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就應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2

本課課文通過對話層層揭示課文內容,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他們的心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讓他們充分讀文,做到自己去理解課文,尤其是讓他們分角色朗讀。在講解過程中,我注重一步步引導啓發他們,讓學生們很自然地在談話中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做到人人發言,在問答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讓孩子們把內心想說的要說的話都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鍛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對自己的信心。

還有我和學生們一起參加對問題的探討、研究、發表見解,有助於調動起學生髮言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既不拘於形式,也不覺得上課只是爲了回答問題而上,它是師生面對面的談話交流,顯得很親切、自然,輕鬆地把一節課上完。有時我們教師的參與,能激起學生在瞬間就能想到問題的答案,比如:在體會“新”的含義上就是這樣。

以前我覺得一節課很長,現在還覺得很短;以前學生們上課回答問題顯得很被動,經常皺眉頭,現在他們爭着搶着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就像在比賽場上爭拿冠軍一樣,個個對自己充滿自信。我真爲他們高興,他們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漸漸長大了。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3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啓發,通過反覆實驗,發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着桌子。那麼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捲成筒兒,一頭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於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並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現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現後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課文是科學故事,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們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

在教學時先從題目入手,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權衡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並說出了道理,因爲聽診器我們並不陌生,已經很普及,但最先發明的人應該是最了不起的,在探究下,我們進一步讀好課題,此時問學生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會對聽診器是誰發明的很感興趣,第一個聽診器是怎麼想起來發明的呢?會是什麼樣子?這些有價值問題的產生更有利於學生深入學好課文。

第二自然讀是全文的重點,講述了受孩子玩蹺蹺板的啓示,雷奈克做出聽診器的雛形。課文除了對雷奈克成功地聽見病人心跳後的喜悅進行描寫外,對雷奈克發現過程中的語言、行爲以及內心活動都沒有很具體的描寫,這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採取讀中感悟、讀中想象的策略。效果比較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能發現很多問題,不過我倒有些喜歡這些問題。在課上,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或理解有難度時,正是需要我們引導,體現教師價值的地方。今天,我上完了13課的第一教時,光自學生字詞,朗讀課文就花了一節課的時間。我並不覺得課上效率低,反而發現讀準、讀熟、讀好課文,很多的問題都已迎刃而解了。當然,學生也有索然無味的時候,比如今天課上,有些長句讀不好,但學生明顯已失去了堅持的興趣。此時,需要想些方法。我“故技重施,屢試不爽”。組織朗讀比賽,以小組爲單位。“今天,到底哪個小組讀得最好呢?我要給你們打分。”學生立刻振奮了精神。“不過要想獲得好成績,必須每個成員都付出百倍的努力。”先給一段時間練讀。學生個個都全力以赴,認真練讀。課文讀得有聲有色。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也樂意糾正。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朗讀的效果和學生練讀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讀書習慣,甚至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何樂而不爲呢?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4

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一新時期的教育形勢下,小語專家們及時抓住機遇,對小學生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修改。我做爲一名剛剛踏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這學期拿到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時,感到尤爲新奇,教材內容的多樣化,使我爲之振奮。然而,我又擔心起來,自己應怎樣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新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新教材的精湛之處呢?

翻閱新教材,通過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4、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爲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爲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我認爲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如:我在教《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時,有位學生提出:老師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嗎?當時,我真爲自己慶幸,幸虧課前看了參考書,豐富了園林知識。由北海公園的位置講到北海公園的每處景觀,使學生聽得身臨其境,給學生學習課文也帶來了方便。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值。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5

《槐鄉的孩子》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學時儘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不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體會和品味,都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教學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什麼樣的課文是略讀課文和怎樣學習略讀課文,使學生明確這一類課文的學習要求,並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

2、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記下來,準備和同學討論。

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是一個統領全文內容的問題。通過學生充分的討論與交流,使學生明確槐鄉的孩子是可愛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他們勤勞懂事,從小就知道分擔父母的辛勞,不伸手向父母要錢,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學費。

2、他們吃苦耐勞,以苦爲樂,有很強的自立精神。

3、採摘槐米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們以苦爲樂;這從對他們唱着歡樂的歌,滿載而歸,從他們帶着甜蜜的微笑進入夢鄉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來。課文中有關孩子們的勞動場面,寫得歡快,輕鬆,活潑,一點不給人以辛苦,勞累的壓抑之感,也說明了孩子們的以苦爲樂。

