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篇)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篇)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1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課文從“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象,講了下雨前一些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課文,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聯繫,教給學生通過動物行爲的變化來觀測天氣的方法。這既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採用兒歌的形式呈現,選取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於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繫,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參與到孩子們的表演朗讀中,向學生滲透了合作學習、協作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結尾處不失時機地總結和拓展了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三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講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通過觀察圖畫理解“低”的意思;通過活動教具的演示理解“直”與“彎”的相反意義;通過兩次不同的呼吸體會“悶”的感覺,理解詞義;通過動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將識字教學融於閱讀教學之中,使發展語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注意聯繫,訓練思維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繫。如:燕子爲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麼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溼→所以要下雨。

四、以文悟道,相機滲透

根據課文內容,通過語言文字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小動物們互相關心的好品德,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小魚對小白兔說:“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感情。再如通過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積極去問別人,教育學生要多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五、加強朗讀訓練,注意形式多樣

對小學生來說,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對課文中的重點句段,要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爲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也有全篇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2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話形式來說明科學常識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學習語文訓練語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

1、識字方法多樣。首先通過預習上圈出生字,在自己讀不準或容易讀錯的字上做上記號。其次聯繫生活識字,如教“潮溼”一詞時,我說:“前段時間,一直下雨,感覺怎樣?” 再次用近義詞識字,給“喊”換個意思相近的字,學生很容易就想到“叫”;還有字理識字,如記“悶”字時,利用兒歌:把心關在門裏面,當然感覺很悶。

2.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通過觀察圖畫理解“低”的意思;通過活動教具的演示理解“直”與“彎”的相反意義;通過兩次不同的呼吸體會“悶”的感覺,理解詞義;通過動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將識字教學融於閱讀教學之中,使發展語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

3.朗讀訓練形式多樣。

教學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朗讀。通過聯想、想象,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集體讀、分段讀、全篇讀、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引讀等等,這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4、在拓展中,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幻燈片,內容是通過觀察小動物的異常表現來預測天氣變化。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瞭解到的情況,學生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很缺乏。看來,無論是實際的經驗,還是間接的知識,都需要積累。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3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 的語言形式描寫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通過小白兔和小魚、燕子和螞蟻的對話,讓人明白了自然界一些動物的異常行爲,往往預示着某種變化,讀來饒有趣味。課文配以四幅插圖,圖文並茂地展示了下雨前小魚、燕子和螞蟻的活動特點和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趣味性濃、知識性強。

我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觀看童話故事進入情境,在自主識字之後,採用圖文對照,以讀促悟的方法 組織閱讀 活動,以小白兔的活動爲線索,抓住小白兔的動作推進課文的學習進程,以小白兔和小魚、燕子、螞蟻的對話作爲閱讀重點 ,讓學生在讀中理解 ,讀中品味 ,讀中悟情,摒棄繁瑣的分析。在課文接近尾聲時,讓學生想象文中小動物的樣子、動作、語言,分角色表演,再現情境。通過這樣的閱讀教學必將培養學生說話表達的條理性,發展 學生觀察的深刻性和思維的邏輯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感知個性化,情境體驗學習生字。

師:我們有的時候因爲透不過氣來會感到很悶,有的時候一個人在家心裏會感到煩悶。要下雨了,小魚在水裏透不過氣來也感到很悶,要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下面我們大家來做做小魚,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請大家伸直雙臂,低下頭,現在我們都是小魚,要下雨了,我們在水下感到怎麼樣?

生:(齊)悶得很。

師:請大家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吧!感覺怎麼樣?

生:(齊)哇,真舒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於是乎,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來體會、揣摩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更得充分尊重學生對這些重點詞句獨特 的感受、體驗 和理解。在學生的生活 情境回憶中,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區別了一個人在家的“悶”是無聊、沒事兒幹,而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則是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後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想自己是一條小魚,潛游在水下(胳膊向前伸,頭埋在胸前),有什麼感覺?游到水面上(把頭擡起來),又有什麼感覺?學生紛紛說出了先是悶、難受,後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鬆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

二、尊重個體差異,設計多個教學環節突破教學難點。

師:小燕子是怎麼回答的?(出示句子: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溼,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小水珠,飛不高。我要飛得很低,我正忙着捉到蟲子呢!)

