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那樹》教學反思大綱

《那樹》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那樹》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那樹》教學反思

《那樹》教學反思1

通過充分的備課,我展示了《那樹》的教學過程,講過課之後,和同事們共同討論,這時我才發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

1、課堂活動形態和活動內容的不協調。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果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處理那棵樹?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這個環節設計的本意在於:學生在對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加入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進而做到自我的發現。然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全面,更深入的過程。而此時,學生對老樹被殺一事,已經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實“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個人的,這是一個學生個人對文本闡發的過程。事實證明,學生後來的書寫也多表達了個人的意見。

2、學生髮現以後教師的點評不到位。

在發現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以爲,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現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事後,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

在這堂課上,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學生髮現的時間不夠;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師趕着學生髮現的,或教師代替學生髮現的。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鑽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愛做的,使學生對

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那樹》教學反思2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

個人以爲,把課堂還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應該是繫着線的風箏,而不應該是繫着牛繩的耕牛。在課堂上,也許教師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爲發現尋找一片利於放飛的天空,讓魚躍於闊海,鳥飛於高天。

所以在《那樹》的設計中的三大板塊的內容就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包括:生讀、聽課文(自讀、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師讀生聽),生說說讓自己最感慨萬千的句子,生寫寫“如果我是一棵樹,我要對人類說什麼”,這三個環節預計時間爲33分鐘(整節課爲40分鐘)。設計之初希望:聽說讀寫相結合,環環相扣,讓學生的感悟和發現變爲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進入課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課文最後到探尋主題並自我發現。如果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預設,那將是既符合現實又合乎理想的一種課堂形態。

  二、把“背課”還原成“備課”

很多時候,當我們夾着備課筆記自信滿滿地走進課堂的時候,我們的自信來自於“預設完畢”,但是課堂並非完全靠預設,更多的是生成。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課自然帶來更多的生成的危險。所以在《那樹》的準備中,我竭力作到備課而非背課。如自己對文本多方位揣摩,不放過一個讀音,一個句子的理解。如竭力設想學生的回答,希望做到兵來將擋。

然而,預設是美麗的,生成卻是危險的。

經過反思,問題的出現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始料未及。

  一、課堂活動形態和活動內容的不協調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如果你是一棵樹,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小組討論,寫下來,請發言人來發言”。這個環節設計的本意在於:學生在對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加入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進而做到自我的發現。然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更全面,更深入的過程。而此時,學生對老樹被殺一事,已經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實“面對人類你想說什麼”這個問題應該是指向個人的,這是一個學生個人對文本闡發的過程。事實證明,學生後來的書寫也多表達了個人的意見。

所以,課堂上形式的熱鬧與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教師要巧用課堂形式配合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有價值的發現。

  二、學生髮現以後教師的點評力量綿薄

在發現的課堂上,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

我以爲,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現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教師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事後,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

《那樹》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對本文的深層挖掘能力,重新認識生命及人與周圍生物的關係等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老樹的命運。

2、難點在於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

【教學設想】

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那樹》教學反思4

二、檢查預習

1、生字注音。

2、解釋詞語。

三、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認識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衝突。

四、朗讀課文,學生思考(緩慢、沉重)

1、請你概述一下那棵樹的故事。

2、請你以那是一棵的樹爲開頭說一段話,談談那樹的品質。

五、討論

明確:無私奉獻、忍辱負重,胸懷豁達、善良、默默無聞、堅固頑強、非常可憐,爲什麼?

師:剛纔,談到大樹的品質,樹是自然界中的強者,也是人類的朋友,給人類送來綠蔭,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爲人類讓步,當高樓林立,文明高度發展時,大樹成爲最大的障礙時,人類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並思考。

六、品味欣賞(討論)

1、請用直線劃出表現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用的好?

明確:哪些事物代表人類文明:柏油路

哪些詞用的好:一里一里鋪,架,挨。

爲什麼好?

疊詞,表現人類文明發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發展迅速)

朗讀時注意什麼?(重讀)學生齊讀練習。

文明的發展如此迅猛,那樹是難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樹的命運。

2、請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你從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三處。

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樹的同情、對人的做法憎惡)

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在作者筆下人類非常殘忍,用咬、嚼這些詞,對人類惡狠狠的描寫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稱爲劊子手,而對樹充滿無限同情,你怎樣體會到的?作者在寫樹時,只把它當做一棵植物來寫嗎?讀出相關語句(大頭顱、踝骨、動脈、靜脈)。

學生練習讀──評價。

讀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筆下那樹也是感情豐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螞蟻使它們逃離災難,同位合作。準備。

3、想象一下螞蟻和那樹告別時它們會互相傾訴些什麼?

