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孔子文言文15篇

孔子文言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W 次

在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爲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文言文15篇

孔子文言文1

《孔子家語入官》

作者:佚名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於其時,愛之無寬於刑法,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故明不可蔽也,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立,凡法象在內,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而身安譽至民鹹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於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柔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羣僕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羣臣汙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君子修身反道,察裏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翻譯

子張向孔子詢問做官的事。孔子說:“做到官位穩固又能有好的名聲很難。”子張說:“那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自己有長處不要獨自擁有,教別人學習不要懈怠,已出現的過錯不要再次發生,說錯了話不要爲之辯護,不好的事不要繼續做下去,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能做到這六點,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況且,怨恨多了,牢獄之災就會發生;拒絕勸諫,思慮就會受到阻塞;行爲不莊重謹慎,就會失禮;做事鬆懈懶惰,就會喪失時機;辦事奢侈,財物就不充足;專斷獨權,事情就辦不成。君子做官,去掉這六種毛病,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治理廣大的區域,就要以公心來治理,精心地思考而簡要地推行,再加上以上所講的六點忠信品德,考慮哪些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把好事和壞事合併考察,推廣有利的,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別人的報答,這樣就可以得到民情了。治理民衆沒有逆天虐民的惡行,自己有理也不說冒犯民衆的話,處理政事沒有欺騙百姓的狡詐之辭,爲了百姓安居樂業勞役不要違背農時,愛護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寬。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君子做官,身邊的事看得清楚,就會心明眼亮不受矇蔽。先從近處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不用費很大力氣就可以得到。治理國家抓住了主要問題,不用興師動衆就可以獲得好名聲。凡內心存在準則、榜樣,那麼準則、榜樣離自己不遠,就如同源泉不會枯竭一樣,因此天下人才匯聚而不會缺乏。根據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不會混亂。良好的德行貫穿於內心,藏在心志之中,顯露在表情上,發表於言談上,這樣,官位就會穩固,好名聲隨之而至,民衆自然就會得到治理。

“由此看來,身居官位不善於治理就會發生混亂,混亂髮生競爭的人就會出現。競爭的局面發生,政治會更加混亂。英明的君主必須寬容地對待百姓,用慈愛之心去安撫他們,自然就會得到民衆的擁護。身體力行,是執好政的前提;讓百姓高興,他們的情緒就可以得到疏導。良好的政治措施易於執行而民衆也不會有怨言,言論說法符合民心,民衆就不會有二心。自己以身作則遵守法律,民衆就會以你爲榜樣;自己正大光明,民衆則會頌揚你。如果自己貪圖享受而不節儉,那麼生產財富的人就不努力生產了;貪圖財物又胡亂花費,那麼好的政治措施也簡約不用了。假如政治出現了混亂,那麼好的意見必然聽不進去;如果仔細審慎地採納別人的建議,那麼天天都會有人進諫。能說出美好的語言,在於每天能聽取別人的意見;能有美好的行爲,在於能親身去做。所以說統治民衆的君王,是民衆的榜樣;各級政府的官員,是民衆的表率;君王身邊的侍御大臣,是臣僕們的樣板。所以說榜樣不正,百姓就失去了方向;表率不正,百姓就會混亂;侍御大臣不正,羣臣就會變壞。因此治國的君主不可不謹慎地遵守各種倫理道德。

“君子遵循道來修身,仔細辨別哪些是正確的道理來行事,地位就可鞏固,名望也隨之而至,終生受用無窮。所以女子織布一定要親自挑選絲麻,優秀的工匠一定要親自挑選材料,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親自挑選身邊的.大臣。選拔人才辛苦一些,治理政事時就輕鬆一些。君子要想得到美譽,也要謹慎選擇交往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樹一樣,爬得越高越害怕掉下來。拉車的六匹馬分散亂跑,一定是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百姓造反,必定是因爲君王政治措施的錯誤。在上者雖然尊嚴卻是有危險的,民衆雖然卑賤卻是有神力的。民衆熱愛你,你就能存在;民衆厭惡你,你就要滅亡。治理民衆的人必須要明瞭這個道理的重要。因此在上爲官,地位雖然高貴也不要驕橫,富有了也要謹慎恭敬,有了根本還要考慮細枝末節,做好了事還要建功立業,有了長時間的安定局面仍然要不停地努力,近處的感情溝通了還要暢達到遠方,觀察一件事物要能聯想多種事物。治理一件事而萬事都能不亂,是因爲能夠以身作則的緣故。

