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鄭子家告趙宣子》文言文及翻譯

《鄭子家告趙宣子》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鄭子家告趙宣子》講的是鄭晉外交鬥爭的一個回合。鄭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對於近鄰的晉國要侍奉,可對於遠一些的楚國也要朝拜,這還未計尚須在齊秦的周旋,察言觀色仰人鼻息,夾縫中的苟活苦不堪言。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鄭子家告趙宣子》文言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鄭子家告趙宣子》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鄭子家告趙宣子》

  出處:《左傳》

晉侯合諸侯於扈①,平宋也②。

於是晉侯不見鄭伯③,以爲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④,以告趙宣子曰⑤: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⑥。九月,蔡侯入於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⑦,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⑧。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⑨,以請陳侯於楚而朝諸君⑩。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⑾。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⑿,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於襄,而再見於君⒀,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⒁。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⒂。

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⒃’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⒄’又曰:‘鹿死不擇音。⒅’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⒆,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⒇。文公二年,朝於齊(21);四年,爲齊侵蔡(22),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豈有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鄭(23),趙穿、公婿池爲質焉(24)。

  【註釋】

①晉侯:晉靈公,名夷皋。扈(hù):鄭地,在今河南原武縣西北。

②平宋:平定宋亂以立宋文公。宋昭公無道,先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的夫人派人殺了。

③鄭伯:鄭穆公。名蘭,爲鄭國第九個國君。

④子家:即公子歸生,鄭大夫。

⑤趙宣子:即趙盾。晉卿,晉國的執政大臣。

⑥蔡侯:蔡襄公。君:這裏指晉襄公,晉靈公之父。

⑦敝邑:對別人稱自己的國家的謙稱。侯宣多之難:侯宣多,鄭大夫,鄭穆公爲侯宣多所立,於是侯宣多居功專權,所以稱之爲“侯宣多之難”。

⑧克減:稍稍壓制。

⑨寡君:人臣對別國稱呼自己國君的謙詞。嫡夷:指鄭穆公的太子夷。嫡:嫡子,正夫人所生的兒子,一般都立爲繼承君位的太子。

⑩陳侯:陳共公。

⑾蕆(chǎn):完成。

⑿密邇:緊密靠近。

⒀襄:晉襄公。君:這裏指晉靈公。

⒁及:來到。絳:晉都,在今山西曲沃縣西南。

⒂蔑:無,沒有。

⒃逞:快心。

⒄畏首畏尾,身其餘幾:言外之意是,鄭北畏晉,南畏楚,又有什麼辦法呢?

⒅音:同“蔭”,樹蔭,引申爲庇護。此句言外之意是,鄭被你們逼得瀕於滅亡,就交不擇所從了。

⒆鋌:疾走。罔極:無窮。

⒇悉:全部。盡其所有。賦:兵。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稱賦。鯈(chouz):晉鄭交界之地。唯執事命之:這是客氣的說法。真正的意思是,看你們怎麼回答吧。

(21)文公:指鄭文公。

(22)四年:指鄭文公四年。

(23)鞏朔:晉大夫。

(24)趙穿:晉卿。公婿池:晉靈公的女婿。

  【白話翻譯】

晉靈公在黃父舉行大型軍事訓練,於是藉機又召集各國諸侯在鄭國的扈地會合,目的是要與宋國談和。魯文公沒有來參加,因爲有齊國侵伐魯國的患難。《春秋》寫道“諸侯會於扈”,意思是說這次會合沒有效果。

當時晉靈公拒絕與鄭穆公見面,認爲鄭國既服從晉國又投靠楚國。鄭國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員到晉國送了一封信,信寫給趙盾,信中說:“我們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邀請蔡莊公一起服從你們君主。這年九月,蔡莊公來到我國準備同我們國君一起去晉國,但因爲我國發生了侯宣多恃寵專權的患難,我們君主因此而不能與蔡莊公一起去。這年十一月,戰勝滅絕了侯宣多,我們君主就與蔡莊公相隨朝見服事於你這位執政。我們君主即位後第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我們君主的太子夷,爲了向楚國請求他們與陳靈公講和,特地去朝見了你們君主。十四年七月,我們君主又以完成了陳國的事情朝見你們。十五年五月,陳靈公從我國去朝見你們君主。去年正月,燭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見你們。八月,我們君主又去。作爲陳、蔡,與楚國如此親密相近,卻不敢投靠楚國,那是有我們的.緣故。雖然我們如此對待貴國君主,卻爲何不免得到你們的責罰呢?你們在位的君主當中,我們朝見過晉襄公一次,而朝見過在位君主兩次。太子夷與我們國君的一些臣僚一個接一個地去到絳都。雖則我們是小國,這樣做也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了吧。現在你作爲大國說:‘你們還做得不快我們的心意。’我國(要像這麼被要求)就只有滅亡,再不能增加什麼了。古人有言說:‘頭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還能剩餘多少不害怕呢?’又說:‘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聲音了。’小國服侍大國,大國以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一隻鹿,着急了就會疾速走入險境,着急了還能選擇嗎?大國無準則地下命令,我們也知道要滅亡了,只能把我國的全部軍資集中起來在鯈地等待了,任憑你執政命令我們吧。我們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到齊國朝見。四年二月壬戌,因爲齊國侵伐蔡國,我們也只得與楚國談和。處在大國之間,都要求我們服從強者的命令,難道成了我們的罪過?你們大國如果不考慮這些,那我們就無處逃避性命了。”

(趙盾看到信後)派鞏朔到鄭國和談,趙穿、公婿池也到鄭國作了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