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範例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2K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設計理念】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所以,以上目標的達成,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文簡析】

這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是感受作者對山裏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並完成預習作業;老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你們久居城市,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鬆一下心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象,跟隨着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衆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板書:

題目、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檢查預習,讀準字音。(課件)

(抽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奧 梔(zhī)子 津津(jīn)樂道

清澈(chè) 樹冠(guān ) 湛(zhàn)藍 凝(níng)靜

犬吠(fèi) 吟(yín)詠 憔(qiáo)悴 禪(chán)心

2、教師範讀: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思考課後作業一: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作者怎麼稱呼他們?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目。

3、回答思考的問題,並提出疑難。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⑴ 交流明確:

作者要訪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們依次是:

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⑵ 古橋──老朋友樹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螞蟻──小弟弟。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4、快速瀏覽說話: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歡……因爲”同桌說話。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精讀第三段,教給學習方法:

⑴ 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生齊讀第3自然段。)

⑵ 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後交流。)

⑶ 引導理解“德高望重”,說說你從哪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確:“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體體現:

(引導抓住“幾百年”、“多少人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關鍵詞句理解古橋爲人們服務的時間之長,服務之多,真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⑷ 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⑸ 小結:

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說說我們學習這一部分的方法。

討論明確:朗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特點──誦讀課文。

2、自學課文其他部分,並交流,教師適時點撥。自學提綱:(課件)

山泉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 這段文字運用了___、___、___修辭方法。

⑵ 這段文字寫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們各有什麼特徵?

⑶ “擡頭望你,我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這句話中的“你”指什麼?作者善於聯想,由“懸崖”想到“隱士和高僧”,那麼“懸崖”“隱士和高僧”有什麼相似之處?

老柏樹部分:(朗讀──勾畫──理解──體會──誦讀。)

⑴ 請概括上面第一節的內容。

⑵ 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⑶ 文中加點的“恩澤”一詞是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⑷ 爲什麼說我和螞蟻“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⑸ 結尾的省略號改成句號行不行,爲什麼?

3、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討論後歸納: 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像豐富,充滿童心童趣。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4、作者分別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討論後明確:

作者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5、誦讀課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課文的語言之美。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爲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他爲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說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爲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二、不足之處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反思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在10次教學評估中,全部獲得的一類課。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二、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三、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四、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

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採用“讀”、“說”結合。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爲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通過昨天的接觸,我就發現新學年我面臨的一班孩子都比較安靜。他們不是喜形於色,他們不會唧唧喳喳,他們不會歡呼雀躍。我跟他們談論什麼的時候,他們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腳的。

這樣的孩子們也很討人喜歡的,因爲這樣的孩子學習的時候會比較塌實認真。但是,對於語文老師的我來說,這樣的孩子對上語文課還是不利的,課堂會顯得沉悶。

其實孩子們顯得安靜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張揚,其二是孩子們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給孩子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就定位爲,激發孩子們表達的慾望。

一上課,我就告訴孩子們,我喜歡的孩子們是什麼樣的。

一、侃侃而談。上課的時候,我希望你們能大膽地暢所欲言,想說什麼說什麼。課堂是大家的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不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權利和義務。能說就是勝利,千萬別害怕你說錯了老師會批評你,能說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進步。因此,孩子們,老師會給你們每個同學發言的權利和任務,因此,也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聲音給老師一個滿意的答覆。

二、專心致志。上課的時候,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儘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師也知道,你們還是孩子,你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會有整整的40分鐘。因此老師也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40分鐘都專心致志。但是,孩子們,你們必須儘量延長你專心致志學習的時間。因爲,你們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升入初中,你們每堂課的時間會延長到45分鐘。孩子們,能力是逐漸培養的,因此,從這學期開始,培養自己聚精會神學習的能力。老師也會努力,使自己的課生動有趣,我也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給老師多提要求,幫老師進步。

雖然說,開課之前我滔滔不絕說了這麼說。但是,課堂上,孩子們依然比較沉悶。於是,我放慢了上課的節奏。每個問題,多讓幾個孩子回答問題,然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而且,我把問題放低了難度,讓問題簡單化。

於是,這堂課,只能聽見我在教室裏不停地說:“很好!”“不錯。”“你考慮的很全面。”“真厲害!”“你……個詞用的好。”“還有誰想說?”“誰能大膽的舉手告訴老師?”“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比一比。”“我們四個小組來比比。”今天,我幾乎用盡了讚美之詞。

