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范仲淹《御街行》註釋翻譯賞析

范仲淹《御街行》註釋翻譯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導讀:這是一首寫秋夜離人相思的詞。歷來評詞者都認爲本詞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寫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從這裏脫胎。

范仲淹《御街行》註釋翻譯賞析

  御街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註釋]

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

②香砌(qì):指花壇。

③練:素絹。

④敧(qī):傾斜。

⑤諳:熟悉。

⑥都來:算來。

  【譯文】

紛紛揚揚的落葉飄滿香階,秋夜是何等靜寂,細碎的落葉聲頻添寒意。捲起珍珠窗簾高樓空蕩蕩,只見天高雲淡,銀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裏,如水的月光都像潔白的綢絹,可是親人卻總是遠隔千里。

愁腸已寸斷喝酒也難醉,酒還沒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淚水。我斜靠枕頭看着半明半滅的殘燈,嚐盡了孤棲難眠的滋味。看來這相思離愁,不是讓人緊鎖眉就是讓人心痛,沒有辦法排遣,沒有辦法迴避。

 翻譯二:

夜深人靜,四野寂寂.秋葉紛紛飄墜,落在臺階之上,那聲音淒涼而又瑣碎。珍珠的簾幕高高捲起,玉樓空空無人跡。夜色清淡,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卻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潔白的素練,而人卻相隔千里,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滿懷愁緒,愁到深處,已無法靠喝酒來麻醉。酒尚未到脣邊,已先化成了眼淚。殘燈閃爍,枕頭歪斜,我嚐盡這孤眠的滋味。算來這相思之苦,積聚在眉頭,凝結在心間,實在沒有辦法迴避。

賞析一:

此詞副題爲“秋日懷舊”,是詞人抒寫秋夜懷人之作。衆多著名的詞評大家都對此詞讚賞有加,認爲此詞做到了情景交融。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秋景,而寓情於中。詞中描繪了黃葉紛飄、寒聲碎亂、銀河垂地、月華如練的秋夜寂寥蕭瑟的景色,抒寫了愁腸寸斷、無法排遣的離愁別恨。詞人爲表達秋思,在寫法上獨闢蹊徑,僅僅通過最富秋天特徵的秋聲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順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來。首先,詞人在開篇寫“紛紛墜葉”,是從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寫出落葉墜落石階的情景。我們知道,樹葉變黃,紛紛飄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謂“一葉落知天下秋”。 而樹葉飄落時,沙沙作響,這種聲音即所謂的“秋聲”或“寒聲”。在寂靜的夜裏,聽到這種沙沙聲,人們便會感覺到一絲秋意。“寒聲碎”三個字,既明示了落葉聲音之細碎,又點明這落葉的聲響帶着秋之寒意。詞人正是通過沙沙響讓人們感知落葉之聲,進而感知秋聲,進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寫物境與心境,既描寫出秋寒節候的感受,又襯托出詞人孤寒的處境,可謂妙極。“真珠”五句,寫的是詞人在空寂的玉樓之上,捲起珠簾,登樓觀看秋月的情景。詞人用細膩的筆觸,將此情此景描畫得色澤綺麗,但又不失清正剛直之氣。試想,在玉樓之上,高高捲起珠簾,極目環顧四方,此種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銀河垂地”一句,則僅用六個字便勾畫出了遼遠空曠的秋夜之天空,難怪詞評家皆贊此句爲佳句,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相媲美。“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採用慣常之意境,以月寫相思,聲情並茂,頓挫有致,遒勁有力。珠簾、銀河、月色,在詞人筆下都顯得雄壯、奔放、激昂。

詞的下片全爲抒情,層層遞進,反覆詠歎。開篇“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以一個“愁”字,惟妙惟肖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愁”:酌酒垂淚之愁意、挑燈倚枕之愁態、攢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於詞人不得不借酒澆愁。然而,酒還未到愁腸,就已經先化成淚了。酒化作淚的寫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詞作裏也很常見。如他在《蘇幕遮》中就寫到:“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在本詞中,詞人又別出心裁,酒還未入腸就已化作淚,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殘燈明滅枕頭欹”,空中高掛的明月卻明亮如晝,與之相比,屋裏昏暗如滅的殘燈更讓人增添了一絲淒涼之感。在這種境況下,愁人倚枕對燈,凝思出神,其“愁”顯得更加形象、具體。以此作鋪墊,詞人寫到“諳盡孤眠滋味”,既順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結語三句,寫這懷舊之事,向來都是沒法迴避的。不是縈繞在心頭,就是鬱積在眉頭。通常情況下,古人寫愁情,或寫愁從心頭轉到眉頭,或反過來,寫愁從眉頭轉到心頭。此處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寫“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則顯得更加全面,堪稱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是源自此處。

全詞情景交融,詞人以景語入,以情語收,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深摯感人。

  [賞析二]

這是一首懷人的婉約詞。上闋由更深夜靜,聽秋葉飄落於石階之零碎聲響寫起,突出心之空虛和人之孤獨。抒發了良辰美景卻無人與共的孤愁。下闋抒情。“酒未到,先成淚”,比詞人在《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又更進一層,表現出詞人推陳出新的卓越創造才能。從整體構思看,“酒未到”二句,申說“無由醉”的理由,補足“愁腸已斷”的事實,思路超拔。“殘燈”句提起“孤眠滋味”,呼應開頭“夜寂靜,寒聲碎”的境界。

這是一首寫秋夜離人相思的`詞。歷來評詞者都認爲本詞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寫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從這裏脫胎。寫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這裏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真珠簾卷玉樓空”,空寂的高樓之上,捲起珠簾,觀看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這裏寫玉樓之上,將珠簾高高捲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爲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爲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寫的也是這種意境,其聲情頓挫,骨力遒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爲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裏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裏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