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解讀林芳兵現代詩《詩是什麼》

解讀林芳兵現代詩《詩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詩歌,最大的特點是長於抒情,但林芳兵女士卻用來表達自己心中的理念,而且表達得非常出色,這自然引起我的高度關注。

解讀林芳兵現代詩《詩是什麼》

本來歷史上有這一類詩,人們習慣上稱之爲哲理詩,比如蘇軾《題西林壁》一詩“橫看成嶺側成峯 ,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題是女詩人的這首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理詩,而是寫了兩個完全是該用理性思維來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詩是什麼”,這本來是一個邏輯問題,當以下定義的方式來確定的藝術概念,要考慮其外延與內涵;一是“詩到底有什麼用”,也是一個應當詩歌理論家概括歸納的問題。但女詩人卻跨越藩籬,創造性的以詩歌來回答,表現了女詩人不凡的藝術勇氣與審美智慧。

這一類詩,很容易寫成概念化的詩歌,就像概念化小說一樣。比如,首先容易語言抽象化,而女詩人卻仍然在形象思維中前行。抽象和形象的區別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凡是我們感官能夠感受到的就是形象的。“蜻蜓的飛”,能看到,是視覺形象;“撥動的琴絃”,能聽到,是聽覺形象;其它如能嗅到的就是嗅覺形象,能嚐到的就是味覺形象,而那“溫馨的暖風”自然是觸覺形象。形象思維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詩人輕輕鬆鬆做到了。在這樣的形象思維中,我們常見詩人與自然對話,比如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呂本中的“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等等,女詩人在這首詩裏,也與“四季”、“天地”對話,這樣一方面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而且與自己對話的自然對象,本身就蘊有意味,意味着詩歌有浩瀚的四季之“時”、天地之“空”的時空價值

概念化的詩歌,再一個問題是圖解理念,內容僵化,是某種認識、觀念的簡單演繹。比如我們心中詩是什麼呢?以一個網絡的定義爲準:“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我們把這分解成八個方面,每一個方面用一句詩來表達,比如我們把“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寫成”詩是山間泉水的吟,曦柳黃鸝的鳴“;把“凝練的語言”,寫成’詩是五穀釀造的酒,沙中淘漉的金“,這樣就把概念圖解了,其特點是,詩概念表現的全面、固定,因此必然僵化而無變化,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而失去藝術光輝。而女詩人林芳兵,顯然不是在那概念屬性的條條框框中寫詩,而是在自己的藝術感悟和藝術審美中寫詩,因此必然有自己獨到的視角,是自己真實的感受,並不會去想這個概念事實是什麼,不會顧及全面,也不會考慮這樣寫是不是揭示了詩歌的本質屬性。比如“ 詩是春回溫暖的陽,百花爭豔的媚”,寫出了詩給女詩人的美好感受,就像從淒冷的寒冬而來,突然感受到的那春天的陽光一樣;詩的美好,是奼紫嫣紅的,是千姿百態的,就像春天百花一樣。你看這有圖解的那餿味嗎?

這樣的詩,雖然關乎到理念,但女詩人仍然用詩歌那高度凝練、含蓄的語言去表達,絕不會用表達理念常用的直白語言,而使詩歌味同爵蠟。爲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詩人採用了各種藝術技巧,例如詩歌的朦朧語言,詩云:“詩是夏田稻禾的渴,柳溪蜻蜓的飛”,這是修辭中暗喻的修辭方式來表達的,夏天的稻田,在炎炎烈日下,乾渴望雨,這是比喻詩歌現在也處於乾渴狀態,也需要“雨”的滋潤,不然就會焦枯而死,而詩歌焦枯的`是什麼,能滋潤詩歌的“雨”又是什麼?詩人沒有說,表達的好朦朧,但給讀者結合詩歌的現實去思考想象的空間,因此就更耐人尋味了!而後一句,讓我們想到蜻蜓點水的輕盈可愛,活潑生動,在柳溪這樣的背景下越發迷人而富有生命力,這是含蓄的說詩歌的特點,因爲蜻蜓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對詩歌的感悟中也各各有別,這樣表達的自然又是一種朦朧美!而二者語意又有很大的跨度,又顯示了詩歌語言的跳躍性特點。而聯繫起來思考,我們又會隱隱覺得,詩歌上述的焦枯是過於沉重、僵死,這“雨”從“蜻蜓的飛”中體會出來,自然是詩要寫的輕盈如蜻蜓,生動如蜻蜓。對此我聯想到了錢鍾書的“喻之二柄”:“ 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超妙而不可取也,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爲心服之讚詞。黃庭堅《 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在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 ’,是爲心癢之恨詞。” 這顯示了能把握褒貶“喻之二柄”,是一種藝術視野,一種全面的藝術技巧。那麼女詩人,既顯示了善於用形象的語言來抒情,也善於用形象的語言來說理,也是把握了一種“象之二柄”,也是一種藝術才華的無意識的宣示。