學完課文後,我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在課餘時間所從事過的勞動,比如參加公益勞動,在家裏幫助家長做家務。先想一想準備說哪方面的內容,想好以後,再說說自己勞動的經過和感受,並把它真實的記錄下來。

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又練了筆,真是一箭雙鵰。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6

初三上學期,學生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對待語文學科越來越有遁形,所以開學初我根據我班的語文教學特點,配合學校工作,指定了個人成長計劃。在這一個月,我根據自己的成長計劃,制定了一下措施,並且有較好的收穫,以下是我的反思。

1、堅持每兩天做一套語文中考題,總結規律講閱讀的時候,適當增加題型,保證每套閱讀題給學生拓展兩道題,保證學生的閱讀試題的寬泛性。

2、堅持每週聽楊老師三節課,學習楊老師的講課方法,體會精髓,並且下課及時與楊老師溝通,學到了很多東西。

3、上課時,時刻關注學生狀態,起初有打瞌睡的,溜號的現象,但經過私下溝通,學生們狀態大有提高。

4、根據學情,我注意主抓中下等的學生,對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他們多提問,較難的問題留給資質和潛力較好的學生。這樣在考試中兩頭成績都有所提高。

5、給有能力的學生私下留語文閱讀,並且堅持批改,有不會的地方鼓勵學生多質疑,多解決,在重點閱讀方面,我只告訴學生扣了幾分,讓他們自己去查看扣分處,鍛鍊他們答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我堅持每天給他們補課,甚至一些簡單的古詩文默寫的批改,由他們完成,增強他們的記憶力。

以上是我開學出的成長反思,其中還有很多不足,我會在下個月改正並實施。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7

學習《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因爲在生活中,相信農村孩子對蒲公英都有些熟悉與瞭解的,文章淺顯易懂,活潑有趣。文中“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絨毛玩耍的情景,我發現的蒲公英和我們一起睡覺,一起起牀的快樂感受都在感染着這羣小傢伙們,教學這篇課文,讓我們彼此心情舒暢,彷彿在童年的搖籃裏心懷甜蜜。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隨着作者來到草地上,體驗“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快樂心情時,孩子們想象:當時草地上空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我彷彿看見天空下着蒲公英花雨。”

“我彷彿看見雪花飛舞。”

“我彷彿看見白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與我和弟弟一起玩耍,一起快樂。”

“我彷彿看見蒲公英的種子隨着媽媽給它裝的降落傘飄起來了,越飄越遠。”

就這樣,我被小鬼們編織的一個個童話夢境給吸引住了。

課後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孩子們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山林裏的空氣一定很新鮮,在那裏學習一定很舒服;山林裏的動物真有趣,能和動物們做伴,真幸福。大青樹上的鐘聲一定很動聽,聽到那樣的聲音,上課都變得很有趣。民族小學就在大自然中,我喜歡大自然,也喜歡民族小學……

寫字教學:三年級開始,課後的寫字教學有些變化,沒有了練寫的空白田字格,每篇課文後面的生字都有十來個之多。在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示範筆畫較難的生字,對於一些比較稍簡單的生字,就以學生練寫爲主。畢竟上課時間有限,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可行?

識字教學:本學期課後識字條裏的生字較少,我主要以隨文識字爲主,再加上課前的預習,應該算是有比較多的再現機會了。

讀寫結合:每篇課文能夠儘量抓住文章中的一些點進行讀寫結合,我覺得這個方法挺好的。我想,三年段開始,要提高學生的練筆水平了,在接下來的課文教學中,要是能夠挖掘文中的着眼點,進行適當課堂小練筆的話,如本篇課文在教學後,又讓學生進行了《走近蒲公英》的小練筆,學生通過對蒲公英開花閉合知識重新思考探索,如可能是晝夜溫差原因,也聯繫起了另外一種夜晚花的知識瞭解,頗有興趣的寫出了極有科學依據的文章,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與寫作興趣。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8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啓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精神。

剛備課的時候,我感覺教學這篇課文是比較難的,所以從網上也查閱了不少詳案,從諸多教案中獲取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引導方式。最終決定,充分藉助板書,通過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領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義。教學中,我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教學的:

