問題。拓寬了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認識,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形成了知識的遷移。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5

《雞兔同籠》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好玩”板塊中“嘗試與猜測”一課的內容,本節課思維含量大,對學生來說難學。解決這道數學古題、趣題的方法有好多種,但教材只向學生介紹了“列表法”這一種方法。現對本節的教學做以下反思:

一、課前思考

1、緊貼教材,使用教材。

“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好多種,但是教材只向學生介紹了“列表法”這一種。因爲“列表法”是解決問題最常用、最一般的方法,針對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能完全掌握,做到了幾乎面向全體,關注差異。而表格中的數據又能讓學生更直觀的進行探索規律,規律的掌握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利用列表快速解決問題。同時“列表法”這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數學層面上講具有廣泛性,我想這也正是教材採用它的真正目的,做到了“授之以漁”。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列表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列表法”這一方法。

2、尊重學生,找準起點。

“雞兔同籠”問題對於小學生來說“難”,要突破難點,就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孩子們的困難在於如何應用“列表法”進行逐一舉例,以及通過表格發現“雞兔同籠”問題中所蘊含的規律,而非合作探究出“跳躍舉例”和“取中舉例”這兩種列舉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爲引導學生經歷逐一舉例和規律探索,有了這一鋪墊,學習的難點就迎刃而解。

3、方法教學,注重引導。

數學教學就是方法教學,在本節課中我想交給學生的方法有:解決問題嘗試猜測;遇到難題化繁爲簡;觀察數據,先分後總;探尋規律,注重合作。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學生來說價值更大。

4、關注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要及時參與到他們中來,幫他們解疑釋惑。促進學生更加高效的學習。

二、課後思考

(一)從課標角度去看

1、《課標》理念

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體現四基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體現四基: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還要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3、培養核心素養

除此之外,我還注重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力求學生全面發展。

(二)從教材的角度去看

1、緊貼教材編寫意圖

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讓學生學會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列表法”是衆多方法的基礎,因此本課教學針對“列表法”展開教學與探索。

2、學會使用教材

作爲一個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們要深挖教材,把表象的東西形象化,在本課中藉助“雞兔同籠”化簡題向學生滲透“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藉助表格讓學生探尋“雞兔同籠”問題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精髓,提供給學生解決“雞兔同籠”類型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

3、創新教材

表格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會列表,表格中的項目怎麼填對學生來說較難,因此對於列表法的形成我採用了動態化的活動,先讓學生猜有9個頭,雞和兔會有那些可能,這樣很自然形成了表哥的前兩項,再出示有26條腿,那麼剛纔的猜想都對嗎?爲什麼?學生這時就會想到還要看每次猜想的雞和兔的腿數是否是26條才行。這樣就形成了第三列,讓表格形象生動起來,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課尾,向學生介紹古人用的方法以及其他解決的方法,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古人超長的智慧,還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三)教師的角度

1、引導者

始終做一個引導者,把學生引到探究的路上,在恰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幫他們解疑釋惑。

2、組織者

當學生學到本節的重點時,我就及時組織活動,讓他們通過操作活動來探尋知識,掌握方法。

3、參與者

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做一個參與者,和他們一起思考,找準學生的疑惑之處進行點撥指導。讓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效。

(四)學生的角度

1、找準起點

學生的學習基礎決定這學生的起點。孩子們學這節課有困難,雖然“取中列舉”和“跳躍列舉”對學生來說是難點,但規律的探尋對學生來說更爲重要。只有掌握了規律學生才能情不自禁的使用“跳躍列舉”和“取中列舉”,這樣難點對學生來說就不是難點而是意外的收穫,更讓他們驚喜。

2、學習方法

學生在整個學習中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他們本節課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這樣的學習效果更佳!

3、學會知識與方法

孩子們在本節課中不但學會了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同時還收穫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嘗試與猜想;解決難題的方法化繁爲簡;觀察的順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先分後總的有序有效觀察。

三、不足

1、本節課由於要讓學生充分的探索與體驗因此在時間上有所拖延。但是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來說,只有充分體驗了纔不會忘記。我想多給學生一些等待,靜待花開的聲音!

2、本節課的氛圍不夠濃厚。

本節課的思維含量比較大,學生隨着學習內容會不斷地去思考,理性大於感性,因此本節課不是熱熱鬧鬧的課堂。

我想,“雞兔同籠”問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它更想傳播一種思維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

問題的策略,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顯得不夠用了,導致最後沒有時間來解決生活中更多類型的實際問題。

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6

1、教學目標的定位

我把“雞兔同籠”這個內容劃分爲兩個課時,本節課爲第一個課時,在本節課中重點研究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我想通過本節課列表發現的規律爲探索新策略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他們經歷列表、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從中對於列表策略有所體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多種列表方法,對於多種列表方法引導學生對方法進行優化,從而達到能靈活運用列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中我補充了其他的解法,但是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了學生對列表方法這一常用方法的掌握。這是本節課的遺憾之處。

2、凸現學習價值

我覺得學習要讓學生感興趣地去學,發自內心的想去學,覺得學習是有用的。而雞兔同籠問題來於生活。但它高與生活,它需要用一些數學策略去解決,而學習策略以後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課堂小結時我放手讓學生對生活中類似於雞兔同籠問題的舉例,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此類問題是廣泛存在的。進而凸顯了本節課的價值。

3、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

結果是比較直接的,容易被大家重視,而過程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不僅要關注結果同時也需要關注過程。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一大亮點,有些學生想法很有創意但算錯了,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表揚和肯定。

本節課總的來說把我自己定的目標是完成了,但是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說如何把北師大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進行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多,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對於這類問題真正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