整整兩堂語文課,我根本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帶着孩子們品讀了部分段落。下課鈴聲一響,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聲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說了兩堂課。此時我只想牛飲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我通過觀察,我已經發現了班上幾個願意表達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選舉班幹部的氣氛,今天要活躍多了。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鼓勵和讚美,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在課堂上願意說,也能使他們在生活中變得自信。

我知道,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儘管走得很累。既已選擇,就該堅定!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聽了鄧愛靜老師的《巨人的花園》一課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情形,覺得自己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做得實在不夠。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一連用了四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爲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聽鄧老師講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時,鄧老師沒有停留在學生的語氣的指導上,她還指導學生:“巨人在說這話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有什麼神態、動作?”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細緻、到位,天長日久,學生的朗讀水平怎麼會不提高?想想自己當時講到此處,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就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就體現得明顯、到位,語文的工具性將得到體現了。

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如果當時上課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只顧得讓學生感悟作者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的感情了,忽略了對錶達方式的學習。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爲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纔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如果真是這樣,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7

《山中訪友》一篇構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敘述方式獨具匠心,採用想象的手法與自然界的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等朋友們互訴心聲,動情的敘述營造了一個活潑、跳躍的童話世界。文章靈氣飛揚、新奇豐富而符合現代孩子的審美眼光,相信學生比我們更容易接受、吸收這種構思方式。

果真課堂上孩子異常活躍,抓住孩子的靈性,釋放在語文課堂將是一堂語文課最成功之處,所以我努力讓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發現美

1、導課時從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2、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我覺得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那麼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孩子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3、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在本上畫。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學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寫是本節課學生展示的第二個展示,孩子們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着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這裏的設計開拓了學生思維,展示了他們的天性與靈性。

2、批註是教學在本節可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我教孩子批註,並在本課作了很細緻的講解。感覺收穫較大。

 四、不足

1、六年級了有一部分孩子調動不起來了,發言面在縮小心情不好。

2、批註時有個別學生做得不好、

3、讀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8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爲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佈置他們查閱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爲學生營造出置身於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閱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學生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9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字串5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字串9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字串1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5、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字串3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0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看篆體字“友”,從古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需要什麼?進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

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分頁標題#e#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1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後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爲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2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視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課件吸引學生。

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力求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聽、說、讀、寫的訓練貫穿課堂始終。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時機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基於這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爲: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語言品味,重視聯想和想象,注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爲: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爲支點,以誦讀爲抓手,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節上。在這裏,品味語言就是發現、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品味語言只是“明於心”的話,那麼個性美讀就是“明於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於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鑑賞到創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着這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着重於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到着重於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後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着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閱讀期待。而學生的閱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衝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美的語言之後,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悅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彷彿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爲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採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4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重點難點

1、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難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教學方法與設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前自主閱讀並蒐集描寫景物的詩句,課上積極探究;以陶淵明《飲酒》和本人拙作作爲拓展延伸;擬用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導語: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江南之春如詩如畫,扣動過多少人的心絃;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又是那麼美好可愛、溫暖如春,真是個理想的境界。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李漢榮先生的《山中訪友》又怎樣呢?古人有梅妻鶴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爲友之境界。那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童話世界!物隨心變、景隨情遷,讓我們帶着好心情走進去吧!去領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生開始默讀,師順手板書課題。

二、生帶着幾個小問題去讀。(快速默讀)

1、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做上記號)

2、內容寫的是自然景物,爲何題爲“山中訪友”?這樣行文有什麼好處?你感受到什麼?

三、檢查預習,抽生朗讀,其餘人靜聽準備點評指正。

一生主動讀過後,別人主動點評。師提醒注意“玄奧”的“玄”字讀音xuān,與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露”有兩個音“lù”和“l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讀“lù”,“lu”用於口語,如“露怯”和“露馬腳”。

四、師範讀,生靜聽,準備點評並準備回答“二”中的兩個問題。

師讀過後,也請生指正。(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其實是對老師的幫助)

五、把握文章內容,抓住關鍵詞,理出線索。(解決問題1)

生說師板書

寫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麼特點?生讀、說一遍。

六、討論問題2(題略,見前面)

生各說看法感受後,小結:

1)設下懸念,使人產生追問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誰,是什麼樣朋友。

2)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這是課後第一題中第2小題:“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的答案)

3)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七、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提問,啓發學生回答。

八、概括寫作技巧。

九、朗讀感受畫面美、語言美。

(你喜歡哪一句哪一段就讀哪一句哪一段,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十、有沒有詩句與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內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鳥枝頭亦朋友。

十一、作業:

(一)拓展延伸。欣賞情感有相同之處的詩詞。(見附頁)

1、陶淵明的《飲酒》(五)

2、本人的拙作《西江月·育盆景》

(二)完成課後練習二自由寫作。

結束語: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感覺那麼美好,那麼親切。朋友是一個不盡的話題,又是一個廣泛的話題:朋友猶如火紅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猶如陳年佳釀,越陳越香;朋友猶如一

教案《新人教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案及教學反思》,來自網!http://

杯白開水,越淡越純。孔子曰:“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說:“有朋自山中來,不亦樂乎?有朋自大自然中來,不亦樂乎?”同學們,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大自然,去擁抱大自然,廣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課。

附《山中訪友》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教案設計附頁:

飲酒(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西江月·育盆景

山高峯險敢上,挖根擇栳造型。綠蕉墨竹聽雨聲,迎來多少歡騰。

繼木青松含翠,杜鵑牡丹愛人。悟梅十載誓有神,相伴人生奮進。

(注:唐灣校邊有一退休老人,老伴早逝,無以相伴,不愛菸酒牌,獨好育盆景,迄今十餘載,盆景滿陽臺,情懷、志趣皆寄於斯,無異於梅妻鶴子之高雅。我有感而作。)

《山中訪友》教後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鎮級公開課《山中訪友》,聽課領導與教師約有三四十人,得到領導與同仁的一致擡愛與好評。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反思,其間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記下,以利於以後教學。我認爲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語文課,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纔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是師生共同的事情。學生的準備主要是預習課文,除了根據書上的習題去預習,老師還要佈置有針對性的預習要求。老師的準備則更多,除了熟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瞭解學生,還要參閱教輔教參,要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儲備,以便上課時能夠遊刃有餘。

新《課程標準》上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我在上七年級第一冊第二單元“溫遊語文世界”時就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我與學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廣告詞(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課比賽看誰說得多,看誰能說出其中的妙處。另外,我們都是書生,都喜歡書,那麼我們自己也來當一回書店老闆,請爲自己的書店起一個名字,看誰的最有韻味,最吸引人。其次還搞了一個相聲表演:馬季的《成語新編》。課前讓兩個口才較好的男生抄、讀馬季的《成語新編》。由於準備充分(這三點都是鄉下孩子能夠做到的),課上得很精彩,氣氛非常活躍,尤其是表演《成語新編》時,笑聲不絕,可以說是寓教於樂。表演前我給學生作了一個要求:靜聽搶記成語,看誰記得多。表演後抽生說,最多的說出了其中的三十多個。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了我國語言的豐富多彩、幽默風趣,又學生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同時還領悟了一些詞語的妙用。

我在上公開課《山中訪友》時,佈置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抓住“衆朋友”的特點,結果有的學生幾乎達到了背誦的程序,而我除了動腦筋想好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導語、結束語以及附頁的詩詞,還花了兩個早讀時間去熟讀課文,感受衆朋友的心境,結果也差不多能背下來。所以課堂容量雖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結束語剛落,就是一片嘖嘖稱讚聲。

二、上課時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富有激情。

①心理學認爲:“情緒具有激勵作用:情緒能夠以一種與生理性動機或社會性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引導行爲。”“大量研究表明:適當的情緒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積極的組織功能。”“良好的情緒情感會提高大腦活動的效率,提高認知操作的速度與質量。”“積極而正常的情緒體驗是保持心理平衡與身體健康的條件。”

新《課程標準》中說得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情潭面千層浪,無情海水無漣漪。好的將領除了不打無準備之戰,還作戰前動員,戰時激勵,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學生真正學好一篇課文,深受感染,必須攜情進入,要想學生能夠入情入境,與主人翁同呼吸、共命運,教師首先必須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員,化爲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說,才能打動學生,使其進入課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薰陶,才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實處。

語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5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 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片段一:

師: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進山門,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學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他在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爲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作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