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杜牧唐詩《清明》

杜牧唐詩《清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 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關於杜牧的唐詩——《清明》,希望大家喜歡!

杜牧唐詩《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字詞解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4月4日或5日。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爲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它是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向別人請問。

  翻譯: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着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詩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作品背景: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樑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作品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作品賞析: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徵。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爲何“欲斷魂”呢?因爲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