“君子統治民衆,不可不瞭解民衆的性情,進而瞭解民衆的感情。既已知道了民性,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後民衆才能服從你的管理。因此國家安定民衆就會愛戴國君,政策公平合理民衆就無怨言。所以君子治國,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不能做遠不可及的事,不責備民衆做不願做的事,不強求民衆做不能完成的事。爲了擴大賢明君王那樣的功業,不顧民情,那麼民衆表面恭敬實際卻不願迎合。爲了增加已有的業績,不顧民力,那麼民衆就會逃避而不服從。如果強迫民衆做他們不願做的事,強迫他們做不能完成的事,民衆就會痛恨,痛恨就會做出一些不當的事。古代的聖明君主戴着前面懸垂着玉的帽子,是用來遮蔽亮光的;垂於冠冕兩邊懸填的帶子擋住耳朵,是用來遮蔽聽覺的。水太清就沒有魚了,人極其明察就沒有追隨者了。百姓做錯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認識;寬厚柔和地對待百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度量百姓的情況來教育他們,讓他們自己明白對錯。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們的長處,赦免他們的過錯;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愛的思想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過從善;如果犯了死罪,懲治後使他們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這樣君臣百姓上下親和而不離心離德,治理國家的措施就能夠推行而不阻塞。所以說執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壞的前提。

“政令不切合實際,民衆就不會服從教導;不服從教導,民衆就不習慣遵守法令法規;不習慣遵守法令法規,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統治他們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話被別人相信,最好的辦法是虛心聽取意見;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辦法是身體力行;要想使民衆迅速服從,最好的辦法是以正確之道來治理國家。不以正確之道治理,民衆即使服從也是勉強的。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朝廷和民衆不能相互瞭解溝通,就不能取信於平民百姓。這是治理民衆的最重要的原則,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綱領。”

子張聽了孔子這番話,就回去記錄下來。

評析

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如何做官的問題時,不僅詳細敘述爲官要注意的諸多方面,如以身作則、選賢任能、重民愛民、取信於民等,而且表達了極其精闢的思想。他說:“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真讓人驚歎。

孔子文言文2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 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君無諫臣則失政,士而無教友則失德.御狂馬不釋策, 弓不反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 士,且近於刑。 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亦深乎?”子 路拜曰:“敬受教哉!”[1]

孔子文言文3

原文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徃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曰:「無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曾子弊衣而耕於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辭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義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翻譯

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去拜謝楚昭王,途中經過陳國和蔡國。陳國、蔡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聖賢,他所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問題,如果被楚國聘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阻攔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天,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繫,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隨他的人都病倒了。這時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問,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還找來子路問道:“《詩經》說:‘不是野牛不是虎,卻都來到荒野上。’我的道難道有什麼不對嗎?爲什麼到了這個地步啊?”

子路一臉怨氣,不高興地回答說:“君子是不會被什麼東西困擾的。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想來老師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願推行我們的主張。而且我從前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於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於他。’如今老師您積累德行心懷仁義,推行您的主張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處境如此困窮呢?”

孔子說:“由啊,你還不懂得啊!我來告訴你。你以爲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你以爲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你以爲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被殺;你以爲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爲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爲窮困而改變節操。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命。因而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於曹衛;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於會稽。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終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老師您的道實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會種莊稼,不一定會收穫;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不一定能順遂每個人的意願;君子能培養他的道德學問,抓住關鍵創立政治主張,別人不一定能採納。現在不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而要求別人能採納,賜啊,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大,思想不深遠啊。”

子貢出去以後,顏回進來了,孔子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您何必爲此憂慮呢?不被採納纔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嘆說:“你說得真對呀,顏家的兒子!假如你有很多錢,我就來給你當管家。”

孔子受困於陳、蔡之地,跟隨的人七天吃不上飯。子貢拿着攜帶的貨物,偷偷跑出包圍,請求村民讓他換些米,得到一石米。顏回、仲由在一間土屋下煮飯,有塊燻黑的灰土掉到飯中,顏回把弄髒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在井邊望見了,很不高興,以爲顏回在偷吃。

