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爲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構建綠色通道教育論文

爲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構建綠色通道教育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摘 要:近年來課外文言文頻頻出現在試卷中,或是對比閱讀,或是單獨賞析,已經成爲中考熱點。這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夠體現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我們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夯實課內所學,進行知識遷移,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孩子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魚得水。

爲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構建綠色通道教育論文

關鍵詞:課外 文言文 閱讀能力

2010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出現的文言文閱讀語段出自《晉書·文苑》,選材於課外;無錫市考察的文言文篇目《范蠡》,選材於課外;杭州市考察的《尊盧沙》語段,選材於課外……全國各地的語文中考試卷中,課外文言文的身影頻現。比較溫和的考法,也是像同年常州市、揚州市的語文試卷一樣,將課內的《曹劌論戰》與課外的《岳飛傳》,將蘇教版課內的《趙普》與課外的《涑水記聞》進行對比閱讀。甚至在七年級,剛剛進入初中的孩子,也要面對這樣的題型。2009年南京市白下區各校自主命題的七年級語文試卷中,無一例外地出現了課內與課外的文言文對比閱讀。

關於課外文言文的考察,爭議的聲音倒是鮮見,似乎大家一邊倒地認爲可以考、應當考。課外文言文在試卷中由簡單亮相到頂起半邊天到獨挑大樑,日益成爲出鏡率更高的主角。這廂,老師們還在爲課內文言文是否要考百家爭鳴、各抒己見;那邊,學生們幾乎對課外文言文統一了認識:頭疼、心煩、有困難。無論試卷上是課內課外對比閱讀,還是單獨一篇課外文言文,如何幫助孩子們應對課外文言文,成爲我們語文教師又一迫在眉睫且當仁不讓的任務。

  一、我們的教學目的不是解決考題而是提高閱讀能力

筆者參閱了近幾年來各地的語文中考試卷,發現:課外閱讀多選取那些淺顯易懂的較短的課外文言文材料,諸如成語、典故、寓言故事等富有教育或哲理意義的短文。比較閱讀大多選取與課內內容和形式有可比之處的文章,一般都比較精短,並且有部分註釋。考察的內容主要有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及用法、句子的翻譯、內容的分析概括、拓展認識、相關知識鏈接等,重視理解基礎上的積累,同時重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強調課內到課外的遷移。從課內走向課外,突破基本篇目,已經成爲中考文言文的熱點,因爲這一點更能充分地體現考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大量試卷中文言文閱讀的試題,都體現着新課標的精神,都以新課標爲出題的依據與根本。顯然,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有一種思想要貫穿始終:不管考的是課內、課外還是對比閱讀,我們的教學不是衝着解決某一類考題去的,而是爲了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惟有如此,學生才彷彿擁有了打遍天下、屢試不爽的內力。

  二、讀懂課外文言文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水到渠成

《范蠡》、《尊盧沙》、《岳飛傳》、《涑水記聞》——也許學生確實沒有閱讀過這些文章,但於學生來說是不是就是完全陌生的`面孔呢?讀懂課外文言文對於初中生來說確實有點難度,但是不是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呢?顯然,不是,或者說,我們可以讓答案變成否定的,只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甚至是生活中有意而爲、潛移默化,就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包括閱讀課外文言文。 還是看一看2010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的第2題:找出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山川之狀”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四個選項,分別出自《口技》、《陋室銘》、《陳涉世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均是出自課內所學。不難看出,雖然題幹中的“山川之狀”沒見過,但選項中的“之”都是老相識。這個題目要正確作答,學生得調動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儲備,要麼就是記得每個句子中“之”的準確含義,要麼就是通過三年學習對這個虛詞的各個義項都已掌握並能在語境中準確判斷。無論學生的思維過程如何,課內所積累的文言知識都必不可少。

如果說這個題目已經明確提示大家回憶過去所學,那試卷中加點字的解釋更是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做到舉一反三。如果學生在解釋“恆自梢至根”中的“恆”時,能想到《山市》中的“然數年恆不一見”,如果學生在翻譯“尤善丹青”的“善”時,能想到《口技》中的“京中有善口技者”,都能輕鬆作答。關鍵是過去所學都要了然於心、信手拈來,當在課外文言文中遇見加點字的時候,都能在心中的書本里找到註解。

夯實課內所學,並非只能解決這些一撕下僞裝就能識破真面目的題目。用課內掌握的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解決課外文言文中相應的問題,根據課內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點找出課外文言文中相應的句式,根據課內所學對文章作者生平、風格、作品的瞭解來揣摩課外文言文的主旨,用我們日常反覆誦讀文言文而培養的語感給課外文言文劃分朗讀節奏,這些都體現出“考題可以在課外,但功夫全部在課內”。所以筆者認爲,即便試卷中不再出現課內文言文,那它也是有用的,且派上了大用場。知識遷移,沒有知識,“遷移”從何談起?沒有課內文言文的滋養,那學生讀起課外的來,定是無本之木;沒有課堂裏吃到的打底、鋪墊的知識,學生只吃那第一百個饅頭,又怎能品出課外文言文這更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呢?所以,課內文言文考不考,不必爭議,因爲必須學好它,缺它不可;課內文言文考不考,其實沒有爭議,形式上不在,本質上萬變不離其宗。

總而言之,課外文言文出現在試卷中,不意外也不可怕,它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夠體現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我們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夯實課內所學,進行知識遷移,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孩子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徜徉在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中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