交流學生表達。

4、這麼一棵有靈性的大樹,難道就不能與我們人類和平共處嗎?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結局嗎?請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專家你將如何處置那棵樹?

改道、移栽、修轉盤、建設旅遊景區。

小結: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誰是誰非難有定論,確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衝突作爲一個課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人類在享受文明帶來的種種方便與舒適的同時越來越意識到文明是一把雙刃劍,它蓋起了高樓大廈,卻毀掉了莽莽森林,它爲我們提供了化工原料和電子產品,卻帶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從在文明與自然之間我們人類該何去何從?

七、練習

請以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衝突爲話題,寫一篇練筆,題材不限。

八、結語

我們可以把這節課對文明與自然的思考寫下來,同學們,人類是善於思考的,充滿智慧的,我希望我們人類能夠找到一條萬全之策,讓人類的文明之花在充滿生機的綠色星球上絢爛開放。

【教學反思】

通過充分的備課和製作精美的課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樹》的教學過程,講過課之後,和同事們共同討論,這時我才發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有些是我從來都沒有考慮到的。

有的同事說導語有些短,沒有調動學生的情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跟着的字詞檢查更使學生的注意力鬆弛;學習目標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時間過短,學生不能認真朗讀和思考,有些流於形式,尤其是第二個目標,在本次教學中並沒有真正的實現,課上僅僅侷限於學生的'幾條建議,而是放在了課後的作業中來完成,使這節課不完整。

有的同事說學生找錯字的時間過長,對於學生回答的答案我沒有給予明確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黴的一棵樹這不符合答題的要求,這只是提到樹的命運而非品質,我應該給出明確的回答;螞蟻和樹告別時的對話,作爲螞蟻一方的同學根本沒有同情的感覺,而是定格在表演,說明學生沒有做到人文對話,本節課的教學沒有達到感動學生內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做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學生只是流於形式,沒有一個深入的探討;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同事們提出的意見,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刪去囉嗦的內容,加上了必要的環節,進行了第二次試講。我做的修改有:

1、學生朗讀時,我加強了朗讀指導。(緩慢、沉重的語氣及重音)

2、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3、把語文教學進行延伸,課後作業改在課上來完成,並要求學生聯繫周邊的生活環境來寫。

4、運用優美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通過改進,第二次講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更加完善、流暢。但是,一節課永遠也不會十全十美,通過評課討論,再一次指出了這節課的進步和不足:注重學生的朗讀,並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合作的環節也漸漸成熟;學生想像力的培養落實到位;能聯繫周邊環境來談本文主題,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語言上的銜接比上次有了進步。但其中還有許多不足要改進:

例如教學目標過於籠統,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進行細化點明;學生對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夠深入,有些武斷;學習方式上教師還是居於主體地位,牽着學生走,學生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學習環節欠缺,應該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纔是學生想要學習的內容;缺少板書設計,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不能完全摒棄原來的教學手段,而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所以板書必不可少;音樂的選擇上有些不妥,在結尾時如果配上《好大一棵樹》,相信會使學生在音樂聲中引起共鳴。

我想,如果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議和自己的教學感受融合到課堂中進行第三次講課,一定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會真正的走進課文,走進那棵樹,走進大自然。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鑽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愛做的,使學生對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那麼,接下來我就談談本次講課給我的最大啓示: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五年的教學生活並沒有使我從內心認識到學生是學習主體的重要性,我一直遺傳着我的老師教我學習的方法,並且牢牢記在心中,應用於教學。儘管參加了教改培訓,但我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我站在講臺上來講,學生在座位上聽,延續那種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由我帶着少數優秀學生學習。我就是認爲學生把老師說的重點都會背了,考試時就沒問題了,而且僅僅就是爲了應付考試。這樣學習,結果是導致很多學生厭學,甚至輟學,一部分優秀學生也是學習疲勞,毫無興趣而言,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更加嚴厲,那麼惡性循環就開始形成了。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認識到,要想使學生把這一科學好,首先要讓學生愛學這一科。能讓學生主動的努力的學,我們爲什麼非要自己生氣挨累逼着學生學呢?看來教學方法非變不可。記得以前上課,我問學生問題,學生也不回答,提示了還是不說,最後只能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現在想起來,我講的都不是學生想學的,他們怎能愛聽呢?而本次講課儘管還不成熟,但學生卻明顯的有了興趣,從學生的目光中,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上看,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這就讓我深深的感到,如果我再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不給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間,遲早有一天我會被趕下這個講臺。所以我打算先從學習的主體性上轉變,我要了解學生想學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在學生學習方法上也嘗試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老師全權代勞。而關於語文學科的價值,以前我的認識也不太完整,經常忽視情感教育,認爲那與考試無關,而通過這次講《那樹》,我看到了學生內心撣去灰塵後的純真,我想這顆無邪的童心如果不經常吹到春風,也終會籠上厚厚的灰塵。