他進屋問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窮時也會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稱得上仁人廉士嗎?”子貢問:“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改變節操吧?”孔子說:“是的。”子貢把顏回吃飯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人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懷疑他,那樣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這裏,我來問問他。”

孔子把顏回叫進來說:“前幾天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在啓發我們保佑我們嗎?你做好飯趕快端上來,我要進獻給祖先。”顏回說:“剛纔有灰塵掉入飯中,如果留在飯中則不乾淨;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這飯不能用來祭祖了。”孔子說:“這樣的話,我也會吃掉。”

顏回出去後,孔子看着弟子們說:“我相信顏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們由此歎服顏回。

評析

孔子困厄陳、蔡的故事流傳很廣。在困境中,子路和子貢都對他的道有了微詞,但顏回卻認爲“夫子之道至大”,“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不容然後見君子”。給了孔子莫大安慰。同樣,孔子也非常賞識和信任顏回,當子貢懷疑顏回偷吃米飯時,孔子堅信顏回不會這樣做,並用巧妙的方法解除了別人的疑問。孔子智者的形象凸顯而出。

孔子文言文4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爲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爲,無勇也。”

孔子文言文5

一、原文:

孔子觀於周廟,有敧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爲宥座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敧,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敧。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二、翻譯:

孔子參觀周廟,看到欹器。孔子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呢?”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右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右坐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斜着,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孔子讓子路取水來試,果然水滿便傾覆,空了就斜着,裝到一半時就垂直而立。孔子長嘆道:“嗚呼!怎麼會有滿而不顛覆的呢?”子路問:“請問持滿有方法嗎?”“持滿的'方法,壓抑然後使之減損。”子路說:“減損有方法嗎?”孔子說:“德行寬裕的人,守之以謙恭;土地廣大的人,守之以勤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弱;人衆兵強的人,守之以敬畏;聰明睿智的人,守之以愚笨;博聞強記的人,守之以膚淺。這就是抑損的方法啊。”

孔子文言文6

韋公者,名迪,足協掌門也。當是時,韋公喟然嘆曰:“夫舉足協之力,猶負球迷之所託,其又何尤?”心神恍惚間,忽有一皓髮長者徐步而來。長者問曰:“足下何出此言?”韋公舉目視之,其竟孔夫子也,乃悵然答曰:“國足上不能報國家,下不能對球迷,譬如重病已入膏肓者也。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此矣。嗟乎,‘彼蒼者天,曷其有極’哉!”

夫子哂之,曰:“此言差矣。吾嘗雲‘明知不可而爲之”,是知其不可而猶言可行也。況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國足今日之症,實可治也。”

韋公疑之,曰:“事已至此,當何爲?”

夫子斂容答曰:“吾有良藥妙方若干,今當付足下。”

“其一也:教仁施禮,講信修睦。教之以仁,則球隊精誠,形勢突變而色不變也。施之以禮,則軼序井然,攻守轉換而陣不亂也。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講信修睦,則同心同德,戮力殺敵矣。吾觀國足與卡塔爾一役,彼蕞爾小國,而君等臨戰易將,未戰先亂矣。若上下一心,將帥同德,則未可知也。此可謂仁義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孔子文言文7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爲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 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選自《荀子·宥坐》

【註釋】

1.欹器:一種盛水的器皿,無水時歪向一邊。欹,傾斜,歪向一邊。

2.宥(yòu)坐之器:“座右銘”一般的器物。宥坐: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

3.聞:聽說。

4.顧:回頭。

5.挹(yì):舀;酌。把液體盛出來。

6.觀:參觀。

7.爲:是。

8.惡:哪裏。

【參考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問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用來給寬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說:“我聽說寬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時會傾斜,裝了一半水就會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裏面灌水吧。”他的學生提水來灌,倒了一半水時欹器就端正了,裝滿了水後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傾斜了。孔子感慨地說:“唉,怎麼會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閱讀訓練】

1.解釋

(1)觀:參觀,瞻仰 (2)爲:是 (3)聞:聽說 (4)顧:回頭。

2.翻譯

(1)中則正,滿則覆,虛則欹。

果然盛滿一半時欹器能放正,滿滿了就翻倒,空着時就傾斜。

(2)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唉!哪有滿盈而不翻倒的呀!

