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著名外國詩人:莎士比亞的詩歌選讀

著名外國詩人:莎士比亞的詩歌選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詩人介紹:

莎士比亞創作高峯的標誌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稱世界最佳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複雜的文學典型之一。莎士比亞晚年轉入神奇劇的創作,寄希望於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風雨》等。

著名外國詩人:莎士比亞的詩歌選讀

  作品精選:

莎士比亞詩歌精選一:

The Poem as Mask

by Muriel Rukeyser

When I wrote of the women in their dances and wildness, it was a mask,

on their mountain, gold-hunting, singing, in orgy,

it was a mask; when I wrote of the god,

fragmented, exiled from himself, his life, the love gone down with song,

it was myself, split open, unable to speak, in exile from myself.

There is no mountain, there is no god, there is memory

of my torn life, myself split open in sleep, the rescued child

beside me among the doctors, and a word

of rescue from the great eyes.

No more masks! No more mythologies!

No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od lifts his hand,

the fragments join in me with their own music.

莎士比亞詩歌精選二:

The Poet of Bray

by John Heath-Stubbs

Back in the dear old thirties' days

When politics was passion

A harmless left-wing bard was I

And so I grew in fashion:

Although I never really joined

The Party of the Masses

I was most awfully chummy with

The Proletarian classes.

This is the course I'll always steer

Until the stars grow dim, sir——

That howsoever taste may veer

I'll be in the swim, sir.

But as the tide of war swept on

I turned Apocalyptic:

With symbol, myth and archetype

My verse grew crammed and cryptic:

With New Romantic zeal I swore

That Auden was a fake, sir,

And found the mind of Nicky Moore

More int'resting than Blake, sir.

White Horsemen down New Roads had run

But taste required improvement:

I turned to greet the rising sun

And so I joined the Movement!

Glittering and ambiguous

In villanelles I sported:

With Dr. Leavis I concurred,

And when he sneezed I snorted.

But seeing that even John Wax might wane

I left that one-way street, sir;

I modified my style again,

And now I am a Beat, sir:

So very beat, my soul is beat

Into a formless jelly:

I set my verses now to jazz

And read them on the telly.

Perpetual non-conformist I——

And that's the way I'm staying——

The angriest young man alive

(Although my hair is greying)

And in my rage I'll not relent——

No, not one single minute——

Against the base Establishment

(Until, of course, I'm in it)。

This is the course I'll always steer

Until the stars grow dim, sir——

That howsoever taste may veer

I'll be in the swim, sir.

  人物評價:

17世紀.同時代人執劇壇牛耳的本·瓊生稱譽他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17、18世紀的英國古典主義者德萊登認爲“莎士比亞有一顆通天之心.能夠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興起後,莎士比亞風靡歐洲.雨果、司湯達等人在和古典主義鬥爭中,都是高舉莎士比亞這面旗幟,鼓吹莎士比亞精神。雨果說“莎士比亞這種天才的降臨.使得藝術、科學、哲學或者整個社會煥然一新。他的光輝照耀着全人類,從時代的這一個盡頭到那一個盡頭。”德國的狂飆運動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亞的讚歌,舉着他的旗幟前進的。歌德說:“我讀到他的第一頁.就使我一生都屬於他了;讀完第一部,我就像一個生下來的盲人,一隻奇異的手在瞬間使我的雙眼看到了光明……感謝賜我智慧的神靈。”巴爾扎克、迪更斯萊、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亞作品爲榜樣。普希金認爲莎士比亞具有一種與人民接近的偉大品質。杜波羅留波夫把莎士比亞看作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說他“指出了人類發展新的幾個階段”是“人類認識的最高階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現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別林斯基對莎士比亞更是有着無限崇拜。他在《文學的幻想》中寫道:“莎士比亞——這位神聖而崇高的莎士比亞——對地獄、人間和天堂全都瞭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過了他的靈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脈搏的躍動。他的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包含着整個現在、過去及未來。”

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在論莎士比亞時指出:“使莎士比亞偉大的心靈感到興趣的,是我們這世界內的事物:因爲雖然像預言、瘋癲、夢魘、預感、異兆、仙女和精靈、鬼魂、妖異和魔法師等這種魔術的因素,在適當的時候也穿插在他的詩篇中,可是這些虛幻形象並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爲這些著作的偉大基礎的是他生活的真實和精悍,因此,來自他手下的一切東西,都顯得那麼純真和結實。”

莎士比亞在馬克思的心目中所佔的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相比。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僅以數量來說,引用或談到莎士比亞竟有三四百處之多。所以有人說,莎士比亞是馬克思科學研究過程中從始至終的最好伴侶。他爲馬克思的科學理論提供例證、模型和歷史內容.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雛形和趨勢,也爲革命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論據。甚至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理想也是不謀而合.基本一致的。

恩格斯在青年時代寫的《風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劇本中的情節發生在什麼地方——在意大利、法蘭西還是那伐爾,——其實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他所描寫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聰明的教書先生、可愛然而古怪的婦女們的故鄉,merry England(英文:快樂的英國);總之,你會看到這些情節只有在英國的天空下才能發生,只有幾部喜劇——例如《仲夏夜之夢》——的人物性格,令人感到有南方和它的氣候的影響,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人物的性格一樣。”

  文學成就: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祕,從而能夠塑造出衆多性格複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爲當時英國的舞臺和觀衆寫作的大衆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衆想象來彌補舞臺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爲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裏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纔開始爲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佈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爲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餘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爲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爲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闢了廣闊天地。

莎士比亞給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衆。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裏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

在評價莎士比亞的影響時,讀者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他的作品(當然類似的論斷適合於每一位文學藝術人物,但是這個因素在評價一般的藝術家的影響時看來並不特別重要)。

據統計,莎士比亞用詞高達兩萬格以上。它廣泛採用民間語言(如民謠、俚語、古諺語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來詞彙,還大量運用比喻、隱喻、雙關語,可謂集當時英語之大成。莎劇中許多語句已成爲現代英語中的成語、典故和格言。相對而言,他早期的劇作喜歡用華麗鏗鏘的詞句;後來的成熟作品則顯得更得心應手,既能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貼切而生動的表現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樸素自然的詞句傳達扣人心絃的感情和思想。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爲威廉·莎士比亞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爲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佈每年4月23日爲世界圖書和版權日。