生:(讀句子)

師:小燕子說了那麼多啊,小白兔一下子明白不過來。這樣吧,我做小白兔,小朋友做小燕子,咱們邊飛邊答。燕子們,你們在幹什麼?

生:(齊)我們在捉蟲子。

師:捉蟲子爲什麼飛得那麼低?

生:(齊)因爲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小水珠,飛不高。我要飛得很低,才能捉到蟲子。 師:小水珠哪來的呀 ?

生:(齊)因爲空氣很潮溼。

師:空氣爲什麼會很潮溼呀?

生:(齊)因爲要下雨了呀。

師:原來是這樣啊!請小朋友加上“因爲……所以……”說說這段話,可以說一個“因爲……所以……”,聰明的小朋友可以說好幾個。

本課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爲什麼快要下雨的時候燕子飛得低,因爲燕子說的一段話中有好幾層因果關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體驗,程式化地說一說“因爲……所以……”或把這段話分成幾個因果關係填填表,學生雖然會跟着說、跟着填,但不一定真正理解。本着“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出發點,我在教學中通過“角色體驗,情境演說;小組合作,個性練說;補充綜合,師生對說”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自主地讀和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繫,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爲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三、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朗讀中良好語感的培養更是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礎,學生讀書要自己去讀懂,而不是教師講懂,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教學中,這一課的朗讀設計 既有形式上的多樣化,又有感悟上的多層化,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朗讀效果,而是引領學生以讀促理解,特別是對話,帶有疑問語氣、着急語氣、感嘆語氣的句子的朗讀更是通過學生自由讀、比較讀、評價讀、學着讀的語言實踐和體驗,將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使朗讀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通過這堂嘗試課的實踐,使我明確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深入地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熟悉教材特點,課堂教學時佔據注意中心的不是關心教材、教案的思考,而是放在關心學生的思維情況的境界。時時處處對學生回答的突發性、隨意性提高引導的技巧,既能讓體會到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又能讓沒體會到的學生也在傾聽中感悟,分享思維,真正使每個孩子每時每刻都有他的收穫。大雨和小雨教學反思春雨教學反思雷雨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4

學習《要下雨了》這篇課文,上課之前剛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冷風透過樹梢,越過窗縫,直鑽到教室裏來。

如何抓住這良好的教學時機呢?我讓學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學生說,好像下雨了。有的說,還沒有下呢。“今天學習的課文《要下雨了》跟現在的情況差不多”,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會給我們哪些提示呢?”學生們從書裏的知識“燕子低飛、小魚透氣、螞蟻搬家”說到了書外,像“烏龜背上會有小水珠,蜻蜓也會低飛捉蟲子吃,蜘蛛收網”等等,我追問:“那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呢?”有的說:“是幼兒園的老師講過了。”有的說:“我去看過。”看來不能小看了這些孩子,他們的經驗還是蠻豐富的。學生懂得了這些知識,並不代表他們完全讀懂了課文。我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讓學生朗讀。不過,在讀之前,爲再次激起學生興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都知道了這麼多關於下雨之前的預兆知識,可是,書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們這麼聰明。它是怎麼知道的.呢?”生:“它問了“燕子”,才知道的。”

這節課,我始終圍繞着“親身體驗”――讓小朋友把自己當成小白兔,像它一樣思考,像它一樣感受,像它一樣說,一樣做。真正進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樣從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確信“要下雨了”的時候,他們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傳達的信息。以往我們總認爲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魚和螞蟻是一樣的環節,一樣的情景,實際上,不是的!我們從“是要下雨了嗎?”,還有“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半信半疑,後者是確信無疑了,所以纔會“連忙”往家裏跑。當它看到螞蟻時,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螞蟻,這裏我安排了一個口語訓練,也不知合適不合適?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簡單地寫。我卻讓學生用對話的形式說一說。要求與課文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轟隆隆、譁,譁,譁”這樣的象聲詞。我想,雖然對一年級學生不作要求,但是讓他們口頭說說也未嘗不可。試試,效果還不錯。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5

原文:

小白兔提着籃子到山坡上去割草。天氣很悶,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小燕子從他頭上飛過。小白兔大聲喊:“燕子,燕子,你爲什麼飛得這麼低呀?”