《那樹》教學反思5

今天走進的王鼎鈞所寫的《那樹》,地點是在多媒體教室。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想用一句話來寫這堂課:非常出色的教學設計,比較沉悶的課堂氣氛。

之所以說設計比較出色,是因爲整個教學流程渾然一體,從導入到研讀再到探究到最後的拓展延伸,一氣呵成,尤其是過渡更是銜接得天衣無縫,極爲自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感情由平靜到激昂到理智,情緒能很好地感染學生,這得益於情境的有效的營造,如導入的MP3《好大一棵樹》,配樂朗讀,關於中國建國初期因爲強權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圖片……這些不僅感染了學生,也深深感染了我自己,所以整個教學過程的情感氛圍相當濃;教學的過程中對目標的貫徹也較爲到位,包括對樹形象的把握及人類各種行爲的點評。

之所以說沉悶的課堂氣氛,是因爲在教學的拓展這一環節沒有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即對人類破壞古代文明等更多行爲沒有拓展出學生的知識儲備;在“你對安慶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有可建議”也沒有讓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後來的氣氛沒有被激發出來。

《那樹》教學反思6

《那樹》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語言和生動的細節描寫爲我們講述了那樹的生命歷程,用形象打動人心,尤其是那樹“綠着生,綠着死”的形象更是給大家震撼。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以激情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作品融爲一體,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樹形象,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力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認識自然方面都有收穫。

首先設置情境,創設氛圍。

課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樹》,用優美的歌聲,創設濃濃的氛圍,以歌曲中對那樹的讚頌拋磚引玉,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然後順勢導入。

進入第一個環節,默讀課文,開闊文章內容,感悟那樹形象。由於本課篇幅較長,我採用了默讀。對於本課字詞,我採用了提問檢查的形式。一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更多的閱讀。二是我不想因提問字詞使創設的氛圍消失。問題設置以一問概括全篇內容,以主問題帶出次問題,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要想回答好,學生必須在整體感知、提煉、歸納後才能生成答案。從而,鍛鍊了學生分析、概括、表達能力。

第二個環節品讀課文,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環節以讀促講,朗讀是不講之講,是薰陶。朗讀文本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音的抑揚頓挫,無不傳遞着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感悟與態度。通過朗讀增進了對文章的理解,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動了朗讀。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語句,品析重點詞語,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並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達出作者的情感,然後交流,交流時加強對朗讀方法指導。

第三個環節理解主旨。在學生準確感悟那樹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時引導學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個環節,讓學生各抒己見,我口說我心。這個環節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課文又超越課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將人類與自然、文明進步與詩意生活,對生命的認知與感受以簡練而恰當的文字展現,使思維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書清楚明瞭地顯示了課文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那樹對人類無私奉獻與慘遭人類殺戮形成鮮明對比,對比中引發學生深深思考。

這節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讓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教師充當的是學生學習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想得多,說得多。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老師適當的點撥、環節的合理設計,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提升了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美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學生的思維還不能完全放開,答題角度有些單一,雖然一再啓發,但效果不夠理想。由於課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學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沒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師點的稍多一點。在延伸閱讀環節中,學生在談完了與那樹遭受悲慘命運類似的生活現象後,教師如果利用多媒體再舉例,創設直觀的強烈的情境,給學生以衝擊力,教學效果會更好。

以後,我會向着高效的語文課堂奮進,使學生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那樹》教學反思7

10月13日第二節課,“一人一課”課堂考覈,我講授了《那樹》一課。

講授內容是隨進度來的,沒有刻意選擇。散文教學對於我而言是短板,我常常困惑於如何分析含蓄而優美的語言,深刻而內斂的主題。所以面對課題,我有些畏難情緒,一時不知該從何入手。

