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今年接任的兩個初一教學班,是學校教導處根據好中差相搭配原則編排的,四個班級入學平均值相差無幾,這,結束了本人連續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歷史,給了我深呼吸的機會,爲我鼓足幹勁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過,就目前學情分析來看,任教班級的差生面所佔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試成績即可見一斑。就語文學科來說,我任教兩個班,其他兩個班都是中層領導單班教學,她們經常給班主任討課來上,而我沒有。同時,我還要到其他學校參加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需要與人調課,這必然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

上半學期,我一種在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很受好生的歡迎,此次期中考,兩班的優秀率高於其他班,但中等生沒長進。我發現,四人小組活動的效果不明顯。原因嘛,一是學生年齡小,好動者居多,他們借討論之機說廢話,真正沉浸在學習中的同學不多。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爲具體,變沉默的文字爲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但同時也容易激起玩樂的情緒,忘記課堂規矩。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學生靜思爲主,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纔是真正的語文課。

下半學期,準備就教學模式做些微調。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補強工作,抓好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背誦百分百過關,一個不漏。差生轉化主要抓學習習慣的培養,敦促按時完成並繳交作業。此外的重點是抓漢字的辨認和書寫,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區分。好生呢,老師積極爲他們開小竈,每次作文訓練後,都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希望通過這樣分成管理,期末有個更好的大收成。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節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後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教學過程,節省了時間,有助於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紫藤蘿瀑布》在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四課,作者爲宗璞,現代著名女作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託物言志之作,作者借紫藤蘿的興衰寄寓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文章語言一如作者一貫風格:清新,典雅,雋永。爲最大限度體現藤蘿的美麗,作者不惜運用大量修辭,極盡比擬之能事。授課中,爲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理念,本人把學習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讀中尋找修辭,反覆討論並體味箇中蘊含的感情和哲思,而後以彙報的方式反饋,師生共同賞析。不妥處,再讓其他學生補充,暢所欲言,老師適時點撥並指正,因而整堂課氣氛活躍,發言積極,極大地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不足處在於太過注重賞析,而忘了筆記,重視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知識性!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下課鈴敲響後,課堂任務剛好完成,我心中掠過一絲竊喜:課堂內容這麼多,教學任務已全部完成;課堂氣氛也熱熱鬧鬧的,似乎有一點新課改的樣子。但仔細想來,這一節課內容確實比較充實,但在課堂上學生又究竟學到多少東西,掌握了多少東西,這些似乎都要打個問號。

這節課我安排的內容確實不少,爲了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任務,所以我不得不計算好每個環節的時間,如果哪一個環節耽誤了時間,就會完不成教學任務。如此以來,有些環節就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讓大多數學生都認真思考細心領會。比如“品析語言,重點研讀”這一環節,正是學生自由發言加深對課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時機,但是我卻因爲時間的關係只挑選了幾個學生髮言,多數學生只能“細心聆聽”。這是不是一種失誤呢?再如在“總結分享”這一環節中,本是打算讓學生自己總結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後還是我“主動”去完成的,這又算什麼呢?

細細想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少數人的課堂呢?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是否還差得很遠呢?

其實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當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時候,又我行我素起來,這堂課的教學仍然是爲了完成我預設的目標任務,只要有學生回答上來我就儘快地結束這個環節,讓少數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數人的思考,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近一段時間我們先是學習杜郎口,後又學習兗州一中,他們教學的共同點是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少數好學生,而是所有的學生,所以他們的成績突出了。因此只要我們能真正地關注全體學生,那麼我們的學生成績的提高也會指日可待。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實踐。

改變現況,莫讓課堂成爲少數人的課堂,這是我當前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會爲之而努力。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績無人能和;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敬重。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爲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內心的痛苦和對倒黴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訪問他,並希望瞭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示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難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爲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嚴酷的事實,一方面儘可能獨立地處置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恬靜,傾聽自身內心的需求和激動,用“心”觀察和考慮人生,進而把這種考慮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示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祕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示力,使音樂成爲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腐,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和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着他對於倒黴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依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着,以一個初次訪問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身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勝利地表示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文章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

但《綠色蟈蟈》這一堂課總的來說上得不那麼理想,我想主要是因爲以下幾點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我不深入瞭解學生的懲罰。

二是教材處理不科學,貪大圖全,結果目標太大等於沒有目標,這也與第一點教訓息息相關,對學生不夠了解導致目標確定不科學,以後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一堂課要穩打穩紮,不貪多求快,完成一個任務是一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質不成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上課一開始情緒還非常飽滿,但一旦學生出現狀況,課堂冷了場就開始亂了陣腳,虛榮心在作怪,結果越是怕出醜就越是出醜,不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補救而是消積放棄,只求早點上完了事,這是對自己、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更別說調動學生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欄目的主持人,他會用多種方法去激活現場,帶動觀衆,讓整個節目跟着他的目標走,而絕不會讓節目冷場。所以我離一個優秀教師的目標還差很遠,今後得在這方面做個有心人,要千錘百煉。

這堂失敗的課於我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差距在哪裏,努力的方向在哪裏。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對於一名年輕老師來說,上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蛻變,雖然會累掉一層皮,但卻可以換來自己在學科教學的成長與進步。以下便是我對這節公開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一、些許收穫

1、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有單元意識。《小聖施威降大聖》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速讀的方法。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爲豐富的作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初步瞭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據文章中的細節描寫,理解並說出人物形象。

2、課堂教學做到高效務實。課堂教學過程中,緊扣目標,層層推進。首先,通過解讀題目,從而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小聖和大聖的7次變身鬥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實了學習目標1。接着,還是多次投影7次變身,引導學生迴歸文本,在課本中圈點勾畫,理解並分析人物形象,對於7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我認爲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給予學生方法的指導,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二、一個遺憾

既然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激活學生想象力”,那麼怎樣才能檢測學生的想象力在這節課確實被激發了呢?本來是設計了一個堂上的練習,即“假如你是吳承恩,你會把大聖變作什麼?”只是最後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讓學生當堂展示。

三、兩個不足

1、師生互動顯單一。整節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採用比較傳統而單一的問答式,過分強調了老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性,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有時,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到位,急於將學生引導到老師預設的問題中,忽視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培養。這節課更多的是老師帶着學生走,而不是學生跟着老師自己走。

2、生生互動不充分。老師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多問題,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那樣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觀舞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賞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對卡拉瑪姐妹的讚美之情爲感情線索,通過生動細膩的描繪,把異國的文化風情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主要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形象生動地表現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儘可能把視覺形象轉化爲語言形象,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時,彷彿身臨其境地欣賞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形體美,以獲得語言和舞蹈的雙重美的享受。

教學本文,我立足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其次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爲宗旨,指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一、《觀舞記》這一課成功之處:

1、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觀舞記》正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感染、審美薰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學中,將朗讀與想象充分結合,在讀中感受美、體驗美、思考美、延伸美,進而得到審美體驗、提升審美品位。

2、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3、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導入本課效果不錯。

4、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5、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二、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1、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2、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3、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要想成爲新課改的排頭兵,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