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原文及賞析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原文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是唐代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刻畫了一位對遠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閨中貴婦形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原文及賞析

原文: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知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譯文

鬱金香塗飾在盧家少婦的樓堂,海燕棲息在用玳瑁裝飾的屋樑。

在九月的搗衣聲中樹葉已落盡,思念着在遼陽征戍十年的丈夫。

丈夫在渺茫的白浪河音訊不通,京城中的我總覺日夜過得漫長。

誰能夠看見她的孤獨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輝灑落在紗帳上。

註釋

⑴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獨不見,傷思而不見也。”

⑵盧家少婦:泛指少婦。

⑶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種。因產於南方濱海地區(古百越之地),故名。

⑷寒砧:指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古代婦女縫製衣服前,先要將衣料搗過。爲趕製寒衣婦女每於秋夜搗衣,故古詩常以搗衣聲寄思婦念遠之情。木葉:樹葉。

⑸遼陽:遼河以北,泛指遼東地區。

⑹白狼河:今遼寧省境內之大淩河。

⑺丹鳳城:此指長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引來鳳凰,故稱咸陽爲丹鳳城。後以鳳城稱京城。唐時長安宮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⑻誰爲:即“爲誰”。爲,一作“謂”。

⑼教:使。

賞析:

古意:託古以詠今的擬古之作。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說:“傷思而不得見也。”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

這首七言律詩《古意》,爲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代詩評家認爲是溫麗、高古之佳篇。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絕,但沈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致婉轉,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首聯“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敘述簡練,比興自然。盧家少婦,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裏的人物,後用作少婦的代稱。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簡意賅、精妙入微地介紹了思婦的身世和處境。她的家庭環境華麗溫馨,她的生活卻冷落悽清。“海燕雙棲玳瑁梁”,一句反襯,興起了全篇無限綿綿的愁思。她寂然獨居空閨,哪裏比得上相親相愛雙棲於樑上的燕子呢?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製征衣的季節,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卻說“催木葉”,於無理處見妙,於曲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爲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彩,鮮明地表現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製征衣的杵聲聯想到徵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白狼河北音書斷’,足上文征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十年征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絕,生死難以預料。俗話說:“能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只要有封書信來,知道丈夫尚活着,她就還有盼頭。可是“音書斷”,從深沉的嘆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爲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絕,又置於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誰爲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誰爲”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欒明月來照這預製征衣的“流黃”。徵人無消息,征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評說:“‘盧家少婦’首尾溫麗。”

這首《古意》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於樂府,故以沈雲卿《龍池》《古意》冠篇。”胡應麟更是認爲:“‘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爲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又稱讚說“起句千古驪珠”,但也批評說“結語幾成蛇足”。爲什麼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鉤鏁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

創作背景

此詩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七五中題爲“獨不見”,而最早收錄此詩的敦煌殘卷《珠英學士集》題作“古意”,在北宋初期編成的《文苑英華》卷二〇五中也題作“古意”,在五代韋縠所編的《才調集》卷三中,題爲“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在《全唐詩》卷九六中題爲“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據題意可知此詩是寫給時任補闕的喬知之的。