燕子邊飛邊說:“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溼,蟲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飛不高。我正忙着捉蟲子呢!”

是要下雨了嗎?小白兔往前邊池子裏一看,小魚都游到水面上來了。小白兔跑過去,問:“小魚,小魚,今天怎麼有空出來呀?”

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裏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小白兔連忙挎起籃子往家跑。他看見路邊有一大羣螞蟻,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他們。一隻大螞蟻說:“是要下雨了,我們正忙着往高處搬家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他一邊跑一邊喊:“媽媽,媽媽,要下雨了!”

忽然一聲雷響,譁,譁,譁,大雨真的下起來了!

教案: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用淺顯的文字,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介紹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讀來饒有趣味。學習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一是抓聯繫理解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爲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二是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來體會、揣摩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三是抓朗讀訓練,以讀促理解,特別是對話,帶有疑問語氣、感嘆語氣的句子的朗讀訓練要到位。

可按下列設計進行教學。

一、釋題激趣,整體感知

(一)出示課題“要下雨了”

提問比較:“要下雨了”與“下雨了”意思有什麼不同?(“要下雨了”說的是將要下雨了,“要”是將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說雨已經下來了。)

(二)啓發激趣

其實,下雨前大自然會給我們傳來一些信息,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會看到一些有趣的自然現象。(下雨前會出現些什麼現象呢?小動物們是怎麼知道“要下雨了”呢?你想知道這些知識嗎?)

(三)學生自讀課文

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提醒學生讀準生字的讀音,把句子讀通順,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標上序號;文中先後出現了哪些小動物,做上記號,主要寫的動物是誰,打上着重號。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圍繞問題——讀了這篇童話你知道些什麼——簡要討論一下文章內容。

二、讀讀說說,理解品味

圖文對照,引導學生學習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一)學習1、2、3自然段,可設計下列問題導讀

讀了第1自然段,我們知道些什麼?(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因爲天氣很悶,所以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板書:天氣很悶)

見到小燕子,小白兔說了些什麼?它是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說這些話的?它爲什麼要“大聲喊”?(“大聲喊”是因爲小白兔覺得小燕子跟往日不一樣——往日飛得高,今日卻飛得很低,感到有些奇怪,注意指導學生朗讀小白兔說的話,要讀出急切的、疑問的語氣。板書:燕子低飛)

是啊,小燕子爲什麼飛得這麼低呀?誰能讀讀小燕子說的話,然後告訴大家?(重點指導學生朗讀燕子說的話,以讀促理解,特別注意讀出“我正忙着捉蟲子呢!”這句話的語氣。板書:空氣潮溼)

(二)學習4、5、6自然段,可設計下列問題導讀

小燕子告訴小白兔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是要下雨了嗎”?誰能讀讀這句話?(小白兔將信將疑,要讀出這句話的疑問的語氣。)

看到小魚都游到水面上來了,小白兔說了什麼話?這些話該怎麼讀纔好呢?“跑過去問”說明了什麼?(小魚的行爲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緣由。重點指導朗讀這句話,語速稍快些,讀出急切、疑問的語氣。板書:小魚出水)

是啊,小魚怎麼有空出來呀?誰能讀讀小魚說的話再告訴大家?(原來要下雨了,水裏悶得很,小魚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指導讀小魚說的話,語速稍慢,語氣親切。)

爾後,可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學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魚,潛游在水下,感到水裏很悶——稍稍屏住呼吸,然後伸直身子,張口“透透氣”。這樣,可加深學生對雨前天氣悶這一現象的感受。板書:水裏很悶。

(三)學習7、8、9自然段,可設計下列問題導讀

燕子、小魚都說要下雨了,這時小白兔又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呢?(要指導學生先找出文中的句子:“……連忙……往家跑”。和“……把……消息告訴了螞蟻。”之後,還要說說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小白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它“基本相信”要下雨了。)

螞蟻知道要下雨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指導學生讀螞蟻說的話,“是”要重讀,要讀出句子肯定的語氣。)

