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元代詩詞 > 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賞析

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沁園春·孤館燈青,是宋代蘇軾所作,任杭州通判期間,爲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改任密州知州,該詞爲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下面就是小編介紹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鑑!

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賞析

  【原文】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賞析】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這三句交代了作者途中動身的情景。”號“,應念háo。黎明時分,萬籟無聲,孤寂的客館燈光暗淡,荒野的小店傳來陣陣雞鳴,將作者驚醒,旅人枕上的殘夢依稀,看上去一切都是冷冷清清的。詞一開頭,就渲染出悽清的氛圍,烘托出作者感傷的情緒。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 這四句寫早行途中所見。”練“,白色的帛;”摛“,音chī,鋪開;”耿耿“,微明貌;”漙漙“,音tuan,露水多貌。漸漸地,天上月亮一點一點收起潔如絲帛的清輝,落了下去;地上,晨霜鋪地,發出微弱的光芒。隨着天色變白,遠處,雲霧繚繞的山巒像錦鏽般鋪展開來;近處,樹葉上、草叢間到處凝結着晶瑩的露珠。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這三句是作者的感嘆。作者觸景生情,忍不住慨嘆起來。”區區“,作者自謙之詞,一解爲少;”鮮“,少。連日起早摸黑,奔波於赴密州的路上,但山高水長,總不見終點。由赴任的旅途聯想到人生的道路,不禁嘆息世間之路沒有盡頭,而人生有限,像自己這樣勞頓奔波,前程未卜,終究是苦多樂少啊!

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這三句總結上闋,同時引出下闋。作者面對的境況,無限悵惘。略微沉吟之後,他憑靠着馬鞍,一時無語,種種往事浮上心頭。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這兩句作者以”二陸“自比。”長安“,代指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二陸“,指西晉陸機、陸雲兄弟。他們”少有異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二陸初入洛陽,以文章深受當時士大夫推重,時陸機年二十,陸雲年十六。想當年,你我一起客遊京都,就像陸氏二兄弟初到洛陽一樣,正是風華少年。蘇軾兄弟初到汴京時,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以文學才華受知於歐陽修,情況與二陸很相似,故以此自比。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這四句作者化用杜甫詩句自抒懷抱。想當年,自己文采飛揚,學識廣博,輔佐國君成就堯舜之治,實現經世濟國的理想,又有什麼困難呢?作者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的詩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幾句字裏行間充滿了樂觀自信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蘇軾兄弟一入京師,先是獲取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驚歎蘇軾”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繼而又受到仁宗、神宗的讚許,”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爲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爲天下奇才。“(《宋史·卷三三八·列傳第九十七》)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這三句表明自己對得失榮辱抱豁達的態度。”看“,應讀kān。意思是被任用或被棄置取決於時運,積極入世或消極避世則由我決定,何妨落得個袖手旁觀,清閒自在。作者年輕時雄心勃勃,似乎”天下事無不可爲“,然而現實中頻頻受挫,因而對得失榮辱日益看淡。《論語·述而》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作者化用其意,在世路艱難與人生無奈的嘆息中,仍表現出自信與曠達的襟懷。此三句的特點是純以議論爲詞,適於抒情的`詞體到了作者手中,就變得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寫,信手拈來,都成妙語,恰顯示出作者傑出的才華。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結尾三句是作者與弟弟共勉:希望彼此身體長久健康,但求快快樂樂、悠閒自得地度過一生。”鬥“ 這裏作玩樂解;”尊“,酒杯。作者似乎在說服自己,暫時從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擺脫出來,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慰。 ”優遊卒歲“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魯國大夫叔向被囚後”數過“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的話:“且鬥尊前”,化用杜甫《漫興》中“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的詩句。但一方面立志“致君堯舜”,一方面又要袖手“閒處看”,入世與出世兩種相對立的處世哲學彙集於一身,實難統一,這最後幾句的說法,不過是矛盾心理的特殊表現,在表面的樂觀之中隱藏着的仍有無可奈何的苦悶。這首詞內容豐富,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有形象的描寫,也有抽象的議論,又在議論中發表了人生見解,抒發了惆悵心情。文思泉涌,一氣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時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傷。

全詞結構嚴謹,脈絡清晰,上片的早行與下片的議論貫穿一氣,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頭幾句寫景,以“燈青”、“雞號”、“夢殘”等字眼渲染出早行途中悽清的環境和心境。“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轉入現實人生。其後,轉入追憶往事。“用舍由時,行藏在我”,又由往事回到現實。結拍數句力圖表明作者已從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擺脫出來,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安慰。全詞集寫景、抒情、議論爲一體,融詩、文、經、史於一爐,縱橫恣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傑出的藝術才能。

作者年輕時雄心勃勃,似乎“天下事無不可爲”,然而由於與新法派的矛盾,現實中頻頻受挫,不被重用,才華與抱負得不到施展。此時,他已步入中年,對複雜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面對失敗,蘇軾表現出難得的理智與勇氣。他胸懷曠達,“卿相之貴,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窮達利害不能爲之芥蒂”,對得失榮辱能抱超功利的人生態度。他的“且鬥尊前”,就不是“及時行樂”那麼簡單,他是開始洞徹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纔會如此泰然自若地說出“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這樣的話。後來他還經歷了更多的磨難,但即使被貶到黃州惠州儋州,他也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不斷受傷,又不斷癒合,不管打擊多大,都不能把他壓垮,因此他的人品與作品都深受後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