記得今年4月份中心能手課評選時我曾經聽過一節《那樹》,設計比較傳統、缺少創新,我想衝破“那是一棵 的樹”的填空式教學的傳統模式,所以教學設計上頗費了一番周折。

導入時,我借用了課後題第三題的語言,簡潔、明瞭,直奔主題,我認爲可以很好地帶領學生入境。課堂設計了“讀孰—整體感知、讀懂—精讀細品、讀透—領悟內涵”三個環節,分別解決了“概述文章基本內容”“那樹是一棵怎樣的樹?那樹最終遭到了怎樣的命運?”“你會如何處置這棵老樹?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等問題,能夠梯度呈現,步步深入的理解課文,學生的學習效果我也較爲滿意。學生能跟上我的思路,基本按我設想的思路進行,整堂課進行得很順利。結課後,我感覺課堂缺少亮點,生成的部分太少,但當我聽完同學科老師的課後,我才發現了更多的問題,受益匪淺。

一、設計以“讀”貫穿整個課堂,然而除了學生賞析句子時的個人朗讀外,再沒有讀書聲。課堂沒能體現“讀”的設計意圖。

二、 感覺課堂預設過多,一方面主被比較充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總是引導學生順着我的思路走,沒有生成,學生的主動

性發揮的並不徹底,課後,有位同事對我說“你的課上的太穩了,以至於不敢抓學生的亮點、不敢去展開。”我想這也是本人對文本的解讀也不夠充分的表現,做不到收放自如、藉助文本解決文本。

三、 課堂上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太少,尤其是應對中考的答題技巧基本沒有涉及。

四、 自認爲主題已經往深處挖掘,但僅限於“人類的文明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而沒有結合作者的經歷、背景繼續挖掘一些思想性的更深入的東西。

我想:能夠認識到以上不足對我而言何嘗不是一種促進?

當然,除了缺點,我很自信這堂課也有優點,比如:課堂設計體現了課前預學、課後檢測、小組合作;環節清晰、緊湊;問題設計符合課標,逐層深入;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等。

講課時留下的得也好,失也好,只要能夠反思、揣摩、總結,今後必能改進、提高。

倘若每一堂課都能精心準備、用心反思,效率一定出乎想象。

《那樹》教學反思8

普蘭店市第三十四中學 徐大寬

本節課着重訓練學生“理解重要詞句在文中的含義和表達作用”“賞析文學作品的語言”以及“篩選並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課上學生思維積極,注意力比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用三個關鍵詞語貫穿全文成爲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三個詞語即是獨立的又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暗示了“那樹”早期、近期和現實的命運,

“佝僂”是早期“那樹”留給人們的容貌;

“引頸受戮”是近期“那樹”悲慘命運的寫照;

“周道如砥”是現時“那樹”的灰飛煙滅;

選擇這三個關鍵詞由理解它們的語境義入手,生髮出一系列的問題,逐步完善那樹的形象,課堂結構清晰,流暢。

不足的是對“周道如砥”這個詞的理解稍顯浮淺,這也影響了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文章的主題似乎僅僅停留在要保護環境這一層面上了,對都市文明的發展與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說:“對付文明造成的災害,是用進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這一點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理解“周道如砥”這個詞時可以在第三個問題前這樣增設這樣兩個問題:人類追求“周道如砥”有沒有錯?爲了達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殺死了“那樹”值不值得?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三個詞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語境義入手進而生髮出一系列問題,顯得程式化,可以嘗試着二三兩個詞讓學生自己提問,篩選有價值的問題,自問自答自評,這樣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學貴多思,學貴多問。

《那樹》教學反思9

這篇散文寫了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寫和敘述爲主。少有議論,用形象打動人心。其“綠着生,綠着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教學本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另外,還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的綠色,增強環保意識。最後,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樹》歌結束本節課,在歌詞中再次感受那樹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總的來說,整節課效果不錯,但是,課後我再仔細斟酌,發現有以下不足之處。

第一,就是品味與欣賞這個環節,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

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綠着生,綠着死”“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這些平淡語言背後,涌動着洶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寶貴的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這些對培養學生對散文的語感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這個環節我沒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學生自己很少有能夠自己去發現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趕着學生髮現的,或是我代替學生髮現的。

第二,教師的點評不到位。

課堂時間應該還給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時間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再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當然不是。我認爲,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現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現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顯得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現。課後,我想,教師的點評是否可以從這幾方面着手發展:延伸式的點評;問題式的點評;歸納式的點評;指摘式的點評。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注重這方面的學習和鑽研。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又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鑽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使學生對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看了周老師的教學反思,我找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同時周老師的幾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我是趕着學生髮現的,或是我代替學生髮現的。”想想自己課堂上不也經常幹這事嗎?!“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說得很好!要想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師就得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