3.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人不可自滿,要謙虛。

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1)表引用(2)反語,表諷刺否定(3)表強調(4)特指。

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3)表聲音延長(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2)表靜默或思考(3)表語言的中斷(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是什麼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瞭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次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注意認真品讀原文,最好用筆標記重要信息。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速度也要質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着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準確,簡潔,全面。

要準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係,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

孔子文言文8

一、原文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二、註釋

1、 見:拜見

2、 好:喜好

3、 豈:同“其”,代詞,相當於“誰”。

4、 豈: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難道”。

5、 益:好處

6、 釋:放;策:馬鞭子。

7、 反:反對,引申爲“丟棄”。

8、 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

9、 受:承受

10、 諫:直言規勸,批評、

11、 聖:通達,明智。

12、 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

13、 揉同“煣”,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

14、 犀革:犀牛的皮製品。

15、 括:扎,束

16、 鏃:(zú):箭頭;

17、 礪: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礪。

18、 敬:感謝。

三、譯文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道:“你愛好什麼?”子路回答說:“喜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誰能比得上呢?”子路說:“學習難道有好處嗎?”孔子說:“君王沒有遇到敢於進諫的大臣就會犯過錯,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沒有能夠教會自己的朋友就會聽不到正確的意見和建議。驅趕狂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丟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繩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們接受直言規勸就會通達;從師學習,重視發問,哪有不順利成功的`!”子路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經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爲什麼要學習呢?”孔子說:“把箭的末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加鋒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嗎?”子路施禮道:“感謝你的指教。”

四、簡析

孔子的談話善於運用比喻說理,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意義。由此可想到與《爲學》中的人之爲學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與此觀點一致。

1、作者

孔丘(公元前551年8月25日),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啓發與借鑑

循循善誘。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論語·子罕》中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意爲孔子善於有步驟地進行教導。從上文看,子路原是個粗魯的人,他不想學習,認爲學習沒什麼用,而孔子循着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學習,認真學習,結果子路心悅誠服。開導別人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子文言文9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鹹得厥所.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姦民.

定公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從之.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應誅,請右司馬速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樑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齊侯歸,責其羣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

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於季氏,因費宰公山弗擾率費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入於費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及臺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費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潰氏,奢侈踰法.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別其塗,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四方客至於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

註釋

翻譯

孔子剛做官時,擔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紀的長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據能力的大小承擔不同的任務,男女走路各走一邊,在道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取據爲己有,器物不求浮華雕飾。死人裝殮,棺木厚四寸、槨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墳,不在墓地周圍種植松柏。這樣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後,西方各諸侯國都紛紛效法。

魯定公對孔子說:“學習您的施政方法來治理魯國,您看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豈只是治理好魯國呢!”這樣實施了兩年,魯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孔子根據土地的性質,把它們分爲山林、川澤、丘陵、高地、沼澤五類,各種作物都種植在適宜的環境裏,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長。

早先,季平子把魯昭公葬在魯國先王陵寢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憤),孔子做司空後,派人挖溝把昭王的陵墓與先王的陵墓圈連到一起。孔子對季平子的兒子季桓子說:“令尊以此羞辱國君卻彰顯了自己的罪行,這是破壞禮制的行爲。現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蓋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之後,孔子又由司空升爲魯國的大司寇,他雖然設立了法律,卻派不上用場,因爲沒有犯法的奸民。

魯定公和齊侯在齊國的夾谷舉行盟會,孔子代理司儀,孔子對魯定公說:“我聽說,舉行和平盟會一定要有武力作爲後盾,而進行軍事活動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準備。古代的諸侯離開自己的疆域,必須配備應有的文武官員隨從,請您帶上正副司馬。”定公聽從了孔子的建議。

