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所見教學反思大綱

所見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五言詩,詩歌內容淺顯易懂,通讀全詩後再結合插圖,學生就能大致明白本首詩的大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所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1

《所見》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離學生很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一、感性接觸,走近牧童。

上課伊始通過一首《馬蘭謠》感受牧童的自由快樂。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

二、誦讀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學古詩。再通過反覆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爲“我”,化“我”爲牧童爲詩人。達到了物我一體,爲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在這節課中我重點加強了誦讀的指導即詩歌的節奏和“平長仄短”的規律。

三、拓展閱讀,理解牧童。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展示給學生其他描寫牧童的詩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呂岩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等等。學生在自讀了這些古詩後自然加深了對牧童的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理解與感悟。

  所見教學反思2

我們知道:朗讀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對於教授一首古詩來說,朗讀教學顯得尤爲重要。

因而,在教授《所見》這首古詩時,我特別注重運用朗讀的方式來達成教學目標。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開始,我讓學生自由讀詩歌兩遍,圈出生字或難讀的字,自己再多讀一讀;接着讓他們同桌合作讀,他們中一個讀一個聽,同時相互正音。接下來我就要檢查他們讀的情況——指名讀與開火車讀了,同時我補充提示詩歌的節奏以及詩句中容易讀錯的字,這些字基本上就是本課的生字,因而就利用隨文識字的方式把生字解決了。

我示範着讀完古詩之後,又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我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讀懂課文,並鼓勵他們不斷探索。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取齊讀、分組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反覆地朗讀詩歌,因爲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學生化牧童爲“我”,化“我”爲牧童。他們通過反覆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經過一節課的學習,他們中大部分能夠背誦出這一首古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