首先,得了解葉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葉子的工作,才能體會它的生存價值。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很輕鬆地知道了葉子的工作就是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我藉助簡筆畫的方式給孩子們介紹了植物的蒸騰作用和葉子的光合作用,讓學生了解樹葉的存在對於大樹的意義。我又問孩子們:秋冬季節,樹葉葉落歸根,是不是不再爲大樹工作了呢?一些讀書較多的孩子告訴大家,樹葉落地,也是一種滋潤大樹的肥料。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孩子們明白了樹葉的一生都在爲大樹工作,周而復始,一直在奉獻、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樹對於樹葉的意義。我讓孩子們讀7、8小節,讓他們說說大樹爲葉子做了些什麼?孩子們從文字上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爲一個整體。我知道,他們並不太瞭解其中的含義。我告訴孩子們:一片樹葉脫離了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你見過一片獨自飄零獨自生存的樹葉嗎?孩子們都搖搖頭,我給他們介紹了樹葉生存的需求,讓孩子們明白,沒有大樹,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體會樹葉爲大樹奉獻,同樣大樹也對樹葉有着很重要的意義。

再次,得了解樹葉與人的聯繫。我問孩子們:爲什麼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找兩者的相似點,未進行深層的聯繫。我給了他們啓發:我們三(3)班就是一棵大樹,你們就是?孩子們立即回答:一片片樹葉。就這樣找到了聯繫,繼而延伸出了偉人、英雄、凡人這樣的類似於樹葉的人,又延伸出了集體、國家、地球這樣的大樹。孩子們明白了樹葉離不開大樹,要爲大樹奉獻一生,人離不開集體,要爲集體榮譽而奮鬥。最後,我呼籲:爲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爲了我們的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最後,完成課後練習4。課快結束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課後練習4,通過說,來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說,再次感受樹葉的奉獻精神,通過說,加深對“愛”的理解。

教學下來,感覺還可以,當然,我想還有不少孩子對於其中的聯繫還是糊塗的。不過,我想,通過兩堂課的教學,孩子們對“愛”的概念更清晰了一點。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自己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花鐘》時,由於我原來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本學期再教時,我要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從教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通過這次省骨幹教師培訓後,我最近總在不斷的反思。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我要根據吳忠豪教授講的那樣,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結合徐鵠專家所講的<<在生活中作文>>的策略,努力實現作文教學生活化,同時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創教學的新天地。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0

《可貴的沉默》是小學三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第17課的一篇課文,教學本課,我覺得作者的一堂課很值得反思。以學生的生日爲話題來引入正題讓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這天並且要爲父母表達愛,用不同的方式向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學習這篇課文,教育學生懂得關愛、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孩子。教學本課時,我先問學生:”沉默“是什麼意思?很多學生不知道意思,我就進行解釋,接着緊扣題目提問:爲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這一問題一時讓學生難以回答,在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後,他們會這樣理解:因爲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生日那是不應該的,這說明自己都不愛父母,所以學生保持沉默在反省、在認錯、在自責。聽了老師的建議後,學生終於明白了在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應該也要愛父母。所以說這一沉默非常可貴。學生理解了課文,也明白了課題的含義,也就是真正學懂了課文內容。教學中,我在問學生:當你們的父母生日時,你用什麼方式向父母祝賀生日呢?有的學生回答:唱一首生日歌給他們聽,有的學生回答:畫一幅最漂亮的畫畫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給爸爸媽媽一個吻,有的學生回答: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禮物送給他們,有的學生回答:爲爸爸媽媽準備一頓豐盛的生日晚餐……這一問題一說出來,學生們還想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此時的課堂十分熱鬧,學生都爭着向父母表達愛意——祝賀生日。雖然我們現在還小,禮物小,但爸爸媽媽也覺得你們的生日禮物貴重,因爲禮物代表了自己的最誠意的祝福,自己會表達愛了。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好好學習,只有珍惜今天的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將來才能報答父母。教學本課後,我在想有時學生不回答問題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種思索方式,因此老師在學生不回答問題時別再生氣罵學生,而像文中的老師那樣有技巧提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答,從中教育學生的做人道理。工作中,我們有時保持沉默也好,靜心工作,用心工作,默默工作,全部精力投入工作,這樣的沉默也是一種享受。生活中,有時沉默是一種寬容,一種理解。我喜歡沉默,因爲沉默使我成熟,也使我變得文靜、溫柔。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讓我懂得沉默是金,珍貴無比。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1

三年級的小學生,剛剛由低年級步入中年級,大多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更談不上什麼積累的方法,開學初,我瞭解的學生的積累很多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運用的不多;能自己獨立看課文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爲此,在近一個月的課堂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三年級的小學生,課堂積累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積累,我覺得應該像春雨潛入夜般使學生感受積累的快樂,並漸漸學會積累的方法。