到舉行盟會的地方,築起盟會的高臺,土臺設立三個臺階。雙方以簡略的會遇之禮相見,相互行禮謙讓着登上高臺。互贈禮品互相敬酒後,齊國一方派萊人軍隊擂鼓呼叫,威逼魯定公。孔子快步登上臺階,保護魯定公退避,說:“魯國士兵,你們去攻擊萊人。我們兩國國君在這裏舉行友好會盟,遠方夷狄的俘虜竟敢拿着武器行暴,這絕不是齊君和天下諸侯友好邦交之道。遠方異國不得謀我華夏,夷狄不得擾亂中國,俘虜不可擾亂會盟,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則,這不但是對神明的不敬,從道德上講是不義,從爲人上講是失禮。齊侯必然不會這麼做吧?”齊侯聽了孔子的話,內心感到愧疚,揮手讓萊人軍隊撤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齊國方面演奏宮廷樂舞,歌舞藝人和矮人小丑在國君面前表演歌舞雜技、調笑嬉戲。孔子快步登上臺階,站在第二階上說:“卑賤的人敢戲弄諸侯國君,罪當斬。請右司馬迅速對他們用刑。”於是斬殺了侏儒小丑,砍斷手足。齊侯心中恐慌,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

正當齊、魯兩國就要歃血爲盟時,齊國在盟書上加了一段話說:“將來齊國發兵遠征時,魯國假如不派三百輛兵車從徵,就要按照本盟約規定加以制裁。”孔子讓魯大夫茲無還針鋒相對地迴應道:“你齊國不歸還我汶河以北的.屬地,而要讓魯國派兵跟從的話,齊國也要按本盟約的條文接受處罰。”

齊侯準備設宴款待魯定公。孔子對齊大夫樑丘據說:“齊、魯兩國的傳統禮節,閣下難道沒聽說過嗎?會盟既然已經完成,貴國國君卻要設宴款待我國國君,這豈不是徒然煩擾貴國羣臣?何況牛形和象形的酒器,按規矩不能拿出宮門,而雅樂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席上配備了這些酒器,就是背棄禮儀;假如宴席間一切都很簡陋,就如同捨棄五穀而用秕稗。簡陋的宴席有傷貴國國君的臉面,背棄禮法貴國就會惡名昭彰,希望您慎重考慮。宴客是爲了發揚君主的威德,假如宴會不能發揚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罷更好。”於是齊國就取消了這次宴會。

齊國國君回到都城,責備羣臣說:“魯國的臣子用君子之道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偏偏用偏僻蠻荒的少數部族的行爲方式誤導我,招來這些羞辱。”於是,齊國歸還了以前侵佔魯國的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

孔子對魯定公說:“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鎧甲,封地內不能建築一百雉規模的都城,這是古代的禮制。當前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逾越了禮制,請您削減他們的勢力。”於是派季氏家臣仲由拆除三家大夫的城池——季孫氏的都城費、叔孫氏的都城郈、孟孫氏的都城成。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得不到叔孫氏的器重,聯合費城的長官公山弗擾率領費人進攻魯國都城曲阜。孔子保護着魯定公,和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住宅,登上武子臺。費人進攻武子臺,攻到臺的一側,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兩位大夫統領士卒前去抵擋,費人敗退。這樣,終於削減了三座都邑的城池。這一行動使魯國國君的權力得到加強,大夫的勢力被削減,國君得到尊崇,臣子地位下降,政治教化措施得到執行。

評析

這一篇講了孔子爲官的幾件事。第一件事是說孔子爲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孔子這時的爲官事蹟,雖說散見《左傳》《禮記·檀弓上》《史記·孔子世家》,但都沒有本書詳細。爲官中都宰時,孔子制定禮儀,培育厚朴風俗,使社會養老愛幼,男女有別,死葬有制,受到定公重視,孔子升爲司空。在管理土地上,先是辨別土地性質,看哪種土地適合種植哪種植物,這說明我們先人早已有了耕種經驗。孔子做司空的第二件事,就是堅守禮制,說服權臣,使魯昭公墓葬與先祖之墓合二爲一。孔子爲大司寇,制定了法律,但因風俗美善,竟沒有奸詐犯法之民。第三件事是夾谷之會,孔子在會中佔盡風光。“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這是警世名言。“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倡好”,這是華夷之辨。至於斬侏儒,似和儒家思想不符。孔子還建議魯定公隳毀了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大夫不合禮法的都邑,使魯國的君權得到加強。

孔子文言文10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爲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爲人矣乎?桓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爲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爲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餘威,猶得爲諸侯之盟主百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爲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爲數子者皆不足以託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爲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麼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爲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爲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慾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爲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裏充當盟主。爲什麼呢?因爲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書裏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爲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是他心中認爲這幾個人都不能託以國家重任。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鰍,因爲活着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爲此有身後勸諫之事。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纔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憑什麼可以死掉呢?