下雨前,螞蟻爲什麼要搬東西呢?它們會向什麼地方搬東西呢?(往高處搬,以避免雨水的衝擊,板書:螞蟻搬東西)。

聽了螞蟻的話,小白兔又是怎麼做的?它爲什麼這麼做呢?(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爲此時,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點指導讀第8自然段,語速稍快,特別要讀出小白兔急切的語氣。

三、整體回顧,加深印象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邊讀邊思考課後練習1的問題,之後討論回答出來。

四、鞏固練習

(一)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對話的朗讀指導,注意指導讀出疑問句、感嘆句的語氣。

(二)指導學生做課後練習2、3題。

(三)指導學生識記生字字形。

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課文通過“燕子低飛,魚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裏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本節課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激發學習興趣,感悟課文內容。

剛上課我就讓學生觀察課文的插圖,並讓他們說說每一幅圖的大意,先對課文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以情境激趣,爲學生興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礎。接着我就主要抓住燕子低飛這個自然現象來重點講,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如:燕子爲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設計了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進一步理解燕子低飛的原因,由於本文的語言特別富有童趣,所以學生都很喜歡朗讀。老師還幫他們理出一條學習的思路:看圖說說圖的大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朗讀課文再次理解。逐步放手讓學生學習魚出水面和螞蟻搬家這兩種現象,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營造了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氛圍。最後,還讓他們說說怎樣才能發現有這樣的自然現象,啓發學生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只有平常注重觀察,纔會發現大自然的奧祕。

二、加強朗讀指導,培養背誦興趣。

朗讀時,我把小白兔和小魚說的話作爲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因果聯繫,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指導他們把話讀好,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結合教師的引導,讓他們感悟文中內容,從而感受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繫,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爲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在課堂的鞏固環節,我還讓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來練習背誦,這樣提高了他們的背誦的興趣。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我上了一節自認爲很成功的一節語文課16課《要下雨了》,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

1、熟讀課文,分角色讀。

2、瞭解課文大意。

3、通過查找資料知道動物知天氣的知識。

4、把不明白的地方作好記錄。

5、你在預習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在今天的早自習我對學生進行了檢查,只有一名學生完成的不算太好,其他同學都能夠藉助家長和網絡的幫助按照要求完成。之後我在下午的教學中針對學生預習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了教學。在導入時我採用了學生模擬雨、雷的聲音,選取學生知曉得到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這樣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課的課文題目,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繫,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感悟文意的時候特別注意問題的逐層深入。這一環節的重點是讀好課文,也對預習進一步的做了檢查,因爲只有讀好課文才能領悟課文。在教學中我善於以情境引導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境,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肯定了學生的進步,讓學生體驗到了預習的重要性,也讓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生情不自禁的走進老師創設的情境裏面,爲後面學習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嘗試讀好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體會到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尤其是對文中的情境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不僅是手段,更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在分析課文時我重點對學生髮現的問題和不明白的地方作爲重點來講解和知識的拓展,學生們尤其對動物知天氣這一環節感興趣,我就滿足了學生們的'的求知慾望,把課前準備好的資料“動物知天氣”的知識一一講解:好天氣的徵兆,麻雀、蜜蜂。下雨的徵兆,夠泡水、蛤蟆、蛇過馬路、蚯蚓出洞、蚊子成羣成團出現、貓洗臉都預示着要下雨。學生們對這節課學習的興趣很濃,學習的勁頭也很足,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起來也很輕鬆,自然而然的就真正的學了進去。我想這節課我不再是我一個人的舞臺,而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演繹着精彩的開始……

《要下雨了》語文教學反思7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要下雨了》,我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上“下雨了”,再用紅筆加上一個“要”字,學生很聰明,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經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還沒有下,馬上要下了。經過這麼一比較,課題《要下雨了》用詞的準確性就體現出來了。

在讓學生理解“小魚游到水面上來,因爲水裏悶得很”一句中的“悶得很”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你有過‘悶’的感覺嗎?”,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回憶中,體會到被子捂住透不過氣,感冒鼻塞喘不過氣的悶與小魚的“悶”意思相同。然後讓學生進行一次情境體驗:假如自己是一條小魚,潛在水下,有什麼感覺?游到水面上,又有什麼感覺?學生紛紛說先是悶、難受,後來舒服多了。有趣的體驗使學生輕鬆愉悅地與小魚感同身受。隨即請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領悟可謂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