再看女詩人另一藝術技巧,即詩歌意象場景密度的安排,我想這和電影場景的安排一樣,是有價值有意味的。樊蘇華在《影視場景的創造能力》中說:“場景的密度決定故事的推進速度。影視故事是線性藝術,每一秒鐘,每一分鐘都寶貴,都不能沒有目的性地予以浪費。平均場景超時的故事,密度必然會降低,平均超過五分鐘一個場景的故事,就好像‘老牛拉破車’,令觀衆無法忍受。”你看,詩人和“四季”對話時,不是意象場景,以春夏秋冬爲序很快的轉化嗎?這樣的安排,反映了詩人思維話題的轉換,思維敏捷的速度,思維情感的歡快,思維契入的廣度,同時讓我們又一次認識到詩歌的價值漫向了遼闊的時空。

詩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應該有情感的璀璨。這首詩,雖然訴說了自己的理念,但感情的影子始終不離不棄。比如“詩能像鋒利的箭,讓時弊的面紗剝落”,這是說“時弊”是有面紗的,我們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我們會面對這樣的面紗有各種錯誤的認知和感悟,甚至產生美好的幻覺,因此“時弊”的面紗,蘊含着詩人的厭惡感,而詩卻能像鋒利的箭,毫不留情而又有力的射落這面紗,於是一種對詩的讚美、敬佩的情感蘊含在這個比喻中,而當那面紗剝落之時,又是何等的痛快。詩歌最擅長的用形象來寄寓情感,當審美形象觸發我們的聯想或想象,使我們把生活中曾有過的情感灌注到詩中,讓詩嬉笑怒罵,也活了起來。女詩人的詩不正是這樣嗎?我們常說一句話“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前一句是說才力,後一句說感染力,感染力關乎情,你抒發的感情,連很難動情的鬼神都落淚了,那感染力就值得讚歎了!詩人的詩感染力也確實不同凡響。從全詩的結構來看,與“四季”對話,與“天地”對話,與自己的“心”對話,有人說“結構本身是形式,但是結構同樣蘊含着對‘意義’的理解”,我們細細想來,這結構既從外部的時空來感悟詩歌,讚美詩歌,也依憑自己詩歌的創作實踐,從自己“心”的體悟來敘述認識,抒發情感,因此作者在這首詩中立體的表現了自己對詩歌的情感態度,這所謂深刻又深沉。

好詩,總是有其獨到性的,這是藝術才華的體現,由此讓我讚歎,好友是影星也是詩星!

詩是什麼?

四季告訴我:

詩是春回溫暖的陽

百花爭豔的媚;

詩是夏田稻禾的渴,

柳溪蜻蜓的飛;

詩是塵葉交舞的墜,

秋思糾結的碎;

詩是瑞雪翩舞的柔,

傲枝寒梅的蕾

天地告訴我:

詩是星雲曼妙的多姿,

日月俯覽的無極;

詩是海納百川的寬廣,

山高擎天的壯麗;

詩是小徑通幽的迴轉,

江河奔騰的不息;

詩是宇空千變的晴和雨,

人間萬家的悲和喜…

我又問——

詩到底有什麼用?

心告訴我:

詩能像撥動的琴絃,

奏響你生命的歡歌;

詩能像纖細的火柴,

點燃你思想的光焰;

詩能像狂涌的浪濤,

傾泄你胸中的激情;

詩能像溫馨的暖風,

撫平你心底的傷痛

詩能像鋒利的箭,

讓時弊的面紗剝落;

詩能像聳立的碑,

把歷史的足跡鐫刻;

詩能像人生的燈塔,

指引黑暗中的方向;

詩能像不熄的蠟燭,

燃盡靈魂的冷漠,

讓心靈永不死亡!

我哭了,醒悟的淚

匯成感動的長河,

向風,向雨,向你,向我,

深情款款地不盡述說!

詩,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