孔子文言文11

甲:太史公曰: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敘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爲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耶?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傳宜矣,曷爲世家哉?豈以仲尼躬將聖人之資,其教化之盛,舄奕萬世,故爲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極摯之論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處之世家,仲尼之道不從而大;置之列傳,仲尼之道不從而小。而遷也自亂其例,所謂多所牴牾者也。

(選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議》)

22.翻譯下面句子(3分)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乙文中列傳是《史記》寫作體例,除上文提到的本紀、世家外,還有 ____ ____(2分)

24.乙文中,王安石推測司馬遷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段運用引用和對比的手法,突出孔子的至聖至賢以及他的威望之高,影響之大。

B.甲段寫作者仰慕孔子,感到讀其書還不足以感受其爲人,便到魯地實地考察體會,最後流連忘返。這樣寫突出孔子思想的'感召力和爲人的魅力,更令人信服。

C.乙段的辯駁,有理有據,步步深入,作者認爲在《史記》中孔子應當被列在列傳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於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連用兩個反問,對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揚,說明孔子的才能足以和帝王相比,孔子的思想可以世代流傳於天下。

26.《史記》將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馬遷對此作了一定的闡釋,乙文王安石對此大加辯駁,你傾向哪一方的意見,請談談你的看法。(5分)

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

22.(3分)孔子是平民百姓,(他的思想)傳遞了十多代,求學問的人都尊奉他。

23.(2分)書 表 24.(2分)仲尼躬將聖人之資,其教化之聖,舄奕萬世。

25.(3分)C

26.(4分)要點:觀點和理由(傾向司馬遷:孔子的功績,作者仰慕的感情傾向,《史記》

其它篇目等。傾向王安石:史書編排體例的客觀規範,孔子的才能和思想的光芒不因編排在哪裏而增加或減損,《史記》其它篇目等。)語言表達。

孔子文言文12

  孔子學琴

原文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爲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爲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對他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拜了兩拜,回答道:“老琴師傳授此曲時就是這樣說的,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學琴過程

一般要經過:

1、讀譜,熟悉全曲風格和大致結構,並熟記下來;

2、不斷琢磨,反覆咀嚼,一段一段學習、體會,在磨練中達到技藝純熟,並掌握樂曲的內在韻致,把握樂感;

3、完全將樂曲融化在心,徹底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意境,得心應手,再將它表達出來;這樣幾個階段。然後,音樂纔會隨意之所至,自然地從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於技藝雕琢的包袱。這個過程中技藝的增進顯而易見,一般也不會被忽視,而對於反覆咀嚼,找到音樂本身的韻致、樂感,完全消化,融入音樂的境界這個過程卻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學可見其知音之深,也可見孔子作爲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國上古文化人文傳統的繼承、整理和弘揚者,其志意、心性與古聖賢的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啓示

孔子學琴,鍥而不捨,學習一首琴曲,不單會彈,還要深入到更深的層次裏。縱然師襄子說可以了,要進一步教孔子別的,但對孔子而言,還不算真正學會。於是,孔子不斷深入,從會彈,到掌握技巧,又進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進而,再去領會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專心一致、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與那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時,真令我們深受感動。

學習,的確需要我們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如此,也纔能有更深的體會,得到更大的收穫,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於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學習也不是爲別人學,是爲我們自己學,爲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現今,我們學習聖賢教誨也同樣如此,單單會背、會寫、會說,只是學個表面,還當更加深入,用心領會聖賢的存心,並將道理用於生活中,實踐出來,親自體證。如此,則會有更深、更廣、更入微的體會,也會有更加堅定的信心。

當我們能抱持這樣好學、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還有什麼是學不會、學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一段話,意思是說有未學的東西,要學會,沒學會是絕不放棄的。有不懂的,必須問明白,問了還不曉得,也是不會捨棄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罷休。有未辨別之義,必須辨明,辨不明也絕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樣要切實奉行,行不切實也不放棄。他人學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學百次而後成。他人學十次則能,我不妨千次而後成。真能如此去修學,雖然愚笨也會變得聰明睿智,雖然柔弱也能自強自立。