《火燒雲》一課教學片段

課堂練習: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1、填空:

1)用書上的詞語填空

2)用自己想出來的詞語填空

2、用上“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練習說話

給學生一段時間思考後,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教學反思:

1、用書上的詞語填空的設計,使學生認識了描寫顏色的詞語有很多;用自己想出來的詞語填空的設計,對學生來說:一是創造同時也是一種積累,體現了教與學的層次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

2、用三個“一會兒”練習說話的設計,首先使學生認識到火燒雲顏色變化多,而且快,其次,我想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什麼事物也一會兒這樣,一會兒又發生變化呢?在老師的啓發下,有個別學生想到:變色龍顏色的變化,有個別學生想到火燒雲形狀的變化,也許是三年級的小學生,類似的觀察,感受,積累太少,總之,這個練習說話把學生們難住了。接下來,我又進一步引導:還可以說說人,如:小弟弟,小妹妹;還可以說說小動物,如:小貓,小狗,這下,同學們的日常積累被充分激活,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可以說,這樣的練習在豐富學生積累。因爲在兩次寫話的練習中,學生很會運用表示顏色的詞語,能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描寫事物的學生也不少,學生們會運用積累,這應該是積累的最終目的。

3、當然,在重視學生積累的同時,隨着學生知識的增多,積累的豐富,我還引導學生注重課外的積累,如:生活積累,課外閱讀的積累,但對於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不論是生活積累,還是課外閱讀的積累,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尤其是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積累的聯繫,以便使學生們的積累被激活,再豐富。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2

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纔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 “ 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 ” 因爲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 “ 我拿什麼去吸引你 ―― 我的孩子。 ” 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 “ 自主、合作、探究 ” 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 “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 ,因而, “ 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 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制定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提高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 ―― 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 “ 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 ” 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 “ 名師出高徒 ” 。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3

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這篇課文充滿了童真童趣,特別是課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讀着課文描寫孩子的天真和調皮的語句,使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課文結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教學前,我準備有關蒲公英的掛圖或照片。還讓學生查找有關蒲公英的資料,這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中,我用下面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新課程理念下,常常提及“興趣”,把激發孩子的“興趣”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平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第一件事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並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愛什麼顏色》 教學目標:

1 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認識本課10個生字,包括9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3 理解體會詩歌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以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4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對理想的追求.

2,仿照本詩寫一段詩. 教學準備:生詞卡片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激趣引入,初讀課文。

我們的世界萬紫千紅,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自讀課文,看看小作者喜歡什麼顏色?爲什麼?

二、分組自學,初步感知。

1、小組長帶領組員商量準備用什麼方法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教師指導提出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可概括爲四讀:

一讀:掃讀(掃除障礙讀)。小聲自由讀課文,把課文中的字音讀準,把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做上記號,查字典解決。

二讀:連讀。小組內成員分自然段連讀課文,讀通課文,檢查字的讀音。

三讀:想讀。小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什麼?

四讀:選讀。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3、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4、檢查自學情況

(1)(板書生字)在自學生字時,你有哪些困難?(在字音、字型、字義等方面的困難)在自學生字時,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訴同學們?重點指導“威、蔚、武”三字的筆畫。

學生交流學習。

(2)出示“保”和“寶”學生區別。師引導學生認真區別其不同用法。

三、再讀課文,體會意境。

1、指名分小節讀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

2、指名簡述讀後在頭腦中形成的彩色畫面。

四、完成“語文天地”的日積月累

抄一抄:碧綠蔚藍遼闊威武乘風破浪……

第二課時

一、 回顧課文,積累詞語。

1、 試背詩歌,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

2、 說出自己積累的有關“顏色”的詞語。

二、精品細讀,體會感情。

1、學生自主探究三小節的寫法。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家鄉、對生活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3、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語文天地”找一找描寫顏色的詞語:紅()()……

師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聯想理解詞語”(金鑰匙)

2、請仿照詩歌再編一段。

第三課時

一、 展示續編,培養興趣。

1、 小組內展示,評出最好的作品。

2、 全班交流優秀作品。

3、 教師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鮮活的事物來描繪。

二、讀一讀,背一背。

不僅我們能用文字描繪世界的色彩,古人對色彩亦是喜愛有加。出示《漁歌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 生自讀,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2、 標畫出詩中描寫顏色的詞。

3、 說一說自己所想象到的畫面。

三、課後延伸

收集有關描寫顏色的古詩。

教學反思: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15

課堂上我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重點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

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