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1

本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爲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築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本組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來展開。這個活動既和單元的專題密切相關,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餘時間,和小夥伴一起通過各種途徑、採用多種方式瞭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身邊的傳統文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生活,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傳承。教學這組時,在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要重點指導學生開展好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的開始階段,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如願望,指導學生做好分工合作的準備工作,活動過程中,要提醒學生適時交流活動進展,並在必要時調整活動方案;活動結束後,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活動成果。

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本組專題,從交流、展示綜合性學習所得的角度安排的,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學生可以用多種形式彙報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綜合性學習成果。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把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寫成習作。這也是對綜合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方式。完成這次習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材料的選擇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訴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內容寫下來。既可以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寫開展活動時發生的事情。

學生確定想寫的內容後,想一想打算按什麼順序寫,想清楚怎麼寫才能讓別人讀明白。

在交流和評價習作時,可以按照不同的習作內容分類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習作的過程中,增進各小組之間的溝通,並豐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交流之後,可以把有特色的習作集中起來,裝訂成一本習作集;也可以和“展示臺”結合起來,按照習作的內容,把優秀習作放到相應的欄目裏,編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2

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精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重複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本單元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反思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從扶到放,讓學生自主識字。

雖然說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已從低年級的學習生字詞向閱讀、寫作訓練過渡,但識字教學仍然是不可丟棄的重要一塊。那怎樣讓學生由老師的“一手包辦”到自主學習過渡呢?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對學生的識字教學:1、佈置學生充分利用字詞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義的預習,這有助學生在學習課文中發揮主導能動作用。2、在課堂學習生字詞時,注意讓學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再有其他學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就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去理解,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更有助與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在抄寫生字詞時,我會讓學生先把詞語帶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詞語給其他同學批改。在這種互相批改的學習活動中,既保證了學生抄寫時少抄錯,又能在別人的抄寫中辨析生字的對錯。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識記生字詞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資源,精心備課。

本單元是圍繞“可貴的親情、友情”組織專題的,老師在備課時可充分利用課件,佈置學生去調查、蒐集資料等資源,進行精心的備課。通過這些直觀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從課文內容到情感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執教本單元后,我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纔會用心去生活,纔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如通過《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但是上完課時我們的上課老師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爲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繫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爲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爲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從課內文本到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對本單元乃至整個學期的課文教學,我們都非常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與閱讀能力的訓練。如本單元的課文中,對“母愛、友愛、博愛”作了很好的闡釋,但父愛的方面卻有所缺失,而讓學生做關於以父愛爲主題的課外閱讀,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缺失。佈置學生每天做一篇課外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這確實讓學生受益匪淺:對學習優秀,自覺的學生,他們從不斷的練習中,已經摸索到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對於那些少數的學習比較落後,不是那麼自覺的學生,也許他們只是馬虎做題,隨便敷衍而已,但他們畢竟要閱讀了文章後,才能做題呀。就在這一天天日積月累的閱讀中,也許他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也許他們只認識了某個詞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有收穫的,總比把時間花在看電視、打遊戲機中要強。

總的來說,課外閱讀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過的讀寫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課外閱讀能拓寬知識面,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課外閱讀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體語文素質,爲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爲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等。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我用引導學生以讀爲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時中比較成功的地方:

首先用簡單的幾張圖片和一段精彩的動畫故事把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裏帶到課文情境中,而且也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了課文中的更多信息和情感,也就意味着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學習。

三年級下學期就開始根據課文的特點學會初步概括課文主要意思,並且這些要求一般在第一課時就應該達到,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大意。本堂課中巧妙利用“水罐發生了哪幾次變化”引導學生通讀了解內容,在此基礎上簡單說說課文主要意思。

對於第一課時的教學,生字是不可擯棄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學中,我以課件直接呈現的形式,通過“考一考你”、“挑戰一下自己”等形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掌握生字。在評價中,滲透重點字詞的理解。例如“絆倒”的倒,是多音字,我讓學生說說它的另外一個讀音並組詞。還有“唾沫”的'讀音是輕聲,尤其要提醒學生。就這樣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自主識字,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書不讀熟不開講,即是說只有在第一課時把課文讀熟了,第二課時纔能有效地展開課文的研讀。那麼,是否就意味着只要讓學生在課前或在第一課時自由式地多讀幾遍呢?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課引導學生喜歡讀書,把課文讀順、讀熟、讀好仍然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要能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的基礎上,對第2節進行了對比表情讀,對第4節對比語氣讀,使讀書的過程既是學生讀熟課文的過程,也是提高朗讀能力和提高讀書情趣的過程。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4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着深刻地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首先,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其次,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有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掌握具體的讀書得方法。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爲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爲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裏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三年級語文第五單元教學反思5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着他們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爲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爲什麼沉默時”,李嘉泳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執教本課後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纔會用心去生活,纔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何讓學生從一個只知道接受愛的人,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付出愛的關鍵在當老師問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這兩個問題是同學們沉默了。我在處理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後在小組裏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爲什麼沉默了?”“從課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得出當時課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課堂沉默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讀一讀。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讀出沉默的語氣。

4、讓學生積累摘抄體現課堂沉默的詞語,句子。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議代講,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們領悟出最爲可貴的東西:不能只會接受愛,享受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更應該懂得關心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們帶來快樂。

但是上完課時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爲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繫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爲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爲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

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