《中庸》這段話,實在可以說是爲學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爲聖人尚且還好學不倦,我們又怎麼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後),《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記載,它不僅給後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爲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爲人”(《韓詩外傳》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過的“知音”的問題。

註釋

(1〕鼓琴:彈琴。"師襄子":衛國樂師。

〔2〕進:進展,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進"。

〔4〕數:規律,這裏指演奏的技巧。

〔5〕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6〕志:志趣,意旨。

〔7〕爲人:作曲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靜深思的樣子。

〔9〕怡然:和悅的樣子。"怡",高遠的樣子。

〔10〕黯:深黑。

〔11〕幾:通"頎",頎長。

〔12〕望羊:亦作"望洋",遠視的樣子。

〔13〕四國:四方,天 下。

〔14〕闢:通"避"。闢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孔子文言文13

閱讀了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爲賢己者④處,賜好說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⑥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故曰:“與善人居,如入其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⑦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⑧,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選自王肅《孔子家語》)

[注]①“商”和下文中的“賜”皆爲孔子弟子。②益:長進。③損:減損。④賢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⑤說:談論。⑥視: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鮑魚之肆:賣鹹魚的店鋪。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粗詞語。

(1)談笑有鴻儒:___________

(2)無案牘之勞形:_________

(3)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__________

2.在《古漢語詞典》中,“日”字有以下幾個義項。請根據語境判斷哪一個義項最適當。(只需填序號)

[乙]段“則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的含義是____。

A.太陽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答題。

(1)[乙]段中的“其蘭之室”,後人常用來喻指賢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稱得、上是“其蘭之室”。

(2)[甲]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視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話題。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樣的個性化感悟?請聯繫文段內容自選角度具體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博識的人。(2)使身體勞累。(3)所以,因此。

2.D

3.(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

(2)商喜歡和比自己賢良的'人相處,賜喜歡評論不如自己的人。(意對即可)

4.(1)諸葛廬(南陽諸葛廬)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示例一:我認爲朋友對象的選擇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謂“近來者赤,近墨得黑”,我們要選擇那些可以給我們幫助的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應交有品味、有追求的人,與這樣的人相處自己便能不斷受到好的影響而不斷提高,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會在賢於自己的朋友的影響下成長一樣。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養之外,朋友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所謂“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與“善人”“鴻儒”交往,有助於修身養性。

孔子文言文14

孔子世家贊

《史記》

有之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迴①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注】①低迴:徘徊,流連。六藝: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課文鏈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學自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 (2)不能去雲 (離開)

(3)沒則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惱恨)

評分標準:每小題1分。共4分。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D)(2分)

A.雖不能至 雖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鄉往之 燁然若神人

C.當時則榮 入則無法家拂士

D.想見其爲人 此之謂失其本心

評分標準:選項正確,得2分。共2分。

19.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諸生以時習禮其家。

【答案】衆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時操演(練習)禮儀。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答案】只讀書(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卻不讀書(學習)就會有危害(就會神疲倦而無所得)。

評分標準:句意通順,得1分,重點詞語翻譯正確,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請結合【課文鏈接】中的三則語錄,說說學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爲孔子講求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謙虛的學習態度和大度寬厚的待人胸懷,所以,學者很敬仰他。

評分標準:答出兩點,得1分,答出三點,得2分。共2分。

孔子文言文15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①可及乎?”子路曰:“學豈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③棰策也,操弓不反於檠④,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⑤則聖,受學重問⑥,孰不順哉。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鏃而礪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選自《孔子家語》)

【翻譯】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 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君王沒有遇到敢於進諫的大臣就會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沒有能夠教會自己的朋友就會聽不到正確的意見和建議。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 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註釋】

①豈:同“其”,代詞,相當於“誰”。

②豈:表示反詰語氣,相當於“難道”。

③釋:放;策:馬鞭子。

④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對,引申爲“丟棄”。

⑤諫:直言規勸,批評;聖:通達,明智。

⑥受學:從師學習;重:重視,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過人力加工,把曲的變直,直的變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製品。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動詞用,即用羽毛裝飾。

⑩鏃:(zú):箭頭;礪:磨刀石,作動詞用,即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