清人毛奇齡《西河詩話》雲:“沈詹事 《古意》,《文苑英華》與本集題下皆有‘贈補闕喬知之’六字,因詹事仕則天朝,適喬知之作補闕,其妾爲武承嗣奪去,補闕劇思之,故作此,以慰其決絕之意。言比之徵夫戍婦,無如何也。故結雲‘誰謂’,言不料其至此也。後補闕競以此事致死,此行文一大關係者。自選本刪題下六字,遂昧此意久矣。”莫礪鋒則認爲此說沒有充足的理由。喬知之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傳,在武后時任左補闕。垂拱二年(686)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出師北征同羅、僕固,喬知之受敕攝侍御史護其軍,這在陳子昂的《燕然軍人畫像銘》中有明確記載。沈佺期此詩當即作於此時,故稱喬爲“補闕”。待到此役畢後,喬知之回朝並遷左司郎中,其妾被奪事發生於載初元年(690),也即天授元年(是年九月改元天授),這在《本事詩》中有明確記載,《本事詩》中稱喬知之爲“左司郎中”,也很準確。喬知之被殺一事,《唐歷》和《新唐書·則天皇后紀》都繫於天授元年。因此,當沈佺期作此詩時,喬知之妾被奪之事尚未發生。莫礪鋒推測沈佺期作此詩贈予喬知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喬知之作詩愛寫有關怨婦或男女相思的題材,二是喬知之曾有隨軍北征的經歷,沈詩既寫徵人、思婦之事,便將它題贈給即將出徵的喬知之,或者沈詩就是爲送喬出征而作。

作者簡介

沈佺期,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貪污及讒附張易之,被流放驩州。詩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多應制之作。流放時期的作品,則多對其境遇表示不滿。律體謹嚴精密,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

據康熙版和1915年版的《南安縣誌》記載,沈佺期(1608-1682),字雲佑,號復齋,南安水頭人。當過塾師,明崇禎十五年,鄉試中舉,十六年,登進士,授吏部郎中。明亡,棄官南歸。隆武元年,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擢沈佺期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翌年八月,唐王被清軍俘殺,沈佺期隱居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水頭鵠嶺白蓮寺。永曆元年(1647),鄭成功領兵進攻泉州,沈佺期亦率數千鄉民響應。沈佺期從此成爲鄭成功得力幕僚。永曆十五年(1661)初,鄭成功議復臺灣,諸將各有爭議,沈佺期則極力贊同。是年三月下旬,鄭軍誓師東征,留沈佺期等於廈門輔佐世子鄭經。鄭成功逝世後,沈佺期於永曆十八年(1664)三月隨鄭經入臺灣。是時,臺灣初闢,瘴氣爲害,將士多不合水土,病者十之八九,沈佺期便以救死扶傷爲己任,憑過去所學醫術,詳察病理,親自上山採藥,施送救治,拯救了許多病危軍民的生命。此後近20年,沈佺期在臺灣行醫濟世,帶徒授醫,被臺灣同胞尊爲“醫祖”。

推薦閱讀

  • 1留點古意在人間
  • 2《贈陳二補闕》古詩賞析
  • 3古詩賞析獨不見題目附答案譯文
  • 4《聞杜牧赴闕》古詩 作者伍喬 古詩聞杜牧赴闕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5《奉寄皇甫補闕》古詩 作者張繼 古詩奉寄皇甫補闕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6《送黃補闕南遷》古詩 作者杜荀鶴 古詩送黃補闕南遷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7《和令狐補闕春日獨遊西街》古詩 作者趙嘏 古詩和令狐補闕春日獨遊西街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8《及第後呈朝中知己》古詩 作者李旭 古詩及第後呈朝中知己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9《秋日寄狄補闕》古詩 作者羅隱 古詩秋日寄狄補闕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0《【不知宮調】》古詩 作者喬吉 古詩【不知宮調】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1《經陸補闕隱居》古詩 作者綦毋潛 古詩經陸補闕隱居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2《酬別令狐補闕》古詩 作者李商隱 古詩酬別令狐補闕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3《失意書懷呈知己》古詩 作者馬戴 古詩失意書懷呈知己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4古詩隋宮賞析
  • 15古意
  • 16李白《蘇臺覽古》原文譯文及賞析
  • 17《送李補闕歸朝》古詩 作者徐凝 古詩送李補闕歸朝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8《次韻酬張補闕因寒食見寄之什》古詩 作者鄭谷 古詩次韻酬張補闕因寒食見寄之什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9《寒食寄李補闕》古詩 作者郭鄖 古詩寒食寄李補闕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20《鄭轂補闕山鬆》古詩 作者張蠙 古詩鄭轂補闕山鬆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